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大明全片的核心矛盾就是人与地的矛盾,这也几乎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矛盾。一直到近二十来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人才摆脱依赖土地生存的局面。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这个矛盾应该说从有国家开始就存在了,而且愈演愈烈。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与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共同治理国家。在这个时期,大家族弑君自己取而代之的事情屡屡发生。而因为贵族们势力过大,所以国君的意志如果不能得到这些人的认可就无法实现。

商鞅变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打击贵族,让贵族失去与君权抗衡的实力,也就是土地。郡县制使得君权能辐射到地方,而军功爵制则能产生更多新的贵族,形成对旧贵族的威胁。而废除奴隶制,让更多人拥有土地使得贵族拥有的土地减少。由于贵族基本上不交税,对于国家来说,贵族的地越少,国家收上来的税越多,国家实力越强。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自秦汉以来,中国从分封制走入郡县制。虽然这个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有一点是从未改变的,那就是土地私有。按剧中高翰文的话说就是“千年田,八百主”,土地买卖是很正常,也是很频繁的。但是很多人不想按市场价去买地,有钱有权的人利用权势兼并土地。而小田主们逐渐失去土地,不得已就成为了大地主们的佃户。而一旦朝廷增加赋税,压力又都会压倒最底层的农民身上。当压力达到无法生存的地步,就会产生农民起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周期律。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本剧核心矛盾就是起自土地兼并,但是用了一个更加巧妙的方式——国家没钱了——卖丝绸能赚钱——织丝绸需要蚕丝——有桑树才能有蚕丝——必须让百姓改种稻子为种桑树——百姓不改就让大户买地去改——桑树不能吃就去外省调粮。就这么一个链条就已经秒杀绝大部分国内外电视剧,而朝堂上清流严党太监以及皇上之间的斗嘴则是推动这一链条向前发展。当然,这一部分演技实在爆棚,让人紧张的不敢喘气。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改稻为桑这个政策乍一听有点道理,农民改种桑树产丝,收益高了税还是按种粮食收,很明显会增加收入。可自朝廷到老百姓都明白这是一步死棋。其实也不难理解,假设说一个农民种了桑树,那么首先他要卖掉蚕丝吗,然后去买粮食。可是蚕丝谁收呢?官府或丝绸大户。这些人绝对不会老老实实按时按正价收购蚕丝的。由于收购方是绝对优势地位,很容易就能把收购价压低。而官府只要和漕运衙门串通一下,让江苏的粮食晚到,那么粮价势必上涨,百姓的蚕丝就换不回足够的粮食

慢慢的,折腾两三年,种桑树的农民必然会失去土地,导致大量土地被兼并。实际上老百姓也不会考虑太多,就明朝政府那个德行,老百姓一定是希望粮食在自己手里。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大家脑子里想的都不一样。对于严世藩来说,他想的就是去兼并土地。这样丝绸从蚕丝到织成丝绸再到出售一条龙,利润可想而知。至于老百姓造反的事,在他眼里反正有地方官尤其胡宗宪顶着,自己是绝对安全的。而张居正想的则是,改稻为桑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必然要反,如果任由严党折腾,逼反百姓正好可以倒严。但长远考虑,还是要阻止改稻为桑,政策推不下去,严党照样有危险。

抛开改稻为桑这件事不谈,无论是历史还是本剧都证明了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经济是多么脆弱。古代盛世大多处于王朝初期,或者战乱刚刚结束,人少地多。比如文景之治就是战国以及楚汉争霸之后,人口锐减,朝廷只要不折腾,中国人的韧性就足以使得人口和财富不断的增加。

但是人口稍微多一些就难办了,因为如果光是吃饭还好说,可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按剧中说法,一年几个省的旱灾,几个省的水灾要救灾,北方蒙古人入侵要军费,东南要防倭寇,西南还有不老实的土司。折腾一圈下来,钱一下子就没了。这还是明朝基本放弃经营嘉峪关以西的河西走廊,如果还要经营西域的话,花费就更多。

更可怕的是,在农民交税的每个环节都有腐败,最简单的我们说踢斛淋尖,然后说你这些粮食成色不好,还有发霉的,算来算去,拿去100斤粮食实际只能算作6,70斤。如果赶上年景不好,各级官员与地主豪强盘剥的就更厉害,百姓更是不堪重负。而很多百姓因此就只能卖掉自己的地换点粮食,灾年卖地只能贱卖,第二年或第三年就要去租地主的地。这也就是为什么严世藩他们要把地淹了,不仅要强行买地还要贱买。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相比宋朝与清朝,明朝还有很坑的一点就是对各级藩王的管理。由于朱棣是藩王造反上位,所以后来明朝皇室除了皇帝那一家都住在北京以外。名义上是王爷,实际上不过是高级囚犯,活动极大受限。但是朱元璋当年是穷过的,所以他给自己的后世子孙留了金饭碗。每个皇室成员都能领到不菲的钱粮,足够吃喝玩乐。

虽然有个别藩王穷的快要饭,但大部分王爷过的都很潇洒。只是苦了官府与百姓,人多的王爷家里一年能吃掉一个省的税银,所有压力都压在百姓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居正向裕王提出了改制的想法。

《大明》之——究竟是人吃土地还是土地吃人

实际上很多电影电视剧都讲过古代土地财政的问题,但是要么简单粗暴,要么逻辑简单。而本剧用一个十分复杂的制度去揭示土地财政的脆弱性,细品之后发现,不仅剧情精彩,逻辑也是无懈可击。可以说,编剧是对中国历史有十分深刻的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