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引言

在两宋时期有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宋朝发行的铜钱持续不断地外流到周边各少数民族国家,乃至于外流到东亚、东南亚等国。其实,铜钱外流的现象自古有之。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两宋铜钱外流的现象却远远超过前代。

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宋朝铜钱币值稳定、信用好、购买力强受到外国所爱

宋铸币的币值稳定、信用好、购买力强,广受境外国家的欢迎,是促使铜钱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秦始皇统一币制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货币管理制度。至宋代,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及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货币制度更日趋完备。国家在货币铸造、流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进一步加强。国家是法定的、唯一的货币铸造者。同时,政府也是货币流通市场的唯一管理者。

宋政府为充分保证通货的质量与信誉维持货币流通市场的稳定,对货币的流通、铸造等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与要求。

如在通货市场的管理方面,历代朝廷都严禁劣钱的流通与铸行,禁止使用劣钱,对私铸劣钱者以重刑论处。在钱币的铸造方面,政府不仅对铸币的内在合金成分有一定的标准,而且对单个钱币的重量等也有一定规定。

北宋铜钱的合金成分较为稳定。经对宋元通宝等数十种北宋铜钱合金成分的实测分析表明,北宋铜钱的合金比例一般保持在铜70%,,铅20%,锡10%。按照这一合金比例铸造的铜钱具有强度大、耐磨性强等优点。

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从北宋铜钱的单个重量进行的测量来看,尽管这些铜钱已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经受了不同程度的锈蚀,但测定的结果表明,各种规格的币重基本上都接近一定的标准值,这说明了宋钱的币值稳定。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国家对货币的管控,才让宋朝铸币的币值稳定、信誉良好,这是当时宋境外各国所不具备的。

例如此时宋境外的国家如日本,铸造的钱币不仅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同一种币值大小份量也不相同,为了贪图利益,日本政府常常用新钱充当十个同样的旧钱,这样造成币制不稳定,信用低下。以致政府每铸造出一种新钱投放市场,还没有广泛流通,又重新回到政府手中。

此时期的交趾由于铸造技术的粗劣,所铸钱质量不高,钱面不够平滑,钱郭不够均匀,且信用很差,因此十分欢迎质优价稳的宋钱。而宋政府就曾明令禁止这些质量粗劣、信用很差的交趾钱入境。

南宋时,在南宋境内一络钱到了金朝就可抵数贯来用,同样一络钱,在金朝的购买力是在南宋的数倍。绍兴三十年年,右正言王淮说:

“对境例用短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

由此可见铜钱在海外诸国购买力更甚,海外诸国的物品用外币要一百贯钱的,宋朝铜钱只需十贯,足足十倍之差。在重利驱使下,一些海商甚至可以冒生命危险将钱带到国外消费。

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记载,绍兴十三年,有位泉州商人夜里用小船载这十余万铜钱飘扬入海打算前往外国,由于风浪太大不久便沉船了。

宋朝水军也不能抵挡厚利的诱惑,史书记载屯扎在沿海的水师,每个月的军饷一发放就会以乘着大船前往周边小国消费。

高额的利润,再加上一些别有居心者的推波助澜,铜钱便不顾一切的冲破宋代的关防法禁,外流到周边国家。

宋朝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巅峰,它不仅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展,在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也呈现空前的繁荣。

据记载,北宋都城东京的手工业、商业多达一百六十行,在东京繁华的大街上,沿街店铺林立, 而且都是每一交易动辄千万的大商店。东京市场上,各地商品汇集于此,包括日本、高丽及大食的特产如香料、珠宝等等,都有买卖。

当时东京城中有闹市、有酒楼、有茶馆,还出现了繁盛的夜市商铺晚上三四更关门,早上五更就开门了,夜以继日,人烟不断。

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南宋商业也很发达,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有了极大发展,随着这些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南宋的商业进一步繁荣。

表现在海外贸易方面,当时同南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五、六十个。从海外运入南宋的货物计四百种左右,广州、泉州和明州是当时海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国际性的港口。

同时,南宋境内许多商业城市都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都城临安为当时国内最繁荣的城市,世界上的国际性大都市,商业十分发达。在临安城内大小铺席交错,没有一户是空的;大街上买卖昼夜不绝,杭州夜市五更结束后一会儿早市商贩就出来开门营业了。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极大刺激了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货币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宋代历代统治者皆大量的铸行钱币,这也就为后来的铜钱的流失做了铺垫。

商业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对货币的需求。

为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缓和日益加剧的钱荒,宋朝历代统治者皆大量地铸行钱币,北宋初年至天圣年间,铜钱的年铸造额约100万贯左右。至熙宁末年,增至373万贯,元丰年间更达506万贯。

南宋时期,铜钱的铸造量虽然大量减少,但也大都超过了10万贯。如绍兴二年至绍兴三年,铜钱的年铸造额约13万贯,绍兴二十六年年铸造额有22万贯。绍兴二十七和三十一年铜钱的年铸造额均为15万贯。

大量钱币的铸造,一方面暂时满足了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钱荒,另一方面也为铜钱流向境外提供了前提条件。

除此之外宋境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和国家商品经济也己有发展,这就导致了他们急需大量的优质货币,而由于制度与工艺的匮乏,他们不得不放弃本国货币在境内的主要流通地位,反而选择宋币作为流通货币。

以较为发达的辽为例,辽在早期几乎无商品经济,仍处于“物物交换”阶段,交换媒介是实物,建国年后不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快地进入了使用货币阶段。货币经济发展之后,自己也开始铸钱。但由于铜产量的严重不足,年额有限,有时不过500贯,很难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为此辽朝政府还曾铸造铁钱使用,在并州边界换宋铜钱。而且,钱的质量也不够好,如辽道宗时的清宁通宝:

“径九分,重三株”

很难同宋钱相比。为了解决通货的不足,辽朝通过贸易等途径,大量的吸引宋钱入境。

朝贡贸易间接推动了铜钱的外流

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原政权和四周藩属政权之间维系主从关系的一种外交活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把少数民族地区和其它国家的来品称为贡,回报的易品改为赐,通过朝贡和回赐的形式而进行的贸易,称为贡赐贸易。

由宋一代,政府对来朝贡的列蕃:

“莫不厚礼相赠”

甚至以高出贡品几十倍的代价作为赏赐。

铜钱是很受欢迎的回赐商品,时常有回赠数万络铜钱给供使的事情发生。

但是由于回赠所消耗的费用份额十分庞大,北宋末年宋朝在回赠朝贡国时,选择了估值回赠,而且回赠之物需要通过市舶司纳税回国。

宋朝铜钱:“南客以一络过淮,则为数络之用”,由此外流现象严重

南宋偏安江南,朝不保夕,因此一再削减回赠铜钱、拒收贡物、限制贡使进京乃至不回礼给朝贡国。朝贡贸易处于宋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由于宋政府的严格限制,宋朝货币铜钱由此通过这一渠道外流的数量并不多,但总体而言还是有所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书上都提及两宋年间的岁币负担是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以澶渊之盟中宋所规定的岁币:每年交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来说,这不及宋太宗两次所花费军资的百分之一,所以就岁币而言并没有成为两宋的经济负担。

结语

大量铜钱的外流,不论是对宋朝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其他国家而言,他们可以学习先进的制币技术和货币管控支付;于宋朝而言,大量的本国货币成为其他国家官方的流通货币,这简介地提升了宋在国际上的地位。但其中也要不少负面影响,如其他国家的货币经济权利掌控在宋的手中是极其不利的,而宋大量货币的流失也为本国屡次钱荒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史》

《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