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并不想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书目,我们决定写一本随时都可翻阅的书,书里是整个重庆,翻涌着火锅和吆喝的雾都。

序章

雾都旧影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的政令,定重庆市为中华民国法定陪都。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1950年中央大学一隅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1960年开业的山城电影院——两路口第一地标性建筑,也叫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是当年我国唯一的专为放映宽银幕影片而设计建造的新型影院。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朝天门客运站修建得相当雄伟,广阔,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当时最大的客运站和长江上游集散港口之一。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在老重庆人的记忆中,肯定还保留有“进城”“赶场”的记忆。而解放碑作为现在重庆的CBD,在过去也是老重庆人非常喜欢的百货商场。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80年代在公园看书的姑娘们。

第一章

书中故城

那时洪崖洞一带不是现在的样子,许多捆绑房子密密麻麻地重叠着,又沿着河岸排成一条街。那条破烂的街道充满着迷人的气息,经常会有一些性感无比的少妇和少女在那条街上走来走去,仿佛是最美的音符构成了最美的旋律。

——节选自《洪崖洞河边的记忆》 作者:姜汤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以前与现在的对比图,下同)

下浩是下龙门浩的简称,是重庆三大吊脚楼集中区之一。听老一辈人说,下浩曾繁华兴盛,是重庆早年开埠之地,众多企业、洋行坐落于此。下浩的街道单听名字就很美,比如董家桥、觉林寺、米市街、望耳楼、葡萄院等。就如望耳楼,楼因大禹而得名。相传大禹治水离家出走,其母建楼,终年遥望,盼儿归来,故曰“望儿楼”,可见其地历史悠久。

——节选自《时光遗落下浩里》 作者:文丹妮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70年代,嘉陵江边是孩子们的天堂,那里好像蕴藏着无数的宝藏。靠江边有个电瓷厂,大量的废瓷器被工厂抛弃在岸边,我们这群孩子就整日游荡在这里,有时候会发现很多好看的、可以玩的残缺瓷器。

——节选自《石门边的女儿》 作者:魏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第二章

吆喝阵阵

俗话说得好:货好还得勤吆喝。上个世纪的人们生活很清苦,为了生存不得不绞尽脑汁。在交通、通信业不发达,信息传播弱的时代,人们不得不靠自己的一张嘴来养活一家人。

收废品的、磨刀的、理发的等等为了生意好,他们通常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挑着担走街窜巷吆喝一路。不但给街坊领居送去方便,也给自己打开市场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爷爷忘不了的吆喝是全国城乡掀起“除四害”运动时消灭老鼠、蚊蝇、蟑螂、麻雀。老鼠当排第一,老鼠药十分畅销。 “耗子药,耗子药,家家户户用得着,五包闹一筐,十包闹一箩,闹了楼上闹楼脚,闹了㮟㮟闹角角,大的细的都跑不脱……”

爸爸记忆中的吆喝还停留在小时每年夏天都有一个中年人提着一大篮子的青果(橄榄)沿街叫卖:“老青果——三分钱来买一十,老青果,又清热来嘛又清火——”这不过二十来字的吆喝,把品名、价格、功效交代得一清二楚,小贩清亮高亢颇有韵味的吆喝,让听闻者情不自禁地驻足,上前购买。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到了如今的年代,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吆喝声也在慢慢消退,但是那几句伴随铁块砸铁锤的叮咚“麻糖——买麻糖,好吃得很,吃好多,砍好多”小学放学路上遇到了宁愿走路回家也要把坐公交车的一块钱拿来买麻糖,甜甜的就很快乐。

第三章

传统食味

黄家码头老火锅。浓厚的码头文化,至少50年文化底蕴的起源火锅,是灯红酒绿下重庆的最老写照。

洞洞隐火锅。重庆唯一一家地下防空洞老字号火锅,“洞子”是重庆老火锅的前缀,火锅是老重庆的灵魂。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图为防空洞火锅旧照)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在重庆,唯一享有“中国名菜”盛誉的豆花,就是这款——巴倒烫龙井豆花。有趣的是,由于火锅菜品全部是半成品,所以,这道豆花,也就成了全中国至今为止,唯一一款半成品的“中国名菜”。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油茶,是重庆最老的早餐。

现在,油茶不像小面那样的大街小巷都是,费时费力的油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已经渐渐在生活中绝迹了。

嚼在嘴里嘎嘣脆的油茶,是存留于过去的老重庆。如今的重庆,老油茶是人们嘴里不健谈老回忆。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第四章

地名小史

重庆依山傍水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决定的重庆“不俗”的地名,而每一个地名,都藏着属于老重庆的故事。

鱼洞

长江边有一片岩石,岩石底部可能是被江水侵蚀,形成斜洞,鱼喜欢藏于其中,于是称为鱼洞。

朝天门

朝天门,顾名思义,朝天——因为该建筑面朝当时天子、京师所在地南京,人们在此迎接天子所下达的圣旨,故而得此名。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杨家坪

清康熙年间,多杨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国三十三年虽设万年场,但民众仍习惯称杨家坪至今。

磁器口

原名白崖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成为繁华的商业码头,“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其繁荣写照。清朝初年,因生产青花瓷,得名磁器口。

十八梯

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级,共十八层台阶,故名。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小什字

此处有街道相交成十字,并与附近大十字相对,故名。

电影《重庆森林》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什么都会过期,唯有热爱与记忆永存。

世界读书日|今天,我们自己写了一本关于重庆的书

老重庆没有帝都遗韵,没有十里洋场,没有津门旧事,也没有秦淮旧影。但老重庆有自己的故事,而且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这本“书”,不能涵盖重庆所有,一些照片,一点文字,我们所能做的是将这些记忆整合起来,做成一本“散书”。

本文由小众渝文化供稿,感谢他们的创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