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法國首都,五個國際大都市之一,建都已有1400多年

這片地區在古代就已經被稱作“法蘭西島”(ile-de-france),都會區人口約為1100萬,佔據全國人口的六分之一。

大巴黎包括城區周圍的上塞納省、瓦勒德馬恩省、塞納-聖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茲省、塞納-馬恩省和埃松省七個省,共同組成巴黎大區,

巴黎有小巴黎和大巴黎之分。

1337年開始的英法百年戰爭使巴黎遭到嚴重毀壞。

教育、學術和宗教界人士大多住在塞納河的左岸。

全城的貿易和手工業作坊逐漸集中在塞納河右岸,市場開始形成。

菲利普·奧古斯特國王下令修建城牆和防禦工事,西岱島人口不斷增加,成為王國的權力中心。

十三世紀時,巴黎的人口已達7萬。

公元六世紀起,巴黎成為法蘭西王國的首都。

公元四世紀,羅馬人的一個部落強佔島上高盧人村莊,並建立了“巴黎吉”人的首府,巴黎從此得名。

當時居民僅幾百人,居住在不到半平方千米的舊城島上。

巴黎的歷史有2000多年,最早是從西岱島發祥的。

1792年建立了法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路易·菲利普建立了七月王朝。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1804年稱帝為拿破崙一世,並頒佈了“拿破崙法典”。

盧浮宮(Louvre)

值得一提的是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4個透明金字塔建築(一大三小),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

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及以後各代皇帝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

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初,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金碧輝煌的王宮。

全塔高320米,塔樓分三層,一、二樓有餐廳、咖啡座等,三樓是眺望臺。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週年紀念,在700多件應徵方案裡,選中了橋樑工程師埃菲爾(G. Eiffel,1832~1923)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埃菲爾鐵塔是為隆重紀念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100週年。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

建於1889年是為當時的國際博覽會而建的。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聖母院位於市中心的西堤島上,塔樓是環顧巴黎的最佳地點。

正面朝西分三層,高69米,底層並排三座桃形大門洞,左為聖母門,右為聖安娜門,中為最後的審判。

這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築物已經有兩百年曆史,是巴黎最古老、最大、建築最出色的天主教堂。

巴黎最古老、最宏偉的天主教堂。

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愛德華凱旋門位於戴高樂廣場中央,高達50米,是巴黎的象徵之一。


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外延伸著12條主要大街,它建成於1836年。


拱門的每一面上都有一幅巨幅浮雕,內容取材於1792~1815年的法國戰爭史。


面向香榭麗舍大道一面右下側的《馬賽曲》浮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描繪了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


拱門上方四壁的浮雕是慶祝拿破崙凱旋歸來的情景,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


單一的顏色和精美的浮雕給人一種莊嚴、樸素的感覺。


1920年在門洞下建立了“無名戰士墓”,每到傍晚就燃起不滅的火焰。


巴黎還有一座小凱旋門,即卡魯塞爾凱旋門。


位於盧浮宮博物館對面,是為慶祝拿破崙·波拿巴1805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建造。


紅、白大理石圓柱之間是三個圓拱門,拱門上方佈滿了紀念拿破崙皇帝戰績的淡浮雕。


門的頂端擺放了四匹從意大利聖馬可教堂搬來的鍍金奔馬,原物已於1915年歸還給了意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