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拉响警报?人类与病毒的缠斗前路依然漫长

文 |刘瀛璐

WHO认为,有43种不同传染性的生物体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流感位列其中,炭疽热、鼠疫、天花位列前三。WHO曾经研究过所谓最坏情形:发生在500万人口城市内的肺鼠疫生物恐怖袭击,可能导致15万人患病,3.6万人死亡。当抗生素准备不足,呼吸机不够,继发性细菌感染,一场温和的流感依旧会造成10—20万人的死亡。

目前还没有什么能阻止新流感病毒的第一波流行扩散,疫苗还是会在与大流行流感的斗争中姗姗来迟。争取有效时间,做好提前量就成为与疫苗对抗的另一个战场。1948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着手建立国际流感监测控制网络,以确定可能出现的新型流感毒株,给出建议使用的疫苗构成。流感成为第一个施行全球性监控的世界性传染病。

在2005年的WHO《应对禽流感大流行的威胁——建议的战略行动》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流感大流行的应对策略——围堵。除此之外,同样给出了评定流感危险等级的大流行警告,警告共分为6个等级,第1至3级处于准备阶段,包括医疗设施的扩容以及响应预案的准备;第4至6级则清晰地标明需要采取措施来缓和局势。另外,第一波爆发过后的阶段被定义为后流行阶段、促进康复等活动。2009年的全球大流行被划为6级警告。

2007年4月24日,WHO再次公布了一项南北合作,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泰国、越南,每个国家将获得25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在国内建设制药厂生产鸡蛋制流感疫苗。目前,在全球有83个国家112个流感中心组成的监测网络,接受来自流感样疾病患者的鼻涕和咽拭子。这些流感中心会识别正在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偶尔也会发现新的病毒株。当发现新病毒株时,将其送往位于伦敦、亚特兰大、墨尔本、东京或北京的5个合作中心中的一个,以进行更详细的分子分析。

谁来拉响警报?人类与病毒的缠斗前路依然漫长

2009 年12月20日,美国华盛顿,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中国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国家流感中心,1977年开展病毒生态学研究。每年世卫组织确定的毒株,70%来自中国贡献。目前中国的流感监测网络扩大至407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的规模, 覆盖所有的地市级和部分县级, 有力地保障了我国流感/禽流感防控工作。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中国还率先研制成功了甲流病毒裂解疫苗,于当年年底前以“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完成了近5000万例的甲流疫苗接种。几乎在疫情一开始,中国卫生部门便及时向WHO和有关国家及地区通报,通过媒体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发布国内外最新疫情信息共享。有效的防控措施最终使我国成功地遏制了甲流疫情在国内的大规模爆发,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规模接种的安全范本。

目光回到人们希望能够“重启”的2020年,美联社2月的一条新闻显示,“今年的流感季是15年来最早的一次”,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从去年秋天到现在已经有2600万美国人感染流感,1.4万人死亡。这次的流感以乙流为主,儿童为易感人群,数据逼近10年最高。当下,全球已经有超100万人感染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势头正猛。而恰恰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症状又有诸多类似,两相夹击,情况棘手,对医疗水平和应急能力都是一个巨大考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谁都不是旁观者。

从来没有哪一种病毒像流感这样与人类紧密地生活在一起,温和有之,粗暴有之,无论哪一类流感来袭,都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人类也从来没有在哪一种病毒面前,像面对流感一样形成更紧密的人类共同体。当流感来敲门,全世界的警报将一起拉响,“围堵”其至可控范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与流感面对面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许多年里,人们有理由相信,道路漫长,但必将充满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