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細菌性流膠病如何防治?

黃權衝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通過農事操作等物理防治技術,降低環境溼度,增加通風透光,對黃瓜流膠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定植時少蓋土,露出黃瓜幼苗的蛭石面(彩色圖版12),有利於降低幼苗莖周圍的溼度。

二是苗期發病時,拉開植株周圍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溼度的作用。

三是對已發病的棚室成株期進行藥劑噴霧前,先去掉植株下部葉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蓋的葉片,減少病殘體,並做到邊去葉邊噴霧(防止病原菌從傷口侵染)。該方法可快速減少植株下部的潮溼蒸汽上升,大大減輕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間通風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長出無病的新葉。

藥劑防治

1、定植期前後系統防治效果好 

經過試驗,定植前後採用3項措施對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的防效為100%,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數均為0。3項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① 定植前撒施藥土。每畝用77%硫酸銅鈣(多寧)可溼性粉劑1000g+70%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600g(主要防治由腐皮鐮孢黴侵染引起的莖內韌皮部褐色病變)+ 幹細土30kg,拌勻撒施在定植黃瓜幼苗的畦壟上。

② 定植時灌根。用77%硫酸銅鈣(多寧)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每穴灌0.1kg,定植時先灌藥後封埋土,隔7~10天后再灌1次藥,連灌2次。

③ 定植後7~10天進行苗期藥劑噴霧。用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800倍液+ 33.5%喹啉銅可溼性粉劑750倍液+ 40%沃加福(海藻酸生物發酵液)1000倍液或因可瑞植物保護膜200倍液,每隔1天噴1次,共噴4次。採用以上3項防治措施,防效極為明顯,受到當地菜農的稱讚。

2、發病棚不同藥劑和用藥方式防治效果差異大 

通過對3個菜農的秋冬重病棚拔園換茬定植後的用藥方式對比試驗,不同用藥方式的防效具有明顯差別。

① 拔園換茬定植前後未用藥,後期見植株下部莖蔓流膠時用46%氫氧化銅(可殺得3000)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3次,每次間隔10~15天,防效為64.99%,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56.04%和21.85。

② 前期未防治,當植株莖蔓開始發病時先去除植株下部的葉片,使植株通風透光,降低溼度,同時使用50% 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800倍液+33.5% 喹啉銅可溼性粉劑750倍液,灌根和噴霧各3次,病情基本被控制。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45.71% 和12.67,防效為79.70%。

③ 前期未用藥,後期病株流膠多、病情重時使用33.5%喹啉銅可溼性粉劑750倍液及代森錳鋅等藥劑噴霧1~2次,因管理放鬆,未能控制住病情,其病株率和病情指數分別為98.69%和62.40。

從以上3種防治方式可以看出,第2種方式防治效果較好,即發病始期用藥劑灌根和噴霧,而第3種即在病株流膠嚴重後用藥防治則效果較差。

三、小結

①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發病期相對並不固定,但危害嚴重。調查發現,該病在2014年秋冬的9月20日始發,比2013年11月18日的始發期提前2個月。不僅發病早、範圍廣,而且發病嚴重的地塊多,危害重。一般地塊減產20%~30%,嚴重的地塊減產40%~50%,個別地塊病株率在80%以上的減產70%~80%。

②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可防可控,採用降低溼度、增強通風透光等措施,定植前藥劑處理土壤,定植時灌根和定植後噴霧,防效較好。

③ 定植前後均未用藥時,可採取相應補救措施。黃瓜種植棚一旦發現植株下部莖蔓或葉片或瓜條開始流膠時,應立即去掉植株下部第1個瓜以下的葉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蓋的葉片,使植株下部通風透光,降溼增溫。

同時做到邊去葉片邊噴藥,預防病菌從傷口侵染。在使用化學農藥的同時結合使用生物製劑,如甲殼素、植物保護膜因可瑞、沃家富、海草基因等,誘導植株增強抗病能力,促進植株再生,恢復健康生長。






農村人二胖


黃瓜流膠病可使莖蔓上方逐漸萎蔫直至死亡,瓜條流膠後,其商品性差,甚至出現畸形或軟腐而無食用價值。輕者減產20%--30%,重者絕產,嚴重影響瓜農的經濟效益。

一、細菌性病害:

黃瓜的細菌性潰瘍病、緣枯病是經常造成瓜條流膠膿的主要細菌病害。不易凝固,顏色一般為白色,擴大後成鼻涕狀凝膠,病斑葉脈發黑,嚴重時造成瓜條腐爛,變臭。防治:葉面噴霧細菌藥劑,可以選擇喹啉酮、中生菌素、塞黴銅 等藥劑,同時防止植株出現傷口,否則很容易感染細菌病害;降低棚室空氣溼度。

二、真菌性病害:

蔓枯病一般是褐色的斑點,葉片邊緣V字型病斑,葉片內部圓形病斑,莖蔓和瓜條上出現乳白色或琥珀色流膠。

防治:10%苯醚甲環唑或75%百菌清或70%甲基託布津500倍液防治。推薦藥劑:枯黃120 800倍液噴施

黑星病,發生較少,並且黑星病發生時,在瓜條上出現暗綠色的凹陷斑,病部呈瘡痂狀;後期有褐色膠狀物流出。

黑星病的防治:腈菌唑+百菌清+蕓薹素共同葉面噴霧。

疫病流膠一般發生在莖蔓上,嚴重時危害瓜條。莖受害病部呈水浸狀,暗綠色腐爛、並明顯縊縮,產生流膠。瓜條受害出現水漬狀暗綠色近圓形凹陷病斑,棚室內溼度大時病害發展較快,病部後期分泌乳白色流膠,漸變琥珀色,進而軟化、軟腐,有時表面長出白色黴,散發惡臭味。防治:輪作,覆地膜,藥劑殺毒礬、甲霜靈、增效瑞毒黴灌根。

菌核病的流膠發生部位在花下部,即瓜條頂端,初期有白色或褐色膠狀物,後期出現白色的棉毛。葉面噴霧嘧黴胺、腐黴利、多菌靈、乙黴威等藥劑

三、生理病害

生理病害造成的瓜條流膠一般都是在瓜條的表面出現細小裂紋,然後出現流膠,一般為白色,實際上是瓜條內部的液體流出呈現膠狀物。有時這些細小裂紋不易被發現。水果小黃瓜特別嚴重。

主要原因有:

1、澆水忽幹忽溼。瓜條接近採摘期,瓜皮生長速度慢,在長期乾旱情況下澆水,會造成瓜條表皮出現裂紋而流膠。

2、通風不良。通風突然,或者棚室出現過堂風,會造成瓜條表皮皴皮而流膠。

3、激素使用不當。例如長期使用含有吡效隆的成分的生長調節劑,在短時間內促進瓜條快速生長,導致表皮出現裂紋而流膠。

防治方法:同時控制植株長勢,避免徒長,澆水時澆小水;噴施含硼含鈣的葉面肥;鋪設草苫子控制溫度。在區分不清的情況下,大家也可以採用以下配方:細菌性藥+ 硼鈣葉面肥+ 苯醚甲環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