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紮中國的洋人:只有戰爭,才能保持帝國在中國利益,非友好關係

中國曆代農民起義往往會藉助

宗教形式來發展群眾,比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宗教的輸入,農民起義也出現了全新的變化。太平天國運動就是以拜上帝教名義發動的,大大超出了西方傳教士的預料。

當在華的西方人第一次聽說太平軍後,肯定會滿臉詫異,難道有洋教士參與其中嗎?等到太平軍不斷髮展壯大,傳出更多的信息,他們才確信這是中國本土人士發動的反清起義,跟西方教會沒有任何關係。

這下子,歐洲列強開始犯難了。從感情上講,他們更傾向於信奉拜上帝教的太平軍,但清政府距離垮臺為時尚遠,太早做出決斷是不明智的。因此,列強們一開始都沒有表態,直到太平軍在1853年攻克了南京城。

駐紮中國的洋人:只有戰爭,才能保持帝國在中國利益,非友好關係

上海是列強在華的主要據點,租界密佈,雲集著各國商人和外交人員。眼看清軍不是太平軍對手,上海陷落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於是,列強決定與太平軍進行接觸,以保證在華利益不會受到削弱。

江蘇和上海方面的清朝官府很早就向洋人發出了求援,希望列強能幫助清軍作戰。但是,以英國為首的列強並沒有直接答應,只是增加了部署在上海的軍艦數量。

太平軍攻克南京,使列強對清廷的統治失去了信心,開始考慮怎麼跟太平軍打交道。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文鹹向太平軍表示,英國的軍事行動只限於保衛上海租界,無意介入這場戰爭。

接下來的幾年裡,太平軍停止擴張,似乎滿足於現狀,並且內鬥不斷,凌厲的發展勢頭幾乎完全沒有了。而清廷發動更多的力量來鎮壓太平軍,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駐紮中國的洋人:只有戰爭,才能保持帝國在中國利益,非友好關係

列強越來越多地發現,太平軍比清廷更不容易打交道。他們信奉的拜上帝教跟西方宗教有很大的區別,並且比清廷更加保守和排外,對商業活動缺乏興趣。尤其是太平軍禁止鴉片貿易,損害了英國方面的利益。

另一方面,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城,簽訂更多的不平等條約,使清政府開放更多主權和利益,列強們得到了傳教、通商、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方面的特權,以及在長江上航行自由的權利。

不過,由於長江中上游的很多據點都掌握在太平軍手中,要想將這些權利落到實處,顯然要得到太平天國方面的同意。英國方面為此進行了試探,希望太平天國能接受這些新取得的特權。

駐紮中國的洋人:只有戰爭,才能保持帝國在中國利益,非友好關係

太平天國果斷地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於是公使文鹹叫囂道:要保障大英帝國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利益,需要的不是友好關係,而是戰爭。英國人越來越傾向於幫助清廷鎮壓太平軍。

此時,中國的形勢又發生了鉅變,天京事變,石達開出走、新一代將領崛起,太平天國運動進入新的階段。李秀成擊破江南大營,進攻蘇南地區,兵鋒逼近了上海。

英國方面終於撕下中立的面具,決定幫助清政府防守上海。1861年,上海道臺與英商勾結,招募了以華爾為首的洋槍隊,開始了聯合鎮壓太平軍的軍事行動。

駐紮中國的洋人:只有戰爭,才能保持帝國在中國利益,非友好關係

洋槍隊一度發展到5000人,對太平軍的戰績有勝有負,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上海沒有被攻克。而上海方面的清軍主力之一是剛剛興起的淮軍李鴻章部,可以算是曾國藩派到上海的增援力量。

在華爾陣亡後,英國向洋槍隊提供了新的指揮官戈登,進一步壯大洋槍隊,改名為常勝軍。這支部隊其實一直是以中國人為主要兵源,洋人大多擔任軍官,跟英法等國的殖民地軍隊差不多。

駐紮中國的洋人:只有戰爭,才能保持帝國在中國利益,非友好關係

在淮軍和常勝軍的聯合進攻下,太平軍遭到了重大失敗,蘇州、無錫、常州等地接連失陷。中外反動軍隊瓦解了太平軍的蘇南一翼,配合湘軍孤立天京,太平天國的失敗已經無可挽回。

眼看常勝軍的任務已經完成,英國方面和李鴻章達到協議,解散常勝軍,大部分武器裝備和精銳兵力賣給了淮軍。得益於與英國人的合作,使淮軍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火器和軍事操典,後來變成中國最強大的軍事集團。

當英法等國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國門後,儘快鎮壓太平天國便成為列強們的共識。對於列強們來說,他們支持的是更能出賣中國權益的政權,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他們通過出售軍火等手段來協助鎮壓,必要時親自上陣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