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放久了會出現的蟲子從哪裡來的?

動漫高清美圖


主要來源有三個源頭

一個就是稻穀生長期間

一個可能是稻穀加工貯藏運送過程中

還有一個就是自己的米缸放了帶米蟲的米之後,一直有米蟲藏在容器縫隙裡,等著新一批米的到來。

大米里的蟲子是什麼東西

米蟲是由米象產卵而成的。

米象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鞘翅目象甲科,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口吻細長,向前延伸,如大象鼻子的小甲蟲。雌性米象會用象鼻一樣的吻端在大米上鑿出一個深深的孔洞,將一枚細小的卵產在洞裡,隨後再把外部封好。卵就在這粒米粒裡面孵化出幼蟲,幼蟲孵化後在米粒內遊走出彎曲隧道,邊走邊啃食米粒,每次蛻皮就長大一點,經過三次蛻皮化蛹。蛹經過一段時間羽化出成蟲,咬開外皮從米粒裡爬出來,成蟲可以存活七個月到兩年。可見,米象的一生是多麼地節能啊,一粒米就夠米象吃幾個月的,也無需額外補充水分。


無敵大飛


大米生蟲子在以前是很常見的事情,主要發生在儲存了2到3年的陳米中,我曾經見過有人用這個來作為反駁進化論的“證據”,覺得大米里的蟲子就是出於某種“神奇”的變化才產生的。

這確實在很久以前很難理解,畢竟大家都覺得大米倒進米缸、罐子裡面的時候沒看到有蟲子,也不是敞著口存放的,可以是放久了這個蟲子就出現了。而且幾乎家家戶戶米缸出現的都是差不多的蟲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這個蟲子到底是什麼?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這種大米中的小蟲子學名叫做米象,也有著蛘子、牛子、蛀牛子、谷牛之類的叫法,雖然它好像總是那麼“來無影去無蹤”,但其實就是一種小甲蟲而已。不只是在大米中會有米象出現,玉米、小麥、高粱等儲存的穀物中都有機會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而米象的出現也不是多麼“神秘莫測”的事情,就是大米被它的蟲卵寄生感染了而已。畢竟這種小蟲子的分佈十分廣泛,而且繁殖週期很短,一個世代不超過2個月的時間,氣溫越高它們的繁殖速度就越快,在廣東這樣普遍比較溫熱的氣候下,米象甚至能達到1年7代。米象的成蟲可以躲藏在穀倉、樹皮、田埂邊、較松的泥土等等地方過冬,等發現糧食之後就會用甲蟲特有的口器將米粒啃噬開,然後在裡面產卵,再分泌出一些粘液來封住米粒,從外面粗略一下看幾乎是看不出破綻的。

所以米象的來源可以說是防不勝防的,有可能是儲存環境不嚴密被成蟲爬進去了,也有可能是有部分大米在很早之前就被藏了蟲卵。


米象為什麼這麼難以被發現呢?

這個原因其實很好解答,只要瞭解一下這種昆蟲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就清楚了:

  1. 米象的成蟲只有0.9到1.5毫米左右,不過它是黑色或者褐色的,還比較容易被發現,但是其所產的卵顏色一般是乳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顏色,就算是混在大米里也不太容易看的出來,而且卵的大小隻有不足0.3毫米寬、0.6毫米長,有些還是被埋藏在大米顆粒裡面的,這就更難被我們肉眼所看到了。
  2. 在這之後經過1到2周的時間左右卵會孵化出米象幼蟲,這個幼蟲雖然體型相對大了不少,有3到4毫米左右,但依然是偏乳白色的,同樣不容易被人看到。而且這個階段的幼蟲會啃噬蛀入米粒裡面大量進食,也不會暴露在外面。
  3. 在幼蟲經過1個月的“胡吃海塞”之後會開始化蛹,這個蛹依然是跟大米差不多的乳白色,而且蛹的體積比幼蟲還小一點,所用我們同樣很難觀察到。
  4. 經過7到10天的化蛹之後,米象成蟲就羽化而出了,就是我們看到的那種1毫米左右長短,顏色是黑色或者褐色的樣子,直到這個時期它們才變得很容易被我們發現。

所以綜上所述,米象這種小甲蟲並不是突然出現在大米中的,可能就在大米還長在稻穗上的時候,就已經被米象在裡面產卵了。因為米象幼蟲在各個階段都有著比較有效的保護色,再加上它本身就很微小的體積,所以基本都是等到其發育成顏色醒目的成蟲才被我們發現,這就是我們總覺得米象“神出鬼沒”的原因了。

不過說到底米象也是一種侵蝕糧食的害蟲,我們應該怎麼預防、消滅它呢?

其實現在買到比較優質的新大米是不怎麼用擔心米象這種小蟲子的,一般米象多出現在2到3年的陳糧裡,而且現在一個全密封的家用米桶也才幾十塊錢而已。所以只要確保買好糧,儲存得當就基本都可以避免出現米象的問題,我已經好多年沒在大米里見過這種小蟲子了。

但如果大米已經生了米象,那麼比較靠譜的方式是將米在陰涼的地方攤開了,由於米象成蟲本身就喜歡高溫討厭低溫,適宜生存的溫度差不多在30到33℃,所以當處於陰涼角落的時候,它們就會自己爬出去尋找溫暖的地方,然後將大米篩一篩,被蛀了的米粒比較輕會被篩除去。

·注意:除非特別暴烈的陽光長時間直射,否則對於米象成蟲的殺傷力很有限,不過這種暴曬的方式會剝奪水分,倒是有可能殺死米象的幼蟲和卵,所以可以先在陰涼的地方逼走米象成蟲,篩掉被蟲蛀的壞米之後,再以暴曬的方式殺死可能殘留的蟲卵。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可以用低溫的方式殺死米象,基本上將大米冷凍2天就可以完全將其滅活了,不過這個方法侷限性比較大,家裡的米太多就不行了。所以一般家裡一次買米只要夠1個月吃的就可以了,現在採買食物很方便,家裡實在沒必要囤積那麼多。

如果就是喜歡在家裡多買點大米屯著慢慢吃,那麼可以用乾淨的紗布包上一小把花椒埋在米里面,或者是埋幾瓣大蒜也可以,利用這些具有天然刺激氣味的辛香料來驅趕米象。

以上就是這次關於大米里面的蟲子米象的內容了,如果有所幫助的話,懇請幫忙轉發和點贊!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大米里生的小蟲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曾經看見過,畢竟這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哪頓餐都離不開大米(小編老家東北的),這個小蟲在不同的地域叫法可能不太相同,有米象、谷牛或者米蟲,雖然名字還挺文藝的,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全變態昆蟲,尤其是在陳年積攢的儲藏穀物中居多。

好多人可能感覺大米吃完都是密封起來的,這些小蟲子都是哪裡來的哪?實際上在這裡並沒有多麼神秘的地方,也沒有詭異事件的發生。之所以生小蟲子就是因為有蟲卵的存在,米蟲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只是成蟲體型本身就不大,平常我們的大米儲存也並不是嚴格的密封,有些米蟲是藏在潮溼地帶最終進入到米袋的,最終嗑開米粒一是吃、二是為了產卵。這樣有的時候即使成蟲被清楚了,實際上還可能有卵的存在,一段時間後再次發生米生蟲的事。

實際上還有部分大米就是帶著蟲卵進入到我們家門的,有的是在運輸中有的甚至在穀物尚未成熟的時候。成蟲會嗑開米粒,把卵產在裡邊,之後分泌粘液把米粒密封。就是這樣的大米,讓我們感覺很神奇有的時候即使不放久的米,米蟲也是會無中生有的。

米蟲的卵呈現呈現橢圓形,長僅為0.6毫米~0.7毫米,寬為0.28毫米~0.29毫米,卵為透明狀乳白色。而幼蟲的體長大約2.5 毫米~4.5 毫米,因此我們只有在米蟲幼蟲階段可以看見它們。這個時候需要把生蟲的大米鋪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段時間後這些小蟲子就會四散而逃了,當然速度是極慢的。在幼蟲之後還會經歷變化到蛹,最後才是成蟲。成蟲有的時候就會自己跑出米袋隱藏起來,而買回家的新米,這些跑掉的成蟲很可能會再次光顧。
米蟲具有喜愛潮溼和負趨光性的特點,因此個人家儲存大米,長時間吃不沒就要陽光下曬一下曬,不要給它們潮溼的環境。如果是大批量的儲存,那麼就需要更專業的噴灑藥劑或者磷化氫燻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