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記錄過去 走向未來(五洲茶亭)-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在許多人看來,博物館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和最成功的社會機構之一。對於人類、國家、社會和個人而言,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在保護和傳承人類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環境,以及促進不同國家、族群間相互理解、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挪威畫家蒙克的著名畫作《吶喊》,其畫面背景紅藍相間,色彩有些奇異。但這樣的背景並非出自畫家的想象。據考證,類似的背景曾同時出現在不同畫作中。原來,《吶喊》中的背景來源是1883年倫敦的曙暮光,背後成因竟是當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其實,地球從來都是一個村落,人類的命運也跨越國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緊緊相連。

  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16個國家舉辦文物展覽,這些大型展覽對於世界瞭解中國發揮了巨大作用。研究顯示,在改革開放之後,僅以河南博物院一地為例,在1978年到1997年間,其參與的出境展覽就多達24場,內容多以中國古代歷史為主;而同一時間內,河南博物院引入的展覽則有十餘場,內容涵蓋不同國家的歷史文物和藝術作品,這也極大拓展了國人對於世界的認識。

  從國家層面來說,博物館保存一個國家合法性的物證。阿富汗飽經戰爭磨難,戰時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在博物館簡陋的大門上掛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文化和歷史的延續,讓國家保持生命力”。為妥善保護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一批國寶,阿富汗人採取了讓國寶在世界各地巡展的方式,可謂用盡苦心。

  博物館守護著歷經滄桑存留下來的珍貴遺產,這些遺產最重要的不僅是關乎過去,而且說明著我們與現在、未來的關係。正如英國一位遺產學家所說的:“遺產不能僅僅理解為對存留至今的古物進行被動地保護,它還是一種將物、場所與實踐主動聚集起來的過程,其中,我們的選擇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在當代所持並希冀能帶進未來的某種價值體系。”

  從社會層面上講,博物館可以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博物館並非只是保存過去物證的場所,它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1888年美國史密森學會助理秘書長喬治·布朗·古德在談到博物館的作用時就說:“博物館不應該成為古物的墳墓,而是要成為新思想之策源地。”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說:也許未來就在面前,但當我們轉身,一樣會看見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只有能夠在這兩者之間從容地穿行,才能夠真正具有創造力。

  從誕生至今,博物館的定位、作用乃至形態一直處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和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連。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機械技術革命,與啟蒙運動一起,推動了近代博物館的誕生;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電力技術革命,與全球化一起,推動了傳統博物館的普及;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與人工智能一起正在重塑博物館的形態。由此帶來的變化最直觀地體現在博物館定義的變化上。在1946年、1951年、1962年、1971年、1974年、1989年、2004年、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於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多次修訂,這在其他學科裡是不多見的,反映出博物館與社會發展的脈動息息相關。

  在這樣的共識之下,2013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提出當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就很好理解了。時任國際博協總幹事朱利安·安弗倫斯如此闡釋這一主題:“博物館堅信自己的存在與行動可以以建設性的方式改變社會,因此,將‘保護’這一傳統使命與培育創造力相結合,以實現博物館的更新和觀眾數量的增長,是博物館正在追求的變化。”

  從個人層面來說,博物館是公民終身進行素質教育的場所。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但是我們從來都不只是單獨地去看待一個事物,我們看到的始終是事物和自己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又會受制於每個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王國維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說:“古雅之能力,能由修養而得之,故可為美育普及之津樑。”博物館就是美育普及的重要津樑,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博物館充實自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