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提到糖,一般人以為是指蔗糖,因為現在蔗糖佔世界糖類的大宗,且唐朝我國就出口蔗糖。其實糖業歷史上,最早開始使用的甜味料是蜂蜜和以澱粉穀物製得的凍凍——現今的麥芽糖前身。《禮記·內則》有“子事父母,棗粟飴蜜以甘之”的記述,可見在周朝,我國人民已普遍掌握製糖的技術。從大約3000年前的《詩經》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在大約作於戰國的《書經》中又有“稼穡作甘”的句子,這些可以被解釋為當時人已經掌握用澱粉製糖的技術。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更戛老街麥芽糖採用大米、玉米、麥芽為原料。昌寧營盤山出土新石器時期大約3800年的炭化稻,說明昌寧是雲南水稻發源地之一。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在今土爾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等地區,栽培歷史有1萬年以上,在我國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頭文化夏周遺址中,發現有栽培小麥,說明至少在夏代,小麥已經傳入中國境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麥”“食麥”記載。《詩經·周頌·清廟思文》:“貽我來牟”,亦作“麩麩”。根據《詩經》中提及的“麥”所代表的地區,說明公元前6世紀,黃河中下游已栽培小麥。南方大面積種植小麥,是南宋前後。玉米原產地在美洲與南美洲,也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與秘魯等,明朝傳入中國後成為中國山區主產糧食,土地能夠養活更多人,使中國人口到清末迅速達到4億。昌寧更戛老街麥芽糖,凝固了人類文明悠遠的歷史進程,一種悠悠鄉愁的記憶。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昌寧營盤山與第八批國家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甸山遺址”比鄰,相距100多米,營盤山出土炭化稻屬於古哀牢國前期的遺物。哀牢國人不僅開展了水稻種植,並掌握了銅礦開採,並掌握當時較為先進的青銅技術:比如純銅——紅銅中加入錫後,熔點低,為700—900℃,比紅銅熔點1083℃熔點低;青銅硬度高,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4.7倍;青銅鑄造性能好,氣孔少等。奴隸社會時期的哀牢國已經掌握了這樣先進的生產力,在不小心淋雨後長出芽的穀物上開展糖類製作是有可能的。哀牢國出土的世界最原始的銅鼓——萬家壩型銅鼓,有的專家認為用於烹煮、茶與麥芽糖等食品烹飪與製作。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更戛,原名耿戛。雲南西南部有一些以“耿”為點名的地區,比如耿馬:源於傣語,耿馬意為“人們跟隨白色的神馬尋覓到的地方”,從更戛自明朝到民國年間,屬於500多年傣族土司轄地,耿戛源於傣語是有歷史依據的。且更戛集鎮的西山懸崖峭壁,曾出現過幾百匹白馬入崖洞的海市蜃樓,又與“人們跟隨白色的神馬尋覓到的地方”異曲同工。戛讀兩音:讀jia時的字義是敲打,或古代兵器,即戟,一說為長矛;用於地名是讀ga。從戛字的敲打意思看,有的學者認為,地名源於麥芽糖製作“敲打”即“扯麥芽糖”。《神奇美麗的更戛》一書又說:更戛,古稱“耿嘎”,傣語意為盛產龍舌蘭的地方,昌寧傣語,龍舌蘭為耿覽、耿麻。按我多年對傣族文化研究,嘎為傣族舞蹈稱謂,比如灣甸傣族鄉的象腳鼓舞叫“嘎光舞”。“耿嘎”除了盛產龍舌蘭的地方,又為傣語載歌載舞的地方。出自更戛老街扯麥芽糖時候那似舞蹈的優美動作。有的傳承人告訴我,在具有2500多年的西南絲綢古道上,更戛地名起源這些古老傳統工藝。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更戛老街麥芽糖,除了這裡的特殊氣候,更得益於老街的白龍潭水。明清時期,這裡的麥芽糖就隨西南絲綢古道遠銷緬甸、泰國等地,成為絲路古道搶手產品。麥芽糖儲存時間長,攜帶方便,即取即食用,亦是古道上趕馬人應急乾糧、口糧,可謂身兼數職。相傳大旅行家徐霞客來到更戛,迷戀上這裡的麥芽糖,與這裡的書生,喝茶品糖,激揚文字,至今民間又把這裡麥芽糖叫“霞客糖”。又說吳三國雖然在關外“怒髮衝冠為紅顏”,來到雲南後,卻“三宮六院,遍選民女”,得“四面觀音”“八面觀音”歌女,在統治23年中,儼然做起了土皇帝,後來居然反叛朝廷,建立“大周王朝”,無奈天命難違,作了8個月的皇帝就暴病而亡,傳說陳圓圓趁吳三國暴亡,乘機逃離了昆明,沿古道到更戛老街子隱姓埋名,潛心研究麥芽糖工藝直到終年,老街麥芽糖在民間稱為“園園娘娘糖”。據說乾隆皇帝三次遠征東南亞,曾來到過這裡,特喜歡更戛老街麥芽糖,親自御批“御糖”“乾隆糖”,更戛西山的“千兵萬馬的海市蜃樓”,就是乾隆大帝皇家兵馬。這些都是更戛麥芽糖非物質文化重要內容。一塊更戛老街麥芽糖,歷史煙雲像雨像霧又像風。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更戛老街麥芽糖傳統工藝基本有這樣幾道工序:1.選優質小麥,清洗乾淨,泡水一夜,木桶捂泡發芽;2.將麥芽曬乾,磨成面;3.將優質大米或玉米磨成面,可以分別製作大米麥芽糖、玉米麥芽糖、或混合麥芽糖;4.發酵麥芽糖,50斤大米麵或玉米麵,加三缽頭(2—3斤)麥芽面成為漿糊發酵物;5.發酵3個小時後,漿糊地料在大鐵鍋裡煮沸;6.煮沸的料冷卻後過濾;7.將料過濾後又煮沸成為糖稀與硬糖;8.硬糖為褐色涼2小時後扯,通過扯,天然色素產生化學反應,褐色的糖塊成為白色,所以麥芽糖也被大家稱為“白糖”。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廣義的糖類有澱粉類、麥芽糖類、果糖類、葡萄糖類。狹義的糖類為使人味覺有“甜味”的類別。使沒有甜味的澱粉類分解成為有甜味的麥芽糖,是祖先在農耕社會活動中的實踐創造,是中國具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內容之一。處處承載著悠悠歲月曆史的風煙。更戛老街麥芽糖發酵與加工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屬於純天然綠色食品,口感好,在提倡健康飲食的今天賦予無限的情景。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明清到民國時期,老街戶戶在做麥芽糖,人人會做麥芽糖。更戛老街是西南絲綢古道咽喉的糖街、甜街。近年來,更戛老街麥芽糖極度萎縮,僅有3戶斷斷續續製作,經過各級努力,現發展到30多家。在市場經濟大潮澎湃向前的今天,希望大家記住鄉愁,低下頭看看腳下千年的絲路古道,優秀的傳統文化,明天的路。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一塊更戛老街麥芽糖,粘住了歷史與鄉愁,甜蜜了明天。

“吃在保山”更戛老街麥芽糖

羅金榮

編審:李顯耀

責任編輯:楊冬燕 冉懦琿 唐霖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