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60岁以后无固定生活来源该怎么度过晚年?

-同行同路


农民工,原籍会给发一点养老保险,现在一个月一百来块钱,以后还会增加。

另外,原籍也有有土地,确权登记后流转出去,也有一些收入。

剩下的,就是靠积蓄,靠子女赡养。

这就是大部分农民工的养老现状。


公子笑


要是企事业单位的,60岁就已经退休,吃香的、喝辣的,穿戴齐整,背着双手,踱着方步,溜弯逗鸟,时不时还来个“说走就走”旅游。相比之下,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就不同了。60岁还在就近,或出外打工,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还在庄稼地里干活也是常有的事。一直以来,农资产品及耕种价格上涨不迭,种地基本不赚钱。打工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50多岁的农民工顶着烈日干活,汗水浸透了衣服

不可否认的是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对于农民工来说,60岁以后没有固定的收入,解决晚年生活办法主要有这几种:

养儿只为防老,晚年生活主要还是靠儿(女)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就是没有,也不能过时,特别是在农村。农村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的没有了收入。虽然说“当年”也曾是农民工的一员,再怎么说打工挣得钱总比种地的多,可是挣得钱都花在儿子身上,供养念书,修(买)房子,娶媳妇,已经掏空了家底,还欠下了不少的债务。生的都是女儿的,即使嫁人了,父母养老送终还得扛一下。父母老了,只能由儿女给他们零花钱,为他们买衣服,就是生病住院了,最后掏钱的还不是儿女。不要以为农村出现的个例,就说养儿(女)靠不住。

双老人都生病住院了,唯一的儿子守护在父母的病床前

留点辛苦钱,老了心里不会慌,生活“靠山”。

身为农民,深知农民的劳累和无奈。即使长年累月出门打工,满打满算也只能挣钱十个月,打工是比种地划算,只是离家舍口,与亲人分开的日子也不是所期盼的。自己挣得钱除了自己生活及其他花费,贴补家用外,还真的是年年打工年年没存款。不过想一想,总会有体力不支,年龄被限制而不能打工的一天。到那时将面对的是自己的晚年生活。需要钱啊!这就要“谋划未来”,每月或多或少给自己攒点钱,一年、五年、一二十年就不是个小数字。这“小金库”是自己的“私房钱”,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用。它既可以保障晚年生活,会为自己“壮胆”。

力所能及,自食其力,生命不息,永不停歇

农民永远不会有退休,六十多岁想方设法挣钱养家的多的是,就是打工的也不少见。只要去了农村,多是六七十岁的在种地,即使八十多岁,只要身体硬朗也不会辍农在家。打工、种地的老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喂几只鸡、养头猪添补家庭了。反正闲着浑身不舒服,适当的劳动,权当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满足着黄土情怀;卖自己种的蔬菜,就是捡个破烂,也能养活自己。至于收成、收益咋样,只要做过了,便问心无愧,也不在乎那么多。吃着自己种的蔬菜粮食放心,多活一天就是赚头。这种日子何时是个头,等到自己干不动的哪一天再说。

靠政府的养老金,或者“救助金”养老,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做为曾经打工的农民,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日渐老去,也难免家庭出现意外或“变故”,如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儿子打了光棍或离异,儿女不孝,自己伤残等等,这个时候,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渠道,就会有诸如低保、扶贫助残救助,如果自己孑然一身也可以入驻敬老院养老。特别是以前与儿子分户的享有好多“政策红利”。

我一表兄,每次逢集总是去银行取钱,取了钱总会來我店买10元钱的馍,备用到下一集。他有两个儿子,十多年前已经分户了。说实话,人家银行总有取不完的钱,既让人羡慕,也疑惑。原来每月每季度不时的都有打“一折通”的钱,低保金、养牛补助、医疗补贴、残疾人补助(耳聋?)、电费补贴,连他都叫不上名儿,更别说养老金,精准扶贫特殊照政策了。他说,他老两口一年领近三万元。

结语

农民比不上城里的人,生活也沒有更多的讲究。特别是进入老年,一三日餐,吃饱就行。隔三差五“改善”一下,都觉得有点奢侈。也难怪,这大半辈子就是这么省吃俭用过来的。好多老人自己清苦,还孙子想攒点媳妇钱。我村一老人被儿遗弃,去世前把攒下的两万元交给了儿媳。因此,太多的农民工还是不会去考虑如何“安享晚年生活”,他们都说,能多活一天就是赚了。


提神


头三,四年年前我们这里,多的是农民,花不到十万,买啦一份保险,买第一年就能领一千多,每年还再继续涨!我的哥哥也买啦一份,去年就能每月领一千三百多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