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商隱詩歌的悽豔渾融?

高詩雨後小故事


李商隱是晚唐的著名詩人,他是一位刻意追求詩美的作者。

由於其所處時代的衰頹,和晚唐綺靡繁豔的審美趣味影響,像盛唐那種飽滿健舉、明朗與含蓄結合的詩美,已不重現。於是,對含蓄蘊藉的幽約細美的嚮往,被李商隱發展為對朦朧境界的追求。

而此時,盛唐詩歌的壯麗,則轉為悽豔。豔,有來自六朝的文學淵源,但李商隱的詩,豔而不靡。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幸,身世遭遇也很坎坷,乃至與對唐王朝命運的憂患相聯繫,詩成,為哀惋悽豔。

他用哀惋的情調,寫出美麗的形象與辭采,來表達他的心境與感受: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其二)

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楚宮》)

 這些詩,都是把感傷情緒注入朦朧瑰麗的詩境,融多方面感觸,於沉博絕麗之中,形成悽豔之美。

李商隱的詩,不太講究意象的外部聯繫,同時又採用了許多美麗的辭藻與事典,這種本來容易給人造成鑲金嵌玉的感覺,難得在這種形式中表現出深厚大氣。但李商隱卻能以豔麗通於渾融,在藝術上具有博大的意象和完整性。

由於李商隱擁有自己的意象,其所用的意象在色調、氣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加之詩技純熟。聲調和諧、虛字的斡旋控馭,事典的巧妙組織,近體在形式上的整齊規範,都增加了詩脈的圓融暢適。

他的情感豐富,那種孤獨、飄零、惘然、無奈、寥落、傷感的情緒,濃郁而又深厚,散發在許多詩中,使詩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貫通,成為渾然一體。

如《春雨》在全篇孤獨惆悵的情緒中,藉助於迷濛飄灑的細雨,融入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幻,以及紅樓、燈影、雲羅、孤雁等物象,詩境遂顯得悽豔而渾融。

短篇如《夜雨寄北》借思鄉的愁緒,將此地與異地,現時與未來,實景與假想,完美的融合起來。寫出詩中巴山獨對夜雨,與剪燭聚首西窗等不同時地與場景的美感。

李商隱所開創的風格和境界,是在晚唐詩歌發展潮流中,總結吸取前代藝術經驗並加以提高的結果。他代表晚唐,而又高於晚唐。做到了能夠與前代第一流大詩人相同詩意的溝通和呼應。

李商隱的詩歌創作,給盛唐和中唐創作的唐詩,給以重大的推進,使其再一次出現詩歌高峰。他對人的心靈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過的深入開拓與表現。他的每一首詩歌,都這樣那樣地表現著美麗的心靈世界。

李商隱的獨特貢獻,在於他對心靈世界的豐富層次,它的變化的複雜奧妙,它對難以言說的領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細膩、傳神的展示。圍繞心靈世界,他對詩歌語言巧妙的運用,潛在能力的發掘,比興象徵手法和典故運用等方面,亦有許多獨到的探索和發現。

李高隱的詩,給後世詩歌發展,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的領域,非邏輯的、跳躍的意象組合,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的創造,把詩境虛化。這樣的非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極大地擴大了詩的容量,且亦留給讀者以更大的聯想空間。

他所創寫的無題詩,在後世詩歌中成為一種富有特色的新體式。他的詠史詩,情韻深長,善於突破“史”的拘限,真正進入“詩”的領域,將詠史詩的創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進。他的詠物詩,託物寄懷,表現詩人獨特的境遇命運、人生體驗和精神意緒,在物與我、形與神、情與理等類關係處理上做出了新貢獻。



杜彩萍


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命運將他帶到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沒落年代。他家境寒微,仕途坎坷,一生屈沉幕府,沒有騰達飛黃的機遇。正如同時代詩人惋惜他:“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然而那坎坷不幸的人生悲劇造就了一代詩人,使他成為晚唐最著名的詩人。那一首首動人的詩篇在中國詩歌百花苑中宛如一株株馨香別具的奇葩。

李商隱一生懷有凌世之才,詩歌具有獨創精神,形成了深婉朦朧、悽豔渾融的藝術風格,開創了唐詩的第三重境界,他與李白、李賀並稱為唐詩“三李”,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被譽為“晚唐詩壇巨擘”。他一生寫了600首律詩、絕句,富於文采,尤以愛情詩而名揚天下,他將他的柔韌氣質和不屈不撓的對美的追求,凝聚在他的詩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譜成了反覆歌唱、苦悶和希望互相交織的心曲,細膩地表現出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悲痛欲絕的“相見時難別亦難”和那催人淚下的“一弦一柱思華年”。本文試以他的兩首經典代表作品,談一下李詩悽豔渾融的藝術風格。

相見時難別亦難:寫盡了悽豔相思之情

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無題”愛情詩的力作,歷來最為人們稱道,此詩表現他與當朝公主身邊一個道姑的熱戀也是初戀的千古絕唱。

詩人氣質非凡、才華橫溢,很容易博得女子的青睞。每年七月十五皇家要在附近山上舉行規模較大的誦經禮拜儀式。此年安康公主主持,所有道士均可參加,當時李商隱隱居學仙,只能在側傾聽誦經。公主身邊一個隨身道姑與他一見鍾情,二人在山上約會,又匆匆分手。公主的侍女是不能隨便嫁人的,更何況是一位道姑。所以他們每次分手都好像是一場生離死別,難捨難分,離而又合,合而又分,不亞於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逢。兩位有情人不知是悲還是喜,是禍還是福,也深知這是一種充滿絕望的希望,一個滿懷希望的絕望。苦戀之下,他寫下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此時傾力抒寫了男女之間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是啊,春蠶滿腹青絲,生則為情而傾吐,不因作繭自縛而悲傷,青絲吐盡,繭即作成,命亦隨之消亡,但死而無悔。蠟燭滿腔情淚為情燃燒而長流,不因自煎自熬而悲傷,情淚流乾,身亦成燼,但燭滅而無悔!多麼崇高而 無私的愛的奉獻啊!此時此刻,有多少人為之嘆息為之傷感為之動容為之流淚。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條無所畏懼的春蠶,一支不怕自我犧牲、樂於奉獻的蠟燭,真是痴情苦戀,九死而不悔。

本詩寫下了詩人無從遇合而又偏偏執著追求的愛情心願。全詩以“別”字為中心,以相聚不易來襯托離別時的難捨難分。“相見時難”包含了刻骨的悽豔思念和長久的期待,而“別亦難”則寫出了別後所忍受的相思苦。這是一種絕望的不能實現的愛情,渴望相見但不能實現,令詩人發出了心靈深處的吶喊“相見時難”,然而分別之後也為相思所煎熬,所以才嘆道“別亦難”,從而寫出了詩人無論與戀人相見,還是與戀人分別都不能擺脫愛情的痛苦。“難”字在句中兩見,造成了重重重壓之勢,寫出了詩人沉重的心情。

緊接著詩人又感嘆道:“東風無力百花殘”。雖然是寫東風無力,而百花衰敗,實際上是寫青春已逝,愛情無著,猶如無力之東風,衰敗之百花。既寫出了暮春景物之形,又傳出了詩人無奈之情,不僅點明瞭暮春季節正是百花凋零的時候,東風無力挽回百花凋零的自然景物,也象徵今日分別之不可挽回,此時突出了最能象徵悽豔美的一個“殘”字。東風無力、春蠶到死、蠟炬成灰、雲鬢改、月光寒,一切的一切,幸福美好的事物偏偏都殘缺了,都只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正因為詩人有濃厚的情思、深厚的文學功力,才生動形象地為後人留下了讚揚愛情至死不渝的千古絕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時不僅用春蠶蠟炬作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情意的纏綿,而且以“絲”與“思”諧音,深深表達了詩人的思念,就像那一隻只潔白的春蠶吐盡了滿腹的絲,直到生命完結才罷休。以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的蠟燭,比作情人的眼淚,直到生命的火焰燃盡,眼淚才幹,是字字是血,句句是淚。明知思念與追求之無望,仍要苦苦思念,作無望的追求。明知這隻會給自己帶來終生痛苦,卻甘願揹負痛苦。以此成為全詩,乃至全部愛情詩的最為精警感人,悽豔悽絕的愛情絕唱。

李商隱的高明處在於將抽象的思念和痛苦,化作了具體可感的想象,使人由春蠶默默吐絲到死,聯想到詩人默默相思至終;使人由流淚的紅蠟燭燃燒成灰方止,聯想到詩人苦淚長流而至死方休,而“方”和“始”又進一步增強了“到死”“成灰”的對愛情的執著。“春蠶”扣在“絲”上,極寫愛情的相思,“蠟燭”扣在“淚”上,盡述愛情不能如願以償的痛苦悽絕衷腸。這一纏綿,一哀傷,情調有異,又和諧統一,表達了詩人對戀人至死不渝的一往深情。

詩人接著以誇張的手法,擬想所愛的女子也沉浸在痛苦之中。“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原來自己濃黑如雲的秀髮卻出現了白絲,嘆氣之後,孤獨無伴,怎能不感到月光的寒冷刺骨。最後終於迸發出希望的歌吟:“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詩人既感到與情人的相見和分別的難捨難分卻又鍥而不捨地堅持著別後重逢的信念,並懇託神鳥為之探路,具有不屈不撓的韌性,也表明了自己將不顧一切阻隔,不斷追求,希望“青鳥”這個小小的信使為自己傳遞信息。總之,這首詩是寫詩人難捨難分的純情,是“別”而再見之“難”,又圍繞這一個“難”字,進行了層層抒寫,並且是抽絲剝繭般地寫出這一種離情別意的。詩人將全詩的情感高潮落在最後尾聯之上,也可以說是心靈化了的理性高峰。這是美的追求,這是境界的突破,也是詩人才華的昇華。

然而兩人的戀情終被安康公主發現,道姑受刑。公主聲言,不準身邊的道姑還俗出嫁。詩人感嘆宛如一場夢,堂堂一個男子漢卻無力去挽救一個弱女子,眼睜睜看著愛情被摧殘,戀人隨公主進京。皇宮森嚴,怎能相見?詩人倍覺悽苦,極度悲傷之下在牆壁上題下了這首悽豔的絕句,流淚擲筆離去。

溝水分流西復東,九秋霜月五更風。

離鸞別鳳今何在,十二玉樓空更空。

藍田日暖玉生煙:擘畫了空靈渾融之意

《錦瑟》被稱為“一篇《錦瑟》解人難”(元好問《論詩絕句》)。千餘年來喜歡詩的人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令人費解。紅學家周汝昌說:

實際上這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詩人以極其朦朧含蓄的手法追述生平,自傷身世,寫盡了年華空逝、往事千重、情腸九曲的人生感受。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是李商隱晚年的一首扛鼎之作,也是一種更高層次地對宇宙世界的追尋,表達了空靈渾融之意境。詩人懷念著兩個女子,一個是錦瑟姑娘,一個是亡妻寄託著綿綿哀思,沉痛悲憤。詩人拜師在令狐楚門下,被溫庭筠帶來的一位歌女錦瑟所迷戀,但歌女最終給溫的大公子做了妾,詩人深感惋惜。妻子離去,嬌豔的姑娘也棄他而去,近五十年的歲月,怎堪回首?為此寫下了這首悲悽渾融的詩篇。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時,錦瑟明指琴瑟,你為什麼恰恰是五十根弦?“無端”暗示了詩人寫作此詩只是發自一種“無端”的思緒。因為錦瑟的五十弦並非“無端”的,而是完全有“故”的,此時“無端”的只是詩人自己的情緒,並且“移情”到錦瑟上,暗指自己所鍾情的女子錦瑟。“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核心意義仍在一個“思”字上。每一根琴絃發出的哀思都在思念著錦瑟般的華年往事,好似在訴說著錦瑟為什麼偏偏用這麼多弦彈,奏出哀絕悽豔的曲調,引起人對美好但終於幻滅的華年往事的回憶。這麼多琴絃,正是為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

“錦瑟華年誰與度”?(賀鑄《青玉案》)“佳人錦瑟怨華年”!(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在此是一種追憶。

詩人接著用了兩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製造出一種迷離恍惚、無限悵恨的難言情緒,極盡華年撲朔迷離、哀傷悲悽之境。莊周夢見自己化為一隻蝴蝶,翩翩然而飛,竟然不知自己是莊周。夢醒後又不知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正是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境,不勝惆悵。這是一個雖美卻又虛無縹緲的夢,詩人引此入詩,只取莊周化蝶本身那種似真似幻的渾融境界,表明詩人的華年往事像莊周迷蝶一樣美麗而虛緲。為此詩人只能像望帝杜宇那樣化為杜鵑,把傷春之心寄託於杜鵑鳥的帶血的哀吟聲中。望帝是周朝一個君主,死後化為杜鵑鳥,鳴聲悲苦,叫到嘴角流血不止。這個故事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詩人以此來暗示自己那帶有悲劇美的華年往事如悲如泣、如訴如歌。這一個個美麗、傷感、動人的典故,充分表達了詩人悲悽的心情。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傳說珠蚌每於月光之下,向月開殼,吸收月之精華,以養其珠;又有美人魚賣綃時流淚成珠以贈買主之說。詩人把這兩個極為感人的故事融入詩中,以此鑄成了千古名句。緊扣“華年”發出一些新的意境: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鮫人泣淚好似顆顆明珠,而現實中的期待與追尋,就像月亮、明珠、鮫人淚一樣,美好而虛幻,無法捕捉。暖日照耀下的藍田山上,見玉氣如煙浮動,不見地下玉之所在。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不多見,可見他的才華和功力。

詩人最後提出:“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與開端“華年”相互呼應,表現了幾層曲折,進而說明了惆悵的痛苦心情。他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鬱結中懷, 發為詩句,感人至深,而他的詩,意象空靈,境界渾融,則是他詩歌最典型的藝術特色,從而創造了一個如鏡中之像、水中之月,具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的藝術佳境。

李商隱站在唐代詩壇的巔峰之上,以悽豔渾融的風格,為唐詩開創了又一新的境界。如果說李白、杜甫開創了唐詩的第一重境界,韓愈、白居易開創了第二重境界,那麼晚唐李商隱、杜牧則開創了第三重境界。總之,李商隱的詩自闢蹊徑,沉博悽豔,空靈渾融,為後世吟詠昇華了出人意表的高度,其成就幾乎是其他詩人難以超越的。


白雲雁水


李商隱一生仕途失意,潦倒終身,為情所困,為情所累,無意間給後人留下了這麼多哀婉豔麗的詩篇。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人。十九歲以文才深得牛黨令狐楚賞識,“令與諸子游” ,並改從令狐楚學駢文章奏 ,後得到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薦,二十五歲中進士。次年,李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愛其才,闢為書記,以女妻之。牛黨的人因此罵他“背恩”。此後牛黨長期執政,他屢遭排擠,潦倒至死。

幽心不獨傷離別,情深唯有李商隱

李商隱二十六歲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並愛上了王茂元之女,王茂元亦愛其才。很快,李商隱和王家七小姐就舉行了訂婚儀式,次年正月初五,舉行了結婚儀式。

婚後夫妻感情殊好,但不久王茂元病故,李商隱被迫輾轉各地,夫妻聚少離多,李商隱對妻子愛得真摯,小詩《夜雨寄北》至今為人稱道,亦為之心酸。更不幸的是,結婚不到十二年,妻子也病故了 ,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得比一般人更深、更強烈!

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

隨著政治上的失望,李商隱關懷現實的詩篇少了,更多的詩,是用憂鬱感傷的調子,感嘆個人的淪落,世運的衰微。

最為世人所傳誦的,還是他的愛情詩。這類詩或名《無題》,或取篇中兩字為題。

關於這類詩李商隱自己曾經解釋說:“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謝河東公和詩啟》)。又說:“楚雨含情俱有託”(《梓州罷吟寄同舍》)。

現在看來,李商隱的這些詩可能有少數是別有寄託的,有的可能是悼亡之作,如《錦瑟》。但更多的應該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可是李商隱本人不肯言明,我們作再多的推究也是徒勞無益的。詩中希望、失望甚至絕望交織在一起,感情複雜難測。

以如下兩首非同時所作的《無題》為例: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該,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兩首詩可以說是李商隱的代表性作品。第一首寫男女雙方雖透過重重封建禮教的帷幕達成了愛情的默契,但同時也帶來了無法實現願望的更大的痛苦!細節鮮明,回憶清晰,歡樂與痛苦交織一起,揮之不去。

第二首裡,執著的愛情在瀕於絕望中卻顯示出無比強大的力量,尤其是春蠶、蠟炬兩句,千百年來,已成公認的愛情絕唱!後四句,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感人至深。

這兩首詩都典型地表現了封建時代青年男女們那種隱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他們一方面嚮往愛情,一方面又對封建禮教心存著重重的顧慮!

總之,李商隱的詩歌,一方面繼承了杜甫七律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豔色彩,借鑑了李賀詩的奇幻象徵手法,形成了神情悱惻,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