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救贖與明天!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事物像流星一樣劃過天空,剎那間就消失在遙遠的天際。

作為一名金融行業的從業者。見證過太多的金融企業從無到有,短時間起高樓,轉眼間樓又塌。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有一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恐怕大部分人都沒有聽說過。從其業務範圍來看,可以吸儲、放貸,還能辦理結算業務;從其機構性質來看,銀監會定位是社區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從其准入條件來看,最低只需要10萬元註冊資本金,銀監分局受理,省局審批即可。只要花很少的成本就可以拿一塊銀行業金融牌照,真可謂誘惑滿滿。

一時間全國各地開辦了很多家,時至今日,還剩幾家?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中國的銀行史上,曾出現過這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說到此,可能大部分讀者都不知道這是啥機構。咱賣個關子,諸君自己去猜猜。

P2P何嘗不是同一個故事?從生到死,不足十年。現在的00後,你隨便拉一個問問啥是P2P,我保證人家絕對是一臉懵逼。

P2P為什麼總是爆雷?

P2P本質上只是一個借貸雙方的信息中介,從事的是民間借貸雙方的撮合工作。而民間借貸,是最原始、最簡單的融資方式。P2P只是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將大量的借貸雙方聚集在一起,起一個開場子的作用。按理說,只要是經營中介業務,應該不至於暴雷。

但是問題出現在哪裡呢?

問題就在於P2P經營了信貸業務,承擔了信用風險。P2P的借款用戶大多數都是在傳統金融機構不能獲得授信的次級用戶,本身資質就不優良,在經濟下行週期,經營利潤根本就不能覆蓋利息成本,資金利息反噬經營利潤,根本無力償還。

對風險缺乏最基本的敬畏,帶來的後果就是被風險反噬!

各位想一想,你自己借出去的錢有多少是能夠收回來的?看到此,是不是一把辛酸湧上心頭。這年頭,朋友之間要想絕交,你就找他借錢或者是借錢給他吧。熟人間借貸尚且如此,你還指望平臺上的陌生人會還錢?

且不說信用風險,P2P為了獲客和通道,又砸出去不少錢。獲客的錢都被羊毛黨薅走了,通道費被三方或者是銀行賺走了。光這一塊,起碼是2個點的成本。行業一片大好的時候,經手各方雁過拔毛,不好的時候,就只剩下滿地的雞毛了。

更有甚者,沒有節操的平臺玩起了自融,高息融到資金後去炒股、炒房,一旦虧損,毛都不剩一根。

這好有一比。如果賣肉和買肉之間需要有一個人幫忙送肉。P2P就是這個幫忙送肉的中間人,他最多在送肉的過程中手上沾一點油而已。結果你偏偏要自己去幹借錢—收豬—屠宰—賣肉整個環節,想通吃上下游。結果豬價上漲,賒肉的用戶還不起錢,賠了個精光。

據網貸之家統計,高峰時期6000多家P2P平臺只剩458家。繼多個省(市)宣佈出清P2P平臺以後,P2P到底何去何從?

前不久,互金整治辦和網貸整治辦聯合印發的《關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整治辦函[2019]83號,業內稱“83號文”),為碩果僅存的P2P平臺指明瞭一條出路。且不論平臺是否滿足轉型條件,先看這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小貸行業本身也是血流不止,哀嚎遍野。

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截至三季度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680家。貸款餘額9288億元,前三季度減少257億元。

高峰時期,全國小貸公司是上萬家,貸款餘額是上萬億,到今年三季度,至少有3000家小貸公司退出了歷史舞臺。僅剩的7680家,至少還有好幾千家是殭屍企業,要不是債務纏身就滿頭官司,苟延殘喘而已。

我所熟悉的一個地級市,高峰時期有26家小貸公司,現在只有1家還在正常營業,其他的已經死無全屍了。

信貸行業註定是一個頭部玩家的遊戲,普通玩家沒錢沒人,還是不摻和的好。

根據我從事的監管和信貸經驗來看,要經營好一家小額貸款公司,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價格低廉的資金來源、行之有效的風控水平、精準的獲客能力。我們且看P2P是否滿足這些條件。

低廉的資金。P2P平臺的信譽早就被透支殆盡,老韭菜已經收割乾淨,新韭菜都炒鞋、炒幣去了。更不可能指望銀行等金融機構授信了,好多平臺早就被銀行納入了黑名單。此路不通。

高效的風控。沒有哪家金融機構敢說自己有強大的風控能規避信用風險,P2P亦是如此。要是有這個水平,也不至於原來平臺上放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此路又不通。

精準的獲客。小貸客戶都是次級用戶,矮子中的高個兒早就被頭部用戶薅完了。要是能找到好客戶,也不至於原來平臺上放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此路也不通。

在小貸行業面臨經營困難的時候,行業呼籲轉型村鎮銀行,至今無一成功。P2P平臺轉型小貸,只不過是才出狼窩,又入虎穴而已。

那怎麼辦呢?

認清現實吧,有些事物總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所謂的轉型小貸,只不過是讓尚未死透的平臺還能留一條全屍而已。

雖然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確實已經飛過。

留下的唯有傳說和韭菜的一聲嘆息。

不過最近聽說有的平臺轉型做算命和看風水的了,效果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