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明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

周名湖


明清二代雖然都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專政,但在具體原因上,還是有所差別的。

我們首先來看明代。

外戚專指古代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他們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皇帝的信任把持朝政。有的時候不但干政,還改朝篡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西漢王莽和隋朝的楊堅。而歷史上,專政最嚴重的兩漢時期,出現了衛青、霍光、梁冀這著名的後族。


但自兩漢之後,外戚作為一股政治勢力逐漸走向衰弱。 但元代因為和中原風俗的不同,後族勢力空前強大。因而在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為了避免出現外戚專政的情況,他聽從了底下謀士的建議,定下了“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而這套規矩,一直嚴格執行到明末。 明代後宮的嬪妃幾乎都是出身卑微的民間女子,而明代公主所嫁的也只是普通的良家子弟。

這些人出身低,無家族成員在朝內為官,影響力自然也弱。例如,末代皇帝崇禎帝的皇后周皇后,他的父親周奎在之前就在前門大街鬧事以算命謀生。 這樣的人,即使得勢,也很難有能力和人脈去幹涉朝政。而且明代士大夫階層很強大,他們限制皇帝手中的權力,對於外戚干政這些事尤為警惕。


在皇帝本身和士大夫階層的雙向干涉下,明代才沒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

而清代,和明代完全不一樣。

清代皇帝訂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一切臣子百姓都看成自己的奴才,皇權在雍正時期更是達到歷史上的巔峰。可以說,一言決人生死,而且具有絕對的權力。底下人不能,也不敢挑釁他的權威。 這樣的結果是中央集權嚴重,皇帝對整個朝廷具有絕對的控制權。

而像康熙、雍正、乾隆這些皇帝,也算英明。他們雖然依賴外戚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同時也有能力限制他們手中的權力。所以,在他們統治期間,不可能出現外戚專政。

而後來,像慈禧太后,她以皇太后的身份直接掌權。雖然也算是後族,但她基本上是以皇太后的身份直接掌皇帝的權,這不能算是外戚專政。 而且清朝皇帝基本上都是成年之後,才繼承皇位,沒有給後族太多的機會。因為皇權足夠強大,才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專政。


還有一個原因是女真與蒙古結盟,大部分妃子都是從蒙古或者女真本部挑選。蒙古遠在塞外,對滿清統治沒有直接的影響。而女真本部,皇帝可以分配利益給他們,但卻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簡單而言,明代沒有外戚干政是因為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以及皇權弱化。而清代之所以沒有外戚干政是因為皇權太強,沒有給外戚專政的機會。


知了瞭望


封建社會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集權,這是一個歷史進程的問題,與皇權對立的就是相權,分化甚至解除相權,做到皇權一家獨大,這就是封建社會權力遊戲的主線。而關於權力的支線問題,那就涉及到另外兩大勢力,即皇帝與行政中樞之外的“第三方”平衡體系。


這個體系中主要有兩大集團,一是宦官,二是外戚,這個體系就是皇帝對付中樞的工具,但若無法有效駕馭,則會形成宦官亂政、外戚干政的重大問題。所以皇權在解決行政中樞的問題後,必然會對“第三方”勢力進行節制,封建皇權的頂峰就是明清時期,所以也是宦官、外戚問題解決的終極階段。歷史上明朝算是徹底解決了外戚問題,但宦官問題沒能解決,清朝則將這兩個歷史遺留問題徹底解決。



(漢獻帝劇照)

說到君主集權很多人都不陌生,這並非只是權力架構的問題,還涉及諸多方面,比如統治思想的選擇,歷史上較為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裡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宣揚“天人合一,君權神授”,塑造一個不可挑戰的君王權威。如商鞅變法時,商鞅不顧君王顏面,將太子老師、秦孝公親哥哥公子虔的鼻子割了,而秦孝公作為君主,未享有“特赦”之權,這就是法家思想對君主權力的挑戰。待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確立後,皇室成員的司法刑獄權也由皇家特立機構獨斷,如宋朝設立的審刑院,皇族犯法必須由該機構“複核”,發展至清朝則有了內務府慎刑司,皇家案件完全繞過國家的司法機構。



(公子虔劇照)

正如統治思想主導的司法變革,權力架構的變革也是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轉變的。主線上的權力架構變遷體現為相權的分化和“剷除”,這個過程大家定不陌生。從宰相獨掌中樞,到三省六部分化權力;再到宋朝參知政事分化三省權力;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以級別較低的內閣主導中樞行政,皇帝的權力得到史無前例的增強;清朝更是在中前期逐步廢除傳統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諸如康熙之南書房,雍正之軍機處的內庭秘書班子,使軍國要事進一步避開六部以及內閣,政出內庭,使皇權到達難以復加的頂峰。



權力主線的發展清晰明瞭,也能體現一個歷史規律,即皇權對抗相權的進程中,皇帝總是需要外戚或者宦官“搭把手”,因而皇權越弱,外戚和宦官受到的寵信越深,皇權越強,則外戚和宦官的利用價值越小,故而明清兩朝的君主集權頂峰期,外戚與宦官逐步從權力的核心圈消失,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說到這裡總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宦官和外戚是封建社會兩大毒瘤,所以亂政、專政被無限放大,甚至將朝代更迭、國家淪喪都歸結到這兩個權力集團身上。其實歷史上發生宦官亂政、外戚專政的原因並不在此集團本身,而是王朝軍政架構的崩塌,內外因素很多,他們只是王朝走向衰敗的縮影。



(魏忠賢劇照)

“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後漢書·皇后紀》

反而歷史上諸多政治平衡還都是宦官、外戚集團維持住的,比如東漢王朝,朝廷的權力中樞掌握在士大夫集團手中,他們是門閥政治時期最龐大的利益集團。整個東漢王朝,除了生辰不可考的嬰帝劉懿,剩下的皇帝中有10個是未成年,最小的皇帝即位時剛剛滿月,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東漢王朝硬是撐了195年。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宦官和外戚的存在,才保證了東漢皇帝衰微時,江山依然姓劉。



自古皇族是有繼承皇位“合法性”的,所以在權力體系中,皇帝自始自終都要打壓皇室宗族,比如西漢的推恩令。東漢明帝時,劉莊屢興大獄,杜絕了皇族宗室參與政權的可能,所以皇帝只能尋找新的力量對抗外廷中樞。門閥政治的背景下,想要對抗士大夫集團,皇帝就必須從豪門大族中尋求幫助,那麼同樣出自豪門大族的外戚集團就是最好的選擇。

光武帝劉秀將漢武帝的內庭秘書機構尚書更改為尚書檯,俗稱的臺閣,擴大其規模,充實其職權,以六曹管理國傢俱體事務,直接聽命於皇帝,以此架空“三公”。這個設定就是要削弱外朝的公卿士大夫的權力,但由於東漢小皇帝居多,母強子弱的格局下,就需要外戚幫忙掌控臺閣,所以東漢常是外戚控制尚書檯,掌握國家政權,這就是所謂的外戚專權。外戚之所以掌握臺閣,一方面是因為這是該集團的權力上限,因為他們不具備當皇帝的資格,另一方面是他們畢竟是皇帝的親戚,至少比士大夫集團的“危險指數”低一些。

但當皇帝長大以後是要親政的,皇帝收回權力的過程中勢必要收回尚書檯的控制。而外戚集團已經形成,請神容易送神難,這時候能夠幫助皇帝的就是那些最貼心近侍宦官,所以宦官參與政治都是皇帝向內庭收權的行為。東漢的內庭政治就是外戚、宦官輪流“坐莊”,小皇帝時,外戚憑藉太后形成專權,皇帝長大後,又通過宦官打壓母族掌權者。而外戚和宦官都是皇帝控制內庭,並與外朝形成對抗的工具,這兩個集團對權利平衡做出過巨大貢獻。

(明朝錦衣衛)

由上文就能理解為何明朝沒有外戚專政了,首先是皇權加強後,皇權與相勸的矛盾化解了,這就無需內庭過多扶持集團勢力與之對抗。其次是豪族門閥主導的政治體系被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徹底推倒,加之科舉取士的發展,官僚集團中寒門子弟比重逐漸增多,這也衍生出明朝特色的皇帝選妃制度,朱元璋徹底打開了由民間選擇后妃的通道,而非豪門官僚之間的政治聯姻。馬皇后的先例為後世樹立了楷模,明朝歷代皇后不再出自豪門,外戚也就沒了專政的資本。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皇明祖訓》

除此之外,朱元璋將後宮不得干政寫進了《皇明祖訓》,與之配合的則是“長房繼承製”,也就是皇位傳承不以嫡庶為標準,而以年長者居之。朱元璋創立的繼承製度下,長子長孫雖為嫡系,但突出的是個長字。如天啟皇帝朱由校是朱常洛長房,而朱常洛只有一嫡女,且七歲夭折,而無嫡子,在朱常洛駕崩後,庶出的長房朱由校即位。朱由校絕後,所以駕崩後以兄終弟及的規則,由在世年齡最大的弟弟朱由檢即位,這也是朱常洛另外一個庶子,也就是崇禎皇帝。所以這就擺脫了皇子“奪嫡”的政治風險,也解決了沖齡即位、子弱母壯,外戚專權的千年難題。

(崇禎帝劇照)

清朝的繼承製度雖然混亂,但也有約束外戚勢力形成的手段,比如皇子不予生母養育,而是寄養於宮外,加上立儲變數大,皇子母族難以提前準備。而且清朝八旗制度的相互制約很是明顯,雖有上三下五之分,但皇子母族僅出於其中一旗,很難形成約束皇權的存在(慈禧太后是個例外)。且很多皇后屬於下五旗抬進的上三旗,本身根基不穩,家族勢力難以先期形成,再加之宗人府的制約,干預政治的風險很大。

綜上所述,外戚專政的消失,其根本原因就是皇權的無限加強,使外戚集團在權力的遊戲中失去了利用價值。皇帝可以利用后妃制度、官員選拔制度、立儲制度等,剷除外戚勢力形成的基礎。其實早在宋仁宗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皇帝對權利掌控的自信了,一切用來平衡內外權力的工具都將會退出歷史舞臺。


棍哥觀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明清兩代總結了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發現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就是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就是從民間選妃。

朱元璋很聰明,他認為外戚之所以能夠干政,就是因為後宮妃子孃家勢力龐大。所以,他規定,明朝的皇帝都要從民間選妃子。明朝皇妃大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這樣一來,就算是後宮妃子很受寵,他的家人因為出身尋常人家,不懂國政,就不會出現外戚干政的問題。

清朝大體也採取了這種策略。

第二是特務監督統治。

明朝有錦衣衛、東廠、西廠,清朝有粘杆處、還有密奏制度以及無孔不入的暗探間諜。時時刻刻監督著文武百官和王公貴族。他們的任何異動,都逃不出皇帝的眼睛。所以歷史課本上才說,明清兩代,是我國封建皇權統治的巔峰。這話一點不假!

在這樣的高壓統治下,什麼外戚都得服服帖帖的,哪兒還敢幹政?那不是作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