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无中生有”的小镇——创新与开放

作为杭州城市大脑的诞生地,云栖小镇近日备受关注。这个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特色小镇,原本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它几乎是从荒地中生长出来的,就和它所闻名的云计算产业一样。


城市大脑需要超大规模的算力支撑,云计算,是城市级数据处理的先决条件。不过,杭州城市大脑之所以会“长”在这里,或许更因为它的开放、创新与活力——这是云栖小镇诞生伊始就融入血脉的特色基因。


“云栖小镇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地方。”说起小镇的前世今生,不知想到了什么,名誉镇长王坚眼睛笑得弯弯的,“就是开心嘛。”

云栖小镇的前身是转塘工业区,偏僻,萧条。谁也没有想到,这片土地的腾飞,正与它的荒凉有关。


2013年,5000台计算机在转塘落地,时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的王坚看中的正是这里设备空间与用电指标足够。在云计算这个未知领域拓荒,王坚与阿里云在巨大的争议声中挺了过来。后来“飞天5K”在云栖小镇建成,国内的云计算产业终于步入正轨。


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云栖小镇上,云集了各大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企业,形成了产业积聚。


一心想着“云”的,还有当时的转塘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吕钢锋。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曾写过相关论文,接手工业园后一心琢磨着要往这条路腾笼换鸟。“刚开始提云计算时都没人信,阻力重重,他们觉得我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要为没听说过的产业搞一个园区?”但吕钢锋觉得,云计算产业肯定会发展,这是被社会需求决定的。一次活动中,吕钢锋第一次见到了王坚,两人“一拍即合,并且越拍越合”。


曾有一家经营额达20亿的电商企业想来云栖小镇,谈了几次,最终吕钢锋还是忍痛拒绝。可观的税收不能成为入驻的理由,吕钢锋希望小镇保持纯粹的“云生态”。尽管,当时镇上的“涉云”企业只有8家。


“有过很多诱惑,但我们对这条路一直坚定。道路正确,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你走。”吕钢锋的坚持是正确的。云栖小镇发展迅速,今天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云栖会展中心就是一个具象化的表现——从施工到建成只用了85天。


云栖小镇这个名字,也是大家私下叫起来的。吕钢锋说,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来此集聚,需要一种不同于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态去承载。“小镇的形态能让人觉得很舒服,想要留下来。”云栖小镇也成为了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这里有科技梦想,也有诗情画意。


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前年,云栖小镇把围墙拆了。吕钢锋说,人、社会、经济形态,包括创新,都需要开放。“拆掉围墙,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提升,人们心理上的屏障与约束也一并拆掉了。”


城市大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2016年4月,11个政府部门、13家企业齐聚小镇,开始研究城市大脑。无偿出人、搞技术、捐设备……在新的无人区探索,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回想此事,王坚幽默地评价:“挣了钱还觉得苦哈哈是传统产业,不挣钱还兴高采烈的就是新兴产业。”


一花一世界——极高的细节标准

拈花湾近几年比较火。成功的文化与品牌定位,颇具匠心的产品与文化IP,已经使拈花湾跻身成为全国宗教旅游景区与文旅小镇的标杆。拈花湾,源于佛经中“佛祖拈花,伽叶微笑”的典故

禅文化是整个项目的文化精髓,项目整体规划也是以“禅”文化为主导思想,如在项目主入口设置了去门谷景点,寓意跨过云门谷,便从红尘进入了禅境。拈花湾围绕禅意的意境,通过禅境观光、禅意休闲、禅农体验、禅心度假、禅修康复、禅学培训、禅游时尚等禅文化主题特色,整合现代人度假“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功能复合要求。


“拈花湾小镇”主打的是一步一景,内外之间全面体现禅意主题景观效果。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片瓦、一丛苔藓、一堵土墙、一块石头、一排竹篱笆、一个茅草屋顶,都蕴含着 “拈花湾”的精致与精细。这里的禅意建筑和景观,就像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为了让苫庐屋顶最大程度达到自然禅意的效果,他们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东北甚至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地方选择了二十多种天然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日晒雨淋等各种手段的反复试验比对。在这其中初选出八个品种,请包括巴厘岛在内的当地工匠,在现场搭建茅草屋顶的样板,再进行为期一百天的户外综合试验。


在这场严苛的试验中,淘汰了虽然防腐性能好、但是美感欠缺的所有仿制材料,也淘汰了虽然自然优美、但是不耐腐蚀、使用年限短的大部分天然材料,最终找到了二种既牢固耐用又美观自然的天然材料。一个小小的茅草屋顶,整合了十八家专业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与力量,前前后后“折腾”了十三个月的时间。

大巧若拙,重剑无锋。原本最简单的庭院竹篱笆,在拈花湾却演变成最复杂的工程。经过数月的尝试,换了好几个施工队伍,竹篱笆就是难以令人满意。浙江安吉、江苏宜兴、江西宜春……许多国内著名毛竹产地的工匠都来试过了。


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空灵的禅意、艺术的质感、天然的美感、竹制品的韵律感、建筑需要的功能性……综合大家的力量,也不能做到全部兼顾。而设计者坚持一定要达到最好、最全面的效果,于是将视线放大到国外和东瀛,寻找大匠来指导。


几番苦苦寻觅,终于在国外找到两位七十多岁的匠师。他们做竹篱笆已经三十多年,一辈子只专注做这一件事,还是竹篱笆“非遗”传人。花了十万元人民币将两位老先生请到拈花湾,手把手教自己编竹篱笆。


选竹、分竹、烘竹、排竹,编织手法、竹节排布技巧、结绳技法……竹篱笆在拈花湾不仅成为一个艺术创作,也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光打结的麻绳就选了三十多种、十几种技法。老先生教大家打蝴蝶结就用去半天的时间。


仅仅学会还不够,还要把这些工艺标准化,牢牢地烙印在大家的心里,确保这里的每一尺竹篱笆都达到完美的水准。于是,又经过一百多天的反复操练、印证、强化、完善,形成丝毫也不准走样的标准流程。


后来,人们在拈花湾竹篱笆建造标准流程表看到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这里的竹篱笆搭建,共需使用二十九种标准工具。普通竹篱笆建造有二十九道标准工序,竹丝竹篱笆有四十三道标准工序。


分布于拈花湾庭院、池边、溪畔、树下的苔藓,或许是最不起眼的,却是营造禅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苔藓受空气、阳光、水分、土壤酸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很难大面积移植成活。上海世博会虽有推荐,但是国内尚无成功先例。这也注定拈花湾的苔藓铺植,是一个非常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这里的每寸苔藓,都是有着丰富的故事。从遥远的大山来到拈花湾,它们是从临安、萧山、天目山、宜兴、雁荡山、武夷山、湖州、吉安等自然生态极好的山区,经过层层严格的选拨而来。设计者专门设立一个苔藓基地,将入选的苔藓,植入拈花湾的泥土。安排一位农学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每时每刻悉心照料呵护。


一个月过去,5公斤的入选苔藓死了好多。另换其它山区的苔藓再来,三个月过去,这次大部分活下来了。放大移植量再试,又是三个月过去,这次全部活了。


接下来将大面积的苔藓移植到拈花湾每个庭院中去,为了让苔藓们在拈花湾快活地生长,每片巴掌大的苔藓都要整三次地形、浇三遍水,一块桌面大的苔藓,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六个月过去了,大山中的苔藓在拈花湾安家落户,鲜活疏朗,禅趣盎然。有人说拈花湾在建造的过程中,每一个景观都是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来做。


第一古镇——古朴与现代的融合

乌镇一年中接待游客量超千万,是无数人心中的第一古镇。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性盛会,也一次次将乌镇推到聚光灯下。


“江面运河的水是淡绿的、含糊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木心《乌镇》)


隔岸观水似乎是每个来到乌镇的人必做的事情。水是水乡之魂,柔波泛起,江南的盛景也就如画卷般铺展开来。


今时的乌镇依稀可见往日的神采,仅在东栅就有汇源当铺、宏源泰染坊、香山堂药店、三白酒坊、访卢阁茶馆等一干老字号恢复营业,金融、手工业、药店、餐饮各行业,县城里有的这里都有,仿佛明清江南社会的标本。木心在东栅财神湾长大,他回忆中的乌镇是充满活力的,“粉墙翠枝红灯青帘夹杂其中,五色裳服宝马香车往来其间,才像个太平盛世”。


乌镇是“江南六大古镇”里开发最晚的一座,典型的后来居上。1999年,政府成立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陈向宏是主任。对于陈向宏、乌镇乃至中国旅游业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陈向宏接手的乌镇是落魄的,用画家陈丹青的话说,“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管委会成立之前,乌镇一位老太做饭时不慎引发火灾,沿河几十米的房屋付之一炬,负责火灾安置的正是陈向宏。他比别人更明白,保护可不只是修旧如旧那么简单了。


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最先修复的是东栅,陈向宏请来同济大学的专业修复团队规划,亲自指挥、监工、检查。修复团队从周围城镇收集了不少旧料,乌镇民宅、商铺的木门、木窗都进行了修整,并按古法桐油两次漆刷,房内装上烟雾探测器,杜绝火灾。


原来铺砌好的水泥路又重新换成了石板路,今天去乌镇会发现街景非常清爽,没有电线杆和电线,实际上电路都下了地,就在明清时代古老的青石板下;应家桥也从水泥桥改回了石拱桥,修复人员从附近农村移来年代、式样都与原桥接近的古桥,是实打实的真古董。


1988年,茅盾故居边上新开了条大路新华路,为了弥补这一将古镇开膛破肚的败笔,修真观古戏台前的广场被重新规划,两边建回廊分割新旧空间。广场成为了视觉中心,使老街更加生动而富有节奏,也淡化了水泥路带来的割裂感。


修真观是新修的,明代样式,但门窗油漆的处理和修复古民居不同。乌镇的修复理念,新的建筑要和周围环境协调,但一定要用新的手法和材料,重现江南盛景,但绝不做“假古董”。这和欧洲古城保护的观念是一致的,放在二十年前,更显理念超前。


乌镇想要改变,从修复西栅开始。如果你曾去过一些古镇,大概能体会到这种心情:看着周围的烟火人间,原来的宁静仿佛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而被破坏,手中相机时刻提醒着自己“闯入者”的身份。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西栅的策略是“造梦”,搬迁原住民,腾空古镇,使之成为一个梦剧场。


特色小镇的 “特色”在哪里?


感受江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枕着运河睡上一觉。乌镇水阁在最大程度维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被改造为民宿。对于外乡人来说,想象中的水乡生活可能是在运河里刷马桶;而水乡人却会告诉你,他们的理想生活是现代卫浴、空调与Wi-Fi。西栅的体验无疑是后者,推开窗是水乡的小桥流水,房间内是现代化家居所带来的家的舒适。


没有原住民也就没所谓“闯入者”,住客得以成为水乡生活的主角。早上7点,东栅开门,熙熙攘攘的游人扰了古镇的安宁;西栅则是9点开放,晨雾里最美的景致被私享。你也可以睡个懒觉什么都不做,任由时光和美景流逝,失去和虚度也可以是一种古镇的打开方式。


商贸本来是江南市镇兴盛之本,而过度开发的古镇却总是充斥着雷同的商铺,“古镇东西不好吃”、“古镇东西质量差”是耳熟能详的抱怨。西栅想重现市井的繁华,也想让人们重拾逛街的乐趣,所以各家店铺都被严选,一店一品。不推销、不洗脑,货真价实,喜欢才买,才是江南的自信。


对比无数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失的老街、填平的河道、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重建,乌镇是一个模板,它确实是过于理想化的,但也代表了未来江南可能的样子。近几年来,随着乌镇与互联网的结缘,26 条万兆级光缆接入镇区,智慧安防、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纷纷涌现。


国际化的戏剧艺术和古巷古桥,给人一种“撞色”般的奇妙感觉。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似乎也就不那么意外了。无论是古镇改造、戏剧节,还是互联网大会,“乌镇之路”都带有先行者的精神,这正是江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

来源:新民晚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