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莊子說:鏡子承載萬物,而不保留其中。人會保留因為有慾望。“心”必亂。

你的“心”就像鏡子,鏡子會有灰塵,有灰塵你的心就看不到真相,“心”必迷惑。

你的“心”就像鏡子,鏡子可以映射各種環境而不受干擾,人在環境其中“心”必受干擾。

淺談身心靈

我們生命有三個層次,第一個身,身體,第二個,心,心智,心智代表可以思考,可以理解,可以有慾望的人體,有身有心,還有一個,是靈,莊子稱這個靈為靈臺,也可以叫靈府,意思是我們的心,可以變成靈臺,一個平臺,它是靈臺,可以變成靈府,府就是一個倉庫,靈府。這個靈,是身和心的東西,精神。精神不悟不會顯現出來。

“身心靈”,這是我們的生命結構。

莊子在《齊物論》裡說人承受形體而出生,就執著於形體的存在,直到生命盡頭。一句話講完了,人承受形體而出生,父母給了我身體,我生下來之後知道我這個身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對鏡子看一看,我的手我的腳,這是我的,不是別人的,就執著於形體的存在,直到生命盡頭。你這一生都在想著自己的身體從頭到腳,是不是完好無缺,這裡有沒有什麼毛病,有沒有什麼痛苦,這是第一步,沒有人例外,直到生命盡頭。這個身體,跟外在的東西,互相較量磨擦,追逐奔馳而停不下來,這不是很可悲嗎?可悲嗎?莊子認為.....

每天早上起來做這個做那個,緊張得要命,趕來趕去。 再看,終生勞苦忙碌,卻看不到什麼成功。終身勞苦忙碌,身體勞苦忙碌,看不到什麼成功,然後疲憊困頓不堪,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不是很悲哀嗎?我們這一生這個身體,這麼辛苦的像臭皮囊一樣的,因為到最後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去哪裡?其實去哪裡很簡單,迴歸於天地,進入墳墓,變成骨灰,塵歸塵,土歸土。所以我們這個身體,註定是將來是塵歸塵土歸土,所以這是最簡單的不含任何所謂什麼主意的觀察。但是身體只是這樣子的話,當然不會是什麼太大的問題,那動物也一樣,對不對?一隻貓,一隻狗,小時候很可愛,長大後很漂亮,老了之後很難看,最後就沒有了,沒有了之後就也迴歸到大地裡面,也不要有什麼情緒反應,這是客觀的描寫。但是人有時候就會去追逐,去渴望什麼東西,這裡面就造成人間複雜有趣的各種現象,也是所有煩惱的來源。

所以莊子的觀察對於人生來說,可能你會覺得是相當的負面的,有點像佛教說的眾生皆苦一樣的情況。那這種苦該怎麼解決呢?莊子跟老子學,五色亂目,五種顏色讓你眼睛迷亂了;五聲亂耳,五種聲音讓你耳朵迷亂了,亂就是迷惑;五臭燻鼻,五種味道,你同時聞不同的香水,五種味道讓你鼻子也分不清楚了;五味濁口,五種味道讓你嘴巴都覺得很渾濁了,東西有的太辣的,太刺激的,各種特別的味道,到最後嘴巴都無法分辨味道了。這個跟老子一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從老子直接翻過來了。最後一個也是一樣,老子說馳騁畋獵,就是去騎馬賽跑去打獵,讓人心發狂。因為有很多外在的活動,讓你去緊張,讓你去害怕。接著,莊子說,取捨迷亂心思。取跟舍讓你心思迷亂了,你要不要得到這個呢?還是要放棄那個呢?讓你心思迷亂了,這都跟我們身體有關。用眼睛耳朵這些也是一樣,這是對人的身體的基本的功能先了解下。

我們再進一步看,人活在世界上這種身體的官能,造成的困擾已經不少,但是更麻煩的是什麼呢?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莊子說:人們睡覺時心思紛擾,醒來後形體不安。這句話對我們來說真是很貼切,睡覺的時候心思紛擾,哪一個人睡覺的時候不是在想今天發生什麼事,什麼話沒說對,什麼事沒做對,有些紛擾的情況?所以睡覺做夢的時候也很非常亂了。

我們就羨慕莊子常常講真人一句話,他說,這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睡覺時不做夢,醒來後沒煩惱,這是多麼好的人生,我這一生如果到這種境界的話,一定會覺得很幸福了。再說一次,睡覺時不做夢,醒來後沒煩惱,我們是一睡覺就做夢,一醒來就煩惱,每天好多事情在那邊想,該怎麼辦?

所以睡覺時心思紛擾,醒來後,形體不安。形體就是我們的身體,每天有許多事要做,今天要上課了,今天要去開會了,好多事要做,身體跑來跑去,心裡不安。所以這都跟我們身體有關,你這一生不就是為了這個身體嗎?保養得好一點,覺得自己不夠美,必要的時候可以去整整形,整到最後父母都不認識,但別人看著喜歡,自己看著開心,這不是為了身體嗎?那最後老的時候再設法去想各種辦法,設法維持一下。但是再怎麼維持,最後還是有那個最後的階段,沒有人可以避開,這是身體。那這個身體到底想成就什麼?

所以莊子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可以說是一言驚醒夢中人。他說,夫大塊,大塊兩個字就是天地。塊就是一塊兒,兩塊兒,一塊東西這個塊,大塊就是天地。天地用形體讓我存在,形體就是身體,我常常講形體,身體,讓我存在;用生活讓我勞苦,大家活著不是很累嗎?要上班要工作。用老年讓我安逸。老年的時候可以休息了吧?它叫安逸,因為老年不用上班了。用死亡讓我休息。四句話,用形體讓我存在,用生活讓我勞苦,用老年讓我安逸,用死亡讓我休息。所以四句話聽下來,你聽到休息會覺得說早點休息吧,對死亡有什麼好害怕的?他接著說一句話,那妥善安排我生活的也將妥善安排我的死亡。誰妥善安排你生活呢?我們莫名其妙就活了,有誰活在世界上是自己選擇的呢?

沒有,莫名其妙生出來了。那你對於死亡有什麼好害怕呢?換句話說,天地既然讓你活著,天地就會安排你怎麼結束,這叫做道家的智慧,看事實的真相。你怎麼可能說莫名其妙來,來了之後,有一個目的,要在世間要蓋一個酒店,要賺多少錢,要做什麼大官,要做什麼世界首富,有這個事嗎?這些中間的活動都是什麼?機緣配合之後的湊巧(當然不努力去實現肯定不行)。有人做這一行,有人做那一行,因為某些小小的因素,你換了一條路去走了,到最後,你活出來的生命,自己也是覺得怎麼走到這一步,有時候無心插柳柳成蔭,你不知不覺做的事,做出來一片天地,你苦心積慮去做的,叫做有心栽花,花不發,苦心積慮想做一件事沒做成,結果旁邊的這個,就自然走出一條路來了,像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條件的配合才可以,絕不是單一的,也絕不是你想的,你不想還不行.......

所以對莊子來說的話,他說要注意到情緒的問題,情緒跟身體有關。譬如說今天天氣很熱,我脾氣比較暴躁。為什麼?天氣熱使我身體覺得不舒服,那天氣比較冷使我情緒比較冷靜,那這是情緒的問題。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莊子對於情緒的瞭解是很到位的,一般講情緒?四個字啊,喜怒哀樂。尤其這四個字,在儒家的經典《中庸》裡面怎麼說?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跟和這兩個字,它是配合著喜怒哀樂,我的喜怒哀樂情緒還沒有發出來叫做中,中代表內在,中代表裡面,發出來都恰到好處。譬如說,是應該高興,是應該悲哀,是應該怎麼樣,恰到好處叫做和,和代表和諧,基本上不會造成什麼負面的問題,這個中、和要達到很不容易。通常我們很容易過度,連孔子有一次也被學生質疑,顏淵死了,孔子哭得非常傷心,代表什麼?孔子以前哭得傷心不傷心學生有一種觀察。

因為孔子的兒子先死,他的兒子死了他哭得多傷心,學生看過去時,顏淵死了,孔子哭得非常傷心,超過自己的兒子哦,所以學生才會問,老師,你是不是哭得太傷心了?孔子怎麼回答?孔子說,是嗎?他原來都沒想到自己哭得太傷了,他認為自己是發而皆中節,我有這麼深的感情,就這樣子表現出來了。所以孔子說有嗎?我有哭得太傷心了嗎?如果不為這樣的學生哭得太傷心,我要為誰哭得太傷心呢?這句話讓學生聽了也很震憾。代表是你們別的學生死的話,孔子肯定不會這麼傷心的,就是顏淵死了很特別,所以哭得特別傷心,這叫做發而皆中節。

所以儒家的修養就是你喜怒哀樂是很正常的,哪裡有人沒有喜怒哀樂的,那不是無情之人嗎?莊子也贊成喜怒哀樂不要影響內在,讓它適當的時候發出來,也不要過度,因為過度恐怕最可怕是憤怒,最怕過度,一旦憤怒起來連自己不知道在做什麼,所以任何情緒都要中和。

莊子談到人的情緒,一講就是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從情緒帶來相關的一些表現統統在內,不是隻有情緒本身。因為光講喜怒哀樂好象蠻單純的。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莊子說喜怒哀樂,喜:欣喜, 怒:憤怒 ,哀:悲哀 ,樂:快樂,再說慮嘆變恐,慮:憂慮,嘆:嘆息,變:反覆,恐:恐懼,這四個。我們除了喜怒哀樂不是會憂慮嗎?會嘆息?有時候不自覺就會嘆息。憂慮,嘆息,反覆,反反覆覆也是我們的情緒。最後呢?恐懼。你除了喜怒哀樂之處,有時候你不會覺得恐懼嗎?好!就這四個了,最後四個,姚佚啟態。什麼意思呢?輕佻。輕佻就是說一個人放肆,有時候太得意了就變輕佻了。輕佻接著是放縱,更明顯了,放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然後呢?張揚,太過於張揚了,到處惹人注目。最後一個叫做作態,做態就是扭怩做態,明明要拿還要客氣就是做態。

所以這十二個這種情緒跟它後續的反應,莊子說的。各位想想看,我們什麼時候聽過,一個人十二個字把人的情緒,跟它後續的反應統統連起來,講成那麼多的?太少了,我們最多講七情六慾,七情六慾也不是說加起來十三個,不是的,七情六慾事實上大部分都是重複的,就是這個情帶來這個欲。那麼,所以這是莊子對於情緒複雜多變,認為這是難以安頓的。如果這就是人的生命,如果人只有身體,只有血氣,只有慾望,只有情緒的話,人生根本不值得一談。

所以底下我們講一段故事,孔子跟顏淵的故事。孔子跟顏淵,顏淵有時候很喜歡學孔子,我們用一個成語,叫做亦步亦趨,亦就是也怎麼樣,也怎麼樣的意思,亦步亦趨。顏淵說,老師,你慢慢走,我跟著慢慢走;你快步走,我快步走,我跟著你快步走。趨就是跑得快一點,步就是慢慢走。但是,到最後,老師奔軼絕塵,好象這個人跑太快了,之後呢?他跑太快了,他走過去的灰塵都停下來了。糟糕!這個時候看不到了。對不對?你有灰塵,我就知道這邊有人跑過,可以跟得上的嗎?那你跑到最後奔軼絕塵,跑得太遠了太快了,找不到了,我根本跟不上,他就問老師,跟老師討論這些問題。孔

子後來教他,你不要學外表,你要學內在。什麼叫內在呢?孔子就講一段話。他說,人承受形體而出生,知道命運是不能夠測度的。好!有了身體就有命運,什麼叫命運?命運就是遭遇。我們平常講命運講得很抽象,其實命運一點都不抽象,就是遭遇,你今天碰到誰了,這就稱作命運嘛。你小時候碰到什麼環境,你有什麼家庭背景,有什麼老師,有什麼朋友,凡是遭遇都屬於命運。為什麼?它不是你選的,即使你安排的也不見得照你安排的方式來做的,所以統統叫命運。所以,人有這些命運的話,你無法掌握,只能這樣子向前走。他說,我跟你顏淵,老師跟學生在一起幾十年了,一路向前走,你怎麼老看我的外表呢?你看一個人外表,就好象在空的市場找馬一樣,他用這個成語。

這個馬已經沒有了,一個市場是空的了,你去找馬,馬已經跑掉了,你找什麼呢?所以你不要看一個人外表的表現,外表只是軀殼,軀殼不要看。孔子接著說:我早就把自己忘記了,你也要把自己忘記。我們說自己要把自己忘記,連這個也要忘記,但是,我還是有不能忘的東西存在。你不要執著於我給你看到的外在的行為,我自己也都忘記這些了,但是我有不忘者存,我自己還有不能忘記的東西存在,這就是重點。

人的身體在世界上走來走去,叫行走於世界,行走於江湖,跟很多人互動,來來去去,過去的事情你執著於什麼?無從執著,你再怎麼執著把握,別人也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如果沒有其它相關的環境,你那個執著於過去的情況,根本就是落空的,他少了任何一個條件都不能夠展現出來,所以你要把握的是現在。

但是現在的我從將來再看,不也是過去的我嗎?我,現在看過去,過去好象不能把握,那我現在把握自己,將來看我現在,不就是像我現在看過去一樣不能把握嗎?所以你要掌握的是什麼?不忘者,從身到心。人的身體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你的心可以運作,這就是人類生命的特色。心就是理智,就是思考的能力,這個理智思考的能力如果跟身體完全結合,那就糟糕了,那就變成孔子說的了,君子有三戒,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身體本身怎麼會好色呢?好色是心態。對不對?到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身體怎麼會好鬥呢?是心態。最後血氣即衰,都已經老了,還要小心戒之在得,貪得無厭。

所以像這個都是代表你的心思思考能力,受身體擺佈,所以你根本就是成為身體的奴隸了。心本來應該做為身體的主人,這是基本的原則。什麼叫身體的主人呢?我明明想拿,我的心說不能拿;我明明想吃,我的心說不能吃,長輩還沒動筷子不能吃,那我就要用我的身體來遵從我的心,讓我的心可以發號施令。否則的話,我的心完全成為身體的幫兇,身體有什麼慾望,我的心跟著去設計,變成跟別人勾心鬥角這些了。

所以,道家很強調說,你那個身體,是一個必要條件,我一直在談必要條件。什麼叫必要條件?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你活著一定要有身體,但是光有身體不夠,你不能說我有一個身體,那我要保養它。莊子跟老子一樣,非常強調你太過於保養身體反而是傷害身體,他的後遺症很大。譬如老子提過,老百姓為什麼不害怕死亡呢?因為他活著沒什麼樂趣。他看到那些當權的人,有權利的人,非常重視養生,吃的,穿的,保養得非常好,而自己根本就是沒有什麼生活的條件,越看越難過,對比之下覺得沒有什麼好活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越重視養生,重視這個軀殼,底下的人對自己就覺得越沒有希望。而另一方面我們就養生來說,你越重視養生,也可能越帶來對生命的危害。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營養過剩是嚴重的問題,因為富貴,因為肥胖而造成的身體疾病太多了。所以你如果有這個身體,你只以它為主的話,那這個生命實在是太可惜了,也不是生命應該有的一個發展。

我們的心思受到官能的影響產生慾望。譬如說,眼睛看到漂亮的就有慾望,耳朵聽到好聽的,就有慾望,所以這個慾望就隨著你的官能的表現,它跟心不是沒有關係。人心很複雜。在莊子看來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就是受到身體影響的。

第二種,勾心鬥角這個心,這個心是有時候你跟別人對照起來產生的一種關係。

第三種才是說,我的心很可貴,心比身體可貴。

第四種,精神,就往上提升,心有精神。

人都有心,就是他都有思考能力,這個思考能力跟身體結合的話,就形成複雜的慾望。比如莊子說,他說不可擾亂人心,什麼叫擾亂人心呢?一個心本來很平靜,一個小孩子本來是很單純的,跟他講很多花樣,他就開始心裡面亂了,有很多種可能性,複雜了,當然我們現在的小朋友更是早熟。為什麼呢?我們希望成龍,這沒毛病,跟上社會的步伐,都這樣.....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莊子說:“人心排斥卑下而追求上進”。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競賽,誰喜歡輸呢?沒有人喜歡輸。每一個人都喜歡贏,一直往上去奮鬥,去追求更高的成就。但是你這樣一來的話,就變成競爭很激烈,恐怕不擇手段了。然後我們的心,躁進的時候,熱如焦火。我現在想要做一件事,想要成功,心裡面著急得不得了,一旦退卻的時候,冷若寒冰。你一旦轉移目標,不要這樣東西的時候,根本就覺得一文不值。比如:你追過的妞。達成或者還沒達成的目標。變來變去。為什麼?

人在要一樣東西的時候那個意念很強,熱起來跟心裡面燒火一樣,當你不要那樣東西的時候,轉個方向的時候,完全不相干,有沒有也不在乎,冷若寒冰。那麼變化速度之快,一剎那之間可以跑到四海之外。

比如你現在開著會,心中卻想著在夏威夷度假和沙灘上的美女。剛買到了夢寐以求的鑽戒,卻想著離婚時的場景。我們的心思可以變來變去,一下要這個,一下又要那個。你想想,是不是得到前,比得到了之後更快樂些。因為沒得到之前還有想象空間,得到了之後就沒有什麼可能性了,當然這也是一種主觀的意念。

人的心,確實是非常的複雜,比山川更險惡,比自然更難了解,人的心。自然界還有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你可以猜測,它有規則,人心不能猜測,你說春天之後是夏天嗎?不一定哦,它可能春天之後一下變冬天。你跟一個人談得好好的,本來很開心開心,春暖花開的樣子,氣氛很好,一句話說錯了,馬上變成嚴寒的冬天,冷若寒霜,臉拉下來,就是不認人了,人不是這樣子嗎?一下子好象仇人。一句話講對了,聽對了,馬上翻過來變成好朋友,這個是不打不相識,都有的不是嗎。所以人的心變化之快,莊子《列御冠》裡描寫人心的變化之快,他說很多人,都是厚貌深情四個字,外表厚實,情感深藏,有誰能知道別人心裡想什麼?他情感怎麼變?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莊子提到有這麼五種人,看看能不能對上號。

第一個,有人外表恭敬而內心驕傲。(外表很恭敬,見人都很客氣,內心其實很驕傲。你身邊有嗎?)

第二個,有人貌似長者,而內心心術不正。(看著像長者,但其實心術不正。心術不正什麼意思呢?他心裡想的是別的事情,這個是有可能的。我們現在年紀大了也慢慢變長者了,有時候很多事情就要問自己,我心術正不正呢?還好我們的特色是隨時反省,一有不正的念頭,立刻加以反省糾正,叫起心動念,否則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但是也不一定吧?)

第三個,有人舉止拘謹,而內心輕佻。(表面很拘謹,這個不敢,那個也不能,內心很輕佻。)

第四種,有人表面堅強而內心軟弱。(這個很多了,表面很堅強,內心其實很軟弱的,你只要把他的要害一碰到的話,馬上崩潰了)

第五種,有些人表面溫和,內心很急躁。(你是看不出來的)

所以這五種簡單列出來,就知道說人的表跟裡不容易一致。

但是問題來了,很多人說你幹嘛要虛偽呢?你為什麼不內心裡面有什麼就直接表現出來呢?沒那麼簡單。如果每一個人都內心想什麼,有什麼就立刻表現出來的話呢,這是什麼世界呢?就亂掉了。

多少次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話說出口,才說這不是我的意思,對不對?解釋這明明是我說的話呀,但是我說的話,還要配合我的肢體動作,還有我的表情,還有我各種對話語氣的輕重的一種拿捏都在裡面,那你這樣講的話,誰能跟誰溝通呢?又怎麼理解呢?

所以為什麼西方學者研究人的說話,有一句名言,他說,說話是表達你的意思嗎?他說,不一定,你彰顯多少就遮敝多少,我說的話越多,我就遮敝的越多。事實上你為什麼不瞭解我?因為我說話很多,你不知道哪一句話是真的。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說話,他說一句話那就是一句話了。我們有這樣的朋友,平常不說話,他說一句話就是這句話我的意思。另外一個人每天話很多,講到最後到底哪一句話是你真的意思,你猜不透。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心,富貴的心,莊子說,就算你得到富貴,你能享受嗎?。

人活著幹什麼呢?追求富貴啊,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不教都會,追求富貴,就是要得到。

一個人成長之後,就會發現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有什麼!有慾望啊,滿滿的慾望,這個慾望要滿足,就是富貴,當然,儒家也不反對富貴啊,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你喜歡富貴這不是壞事,只要手段正當。

迷亂

有錢的人啊,耳朵聽到的是鐘鼓管樂的聲音,各種演奏音樂好的表演,嘴巴里面嘗的是牛羊美酒的滋味,每天山珍海味的吃,暢快他的心意,遺忘他的正業,這是第一種叫迷亂。除了賺錢享受之外想不到還有別的路。

勞苦

有錢人,很容易氣盛,我們說財大氣粗,窮人不會的,窮人氣虛,看到別人都很客氣,儘量討好別人,那有錢人就不一樣,反正我錢多,什麼事情都用錢可以擺平, 你如果盛氣凌人,好像負重走上山坡,可以說是勞苦了,我們常常講莎士比亞那話,跟莊子差不多,但莊子比莎士比亞早了將盡2000年,莎士比亞說:“有錢人,就像一頭驢子,馱著沉重的金幣走完一生”多累。莊子剛才舉的例子是說,有錢人好像是負重載著很重的東西走上山坡,勞苦不堪,

患病

有錢人容易生病,貪財而弄到生病,貪權弄到精疲力竭,安靜的時候,就沉溺在錢跟權裡面,身體強壯的時候,盛氣凌人。生病了,沒有一點是正常的。

恥辱

有錢不會滿足,為了求富,為了爭利,財貨堆積得像牆一樣高也不知道收斂,還要貪得無厭,真是恥辱了。(我們知道,有所求,就要看別人臉色,你再有錢的人你要發財還是要看大官的臉色,還是要看大家一起合夥人的臉色,就是為了得到利益,有時候隨便讓別人笑一笑,批評一下,也不敢回口)

憂慮

錢財聚積根本用不完,然後還刻意迎求還不捨得,滿心煩惱還在貪求不止,這是憂慮了。(有錢人其實也有憂慮,因為他希望更有錢,永遠跟世界首富比,永遠比不完)

恐懼

在家裡面擔心小偷打劫,出門害怕強盜傷害,在家裡嚴密防守,出門不敢獨行。(你見過有錢人出門敢一個人走路的嗎,肯定不敢,帶保鏢,坐防彈車,要不然太危險。)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不管是什麼心,這個心如何戰勝?老子說:自勝者強,先從心入手。

"心使氣曰強",什麼是"心使氣"?平常我們很少接觸,道家修煉裡面, 意味著"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以虛和道"他是這樣一個過程。

而我們平常人 是相反的,是氣使心。氣使心,其實也是氣奴役心,奴心是什麼?奴心就是怒,平常人 一有氣就怒,不能把氣化成神。這個氣在古代叫氣,在現代科學相當於生物能量,當我 們生物能量一有的時候,一充盈的時候,我們人體現的是什麼呢?不是練精化氣,練氣 化神,練神還虛,而是洩,洩神為氣、洩氣為精,精在生物層面表現為什麼?性慾,洩 掉了;明天再有,又洩掉了。氣在心裡層面就體現為喜怒哀樂,我們平常人是喜怒哀樂 交替著,常人當中持續的喜是做不到的,持續的不怒也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喜怒哀樂交替著,反映了氣的運行不定。它不定就打擾我們,而我們的心就不定。

勝己,勝己是什麼?要心使氣,不要讓氣奴心,氣奴心就變成怒,而心使氣,就變成化,化往上走,洩往下走,洩神為氣、洩氣為精,洩是製造生命繁衍的必須。一有能力就得這麼走,往下走,生命衍化就是這麼設計的。

我們的心是心猿意馬,經常心神不定,心潮澎湃,三心二意,也有的時候是心安理得,但極少情況是 心如止水,有沒有心如止水?也有,但是很少。多數情況心是波動的,所以我們說心是忐忑不平,是驛動的心,心是驛動的,是忐忑不安的,我們經常有這種感覺。

我們的心!!《莊子·應帝王》中有一句話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應,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其意是說,道人之心應該如同一面返照萬物的鏡子,在面對任何人與事時,都會映射出對方的真實模樣。這面鏡子不會受到俗世間名利的纏繞,所以它不會違心地去誇讚,也不會將某些缺點刻意隱藏。你來了它只如實呈現所有姿態,你去了它仍舊保持自身的空空如也,不會因為曾映照過萬物而讓自我身心被外物填滿。因為心不著萬物,所以修道之人的這面心鏡才可以常葆清靜自然,雖與萬物合一,卻又不落半點塵埃。

人們要經常擦拭心中明鏡上的諸多塵埃,好使其照見每個人的本來心性。莊子不僅為人們提出了以鏡為心的比喻,而且還為如何臻達修行的清靜境界提出了具體可循的方法。

莊子曾借孔子與顏回的問答指出,世人皆知道在祭祀之前齋戒沐浴,但這不過是對身體的潔淨之法,真正有道的人可以用心齋之法去除內心上的塵垢。以心觀萬物與以眼觀萬物的區別在於,你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帶有主觀色彩的。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除去耳目上的遮蔽,心中明悟的世界才是萬物的本然之態。有道之人的心性就像是一面可以洞照萬物的銅鏡,其既能夠鑑別世間的參差不同,同時又可以校正人們自身的內思外行。還世界以自然,還自我以本真,由此才能進一步明白銅鏡與道心之間的相似之處。

道德經思維-自勝者強(煩躁的心)

道德經taoteching


“自勝者強”,戰勝自己,自己戰勝自己的人,老子稱之聖人。(當然老子的聖人和孔子中聖人是不一樣的)

能戰勝自己的人就是聖人。把聖人去掉,不斷的戰勝自己就是最強的。

這個戰勝自己,是向內的,外在只是表現出來的,不是勝外,勝內你的“心”

戰勝自己的人和征服世界的人從外面能看出來嗎? 戰勝自己的人看不到,所以說"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現在這個環境,時刻戰勝自己的人是有的, 但是看不來的,只能見到英雄(各種你在電視上見到的英雄豪傑)。因為方向正好相反,戰勝自己的肉皮,肉皮開始往裡走。 戰勝自己生理層面不被氣打擾, 心理層面不被氣打擾, 生理層面被氣打擾就變成"洩精", 心理層面被氣打擾就變成了"亂精",也就是說喜怒哀樂交替進行,思想層面、精神層面 被氣打擾就變成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喜怒哀樂加在一起都是氣,這個誰看得出來,只 有自知。

所以《論語》第三句話就是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你在走自己戰勝自己的路,你想別人知道戰勝了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戰勝自己是自己內心的事,自己的事,在現在的環境,所為的英雄們是征服了世界,但未必征服自己的人;而聖人(戰勝自己的人)是戰勝了自己,未必需要去征服世界的人。當然英雄也有戰勝自己的,所以說英雄征服了世界未必征服自己,所以說聖人是戰勝自己未必去征服世界。

p s:“靈”(靈臺 靈府)這個部分有機會補上,今天就到這吧!雜談啊,如果您看完了覺得有些心得,請轉發,一起溝通進而不知。

明道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