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我的真朋友》在簡介裡寫著以圍繞“賣房子”

這一媒介來描繪牽連其中的人事與情感的碰撞。故而小編腦子裡第一個聯想到的相關劇目便是上兩年在日劇圈子裡大熱的《買房子的女人》。這多少有些順拐,但就題材構思方面其實是可以稍微談談劇集開始之初就潛在的具體存在。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首先《買房子的女人》採用的是日劇一貫最常見的單元劇模式,類似模式的劇集幾乎貫穿日劇的方方面面。由此帶來的還有每集一說教(嘴炮)的典型日劇製作上總難避免的槽點。說歸這麼說單元劇的小巧精幹在故事的緊湊和方便觀眾收看方面的收效還是顯而易見的成功。即使在內地普通觀眾層裡也有極高評價支撐的“美食家系列”“食堂系列”等,走的也是如此的單元劇套路,但其發揮的生命力與感染力依舊不可忽視。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值得一提的是“賣房女”北川景子也是日本有名的平面模特出身,後來轉戰影視圈。她的演技雖然也一般,但重在“豁的出去”,為了塑造角色可謂是“什麼都幹得出來”。扮醜、做鬼臉顏藝、不計形象……大概就是敢拼,她飾演帶喜劇特質的女強人才特別有趣有感染力。當然個人還是喜歡她單純演喜劇的時候,確實很有搞笑的天賦。也許這才是Baby現階段該去參考的道路……

拉回來,繼續我們的話題。

而實際上類似《我的真朋友》這種類型的劇真正適合的方式便是做成精短的單元模式,集中精力在對於故事的敘述上,相對減少主角的戲份,只做到必要的串戲帶動整個故事的作用。如此“賣房子”來表現形形色色的人與情感精力這一意旨才更有充分達到的可能性。

但現實是我們在開播之初就可以遇見,在內地影視劇的環境下,單元劇的模式即使可以複製,其呈現的效果卻遠達不到其該有的效果。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目前國內比較順理成章拍成單元劇的類型還是停留在“偵破”題材上,探案的片子不少,如古早的“六組系列”、早兩年在網絡上冒頭大熱的黑馬周浩暉原作改編的羅飛系列、之後的各類刑偵劇跟風作“秦明系列”、“方木系列”、《十宗罪》等等,現在的內地影視圈似乎罪案片才是單元劇活躍的舞臺。

事實證明如《暗黑者》這樣的原作長篇、到劇版單元劇化的改編是行得通且能做好的設計。但這種模式在其他劇集領域內地似乎還少有得見,有些可惜。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而國內的所謂青春勵志片,動輒就四五十集地拍,故事從頭說到尾除了少之又少的職場,多之又多的筆墨全部在描繪主角的情感糾葛上。

郭老師從小說家轉行影視圈導演一幕幕姐妹內鬥、兄弟曖昧;趙寶剛曾經描繪的青年人“奮鬥”說來是一代人的感動經典、現在看來真正“奮鬥”的戲份太少卻更是富二代與窮普通青年的愛恨情仇、也不知是砸碎夢想還是讚頌夢想;馬伊琍走出“奮鬥”演過“公主格格”、為人妻後卻最後遇人不淑、在靳東叔的蜜意下由重歸職場走偏到“橫刀奪愛”、“真愛無限大”。

國內的職場青春勵志劇在又臭又長的“愛情童話”之外,並沒有些真正於親情、友情、社會責任等情感上帶給人激越感動的內核。如果說校園題材的偶像劇是在烏托邦內的象牙塔內舞蹈,那所謂職場題材的青春勵志也許只談得上狗血毒雞湯的飲鴆止渴了。

究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相較於劇作的可看性與品質感更關注熱門演員藝人“帶劇”能給自己的“產品”帶來多少的流量、多少的話題度、多少的折現轉換能力,這對於演員、劇集本身和觀眾、行業來說都是無比可怕的深層傷害。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觀眾之所以現在懷念一些“經典老劇”很大程度上是喜歡其於戲劇藝術上的完成度比現在高出太多,其主角配角的戲份設置上不會過度失衡,不會“神仙化”主角出現的場景,更具有可信度。

主複線分配失衡的問題不僅是《我的真朋友》具備的問題,它還是先階段大多數商業化影視劇的通病,如果只單獨批評它也有些不公。演員只能一部部商業片不停地拍,運氣好遇到天時地利人和,劇集火了,如《香沉霜》,即使再多人誇讚,後期的劇本問題之大也是明眼人都看得見的事實。

真心求求業界別再按集數和字數收錢了,真的太傷害行業生態。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現代人生活節奏普遍極快,單元劇可以最好的避免前後劇情不連貫帶來的觀看壁壘,同時能很便捷地傳播,其實是非常迎合現代“速食”生活的好方法。畢竟比起冗長又本來沒有營養的故事,簡單明快才更能揚長避短。

單元劇必然會加重各個獨立故事中配角的戲份,這樣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審視挑剔的目光也就不會只停留在吐槽主角上。用配角精湛的演技去提高整部劇的格調,掩蓋主角演技的稚嫩,這是現階段的最優解。雖然看物料資料上也有倪大紅老師等老戲骨加盟,但總體感覺體量還是不大,這也令人擔心實際效果是否能夠發揮。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只能說,開播之前,小編和大多數觀眾一樣就不是很看好,如今剛開播還要觀望,具體演員表演寫的人太多,我就不贅述了。先奉上這份大局點的參考意見,更具體的評論,還是更再播出一段時間,望大家看得開心。

那我們不如想想如果一開始有充足成熟的構思這部劇本可能成為什麼樣子。

爛俗向假定設置:

1、《我的真朋友》採用單元劇模式來講述小白女主角如何“賣掉一所所房子”,任務難度層層遞進,一開始就面臨嚴峻考驗,必須達成銷售目標才能通過試用期。

2、女主與男主之間更多是業務上點到為止的“幫一把”,主要還是靠女主自己的成長,進步在社會上立足腳跟。

3、每個故事設置最多2-3集一換,將真實房產銷售的環節中五花八門的離奇事件都一一囊括。(請編劇蹲點真實買房部,那裡應有盡有)每個小故事的主角不用大明星、只要演技過關老戲骨和實力演員,給足他們足夠的戲份即可出彩。其間男女主的戲份相對減少,只在必要時候出場,主要用來推動情節的發展,配角才該是劇集中的高光點。

4、男女主在一點一滴的相處中感情深刻,後來遇到大危機,兩人終於在危難中心意相通,共同依靠雙方的成長迎接挑戰。兩人這時正式迎來醞釀到此時的角色高光展現,最後兩人Happy End。

從《我的真朋友》談為何內地影視劇部分迷思

即使小編已經很“商業化”地寫,但如此假設不可能實現,畢竟那麼多錢請來的明星不大面積大面積地用如何對得起各位金主老爺們呢?主角讓渡紛紛戲份給配角?做春秋大夢吧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