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源于故宫,如今他是“守艺人”

1958年10月,为迎接新中国诞辰10周年,人民大会堂在京修建。当时,因其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被视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国各地选派能工巧匠进京,“李氏宫廷木雕”老艺人闫玉仲凭借精湛的手艺入选木雕组,有幸参与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

闫玉仲正是马成文的师傅。与一般家族性传承不同,“李氏宫廷木雕”第二代传人李德清无儿无女,便将手艺传给了闫玉仲等几位异姓徒弟,由此,这项曾在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罕见地从“家传”改为“师传”。1972年,马成文正式拜闫玉仲为师学习木雕,他先后参与北京圆明园,沈阳太清宫、慈恩寺、皇寺等古建筑修缮工作,于一敲一凿、一斧一刨间将祖师辈技艺传到今天。

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源于故宫,如今他是“守艺人”

人物小传

马成文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氏宫廷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技师。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沈阳市工艺美术雕塑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李氏木雕起源于沈阳故宫

史书记载,中国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

“李氏宫廷木雕”创始人李祖光,清朝末年从河北来到关外,他木雕手艺精湛,很快在老沈阳城里扎下根,专为沈阳故宫制作各种木雕工艺品。那时,手艺人去皇宫当差必有惊人绝活,李祖光制作的家具、摆设,造型新颖、雕工一流,一直被皇宫贵族所用。

到了李祖光儿子李德清这一代,李家在沈阳开办了东北唯一一家为宫廷服务的木雕作坊,一时声名鹊起。民国时期,张作霖大帅府和奉系军阀各家公馆的木器雕刻,也点名由李家木雕作坊专门承制,中街的老字号店铺,如内金生鞋店、吉顺丝房、天益堂药房都是李家常客。

李德清一生无儿无女,他将“李氏宫廷木雕”的手艺传给了闫玉仲、史建忠、徐永基等一众弟子。1956年,国家推行公私合营,李家木雕作坊和祖传工具一并上交,李德清的徒弟也离开作坊,分配到国营美术社上班。其中,闫玉仲先后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建设、北京故宫修缮,史建忠选派去朝鲜前线给志愿军做沙盘,用师传的“李氏宫廷木雕”手艺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老沈阳名噪一时的木雕绝技,源于故宫,如今他是“守艺人”

先学做人再学手艺

马成文是沈阳人,与闫玉仲的二儿子是小学同学。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提倡同学们课后结伴学习,每天晚上,马成文都会去闫家。那时,马成文刚刚10岁,却对木雕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之余,他最爱看闫师傅做木雕,有时手痒,就尝试着在小木板上刻。

马成文学艺的心思,被闫玉仲看在眼里,便有意带着教他。1972年,马成文年满十八,正式拜闫玉仲为师。当学徒的日子,马成文最难忘师傅的教导——先学做人再学手艺。儿时贪玩,不懂事,马成文和师兄弟跑到附近农家偷苞米,结果偷得太多吃不了,全都捂馊了。闫师傅发现后,大骂徒弟一顿。

这件事情对马成文的触动非常大,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不平,他耳边总会响起师傅的话,“做人就像雕木头一样,要干干净净,要精雕细琢,没到最后打磨,看不出好坏。”

木雕成了“糊口活”

改革开放初期,批量生产的现代家具快速抢占消费市场,手工雕刻的传统木雕家具渐成劣势。那段时间,马成文的师兄弟挣不到钱,为了生存纷纷改了行。马成文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曾修过北京圆明园,沈阳太清宫、慈恩寺、皇寺、清真寺等古建筑,都是作为农民工打工,没有挣到多少钱。

木雕手艺人的生活窘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也没有太大改观。马成文那时辛苦做木雕,半年只赚了2000元,其间还遭遇过工钱被克扣的情况。即使生活再难,雕刻再累,马成文也没想过放弃。2000年后,紫檀木、红木的仿古中式家具再度流行,马成文的木雕手艺才渐渐增值。

马成文的木雕作品构思精巧、制作精细,带有浓重的东北风情。一块上好的板材,经他一番推敲打磨,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便跃于眼前。打开他的工具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雕刻刀及辅助工具多达上百件,能足足挂满一面墙。他常讲,一件作品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刀具多样才能充分发挥技艺,完成木雕作品精工细刻的要求。2012年,“李氏宫廷木雕”入选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成文列入代表性传承人。

老手艺后继有人

李氏宫廷木雕,从雕法上讲,刀味、木味都注重自然形态,风格多样,形态生动。对于马成文而言,非遗传承人有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保护和研究祖师辈代代相传的手艺,另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2015年,马成文带着儿子和徒弟创建了木雕工作室,成为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他还常年坚持免费到社区、大学授课,普及木雕历史文化。看到许多年轻人对木雕感兴趣,马成文甚是欣慰,他常借用师傅的话告诉孩子们,先学做人再学手艺。

在他看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雕技艺不能取巧,没有十多年的功底,绝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木雕师。如果没有正直善良的品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和恒心,以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冲击,很难有人坚持到最后。

令马成文欣慰的是,“李氏宫廷木雕”技艺现在有了不少继承人。他的儿子马伊光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其他十多位弟子也是各有所长。他希望,年轻一代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能延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为“李氏宫廷木雕”技艺注入新的文化理念,保护传承好这项传统民间艺术。

帅正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晓诗/文、李浩/摄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