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暴死原因再起爭議業界說法不一!陳昌福提出四點可行性建議

近期,黃顙魚在全國範圍內爆發疫病,浙江湖州等重災區死魚成堆,病情之兇險令人咂舌,養殖戶損失十分慘重。此前,本刊對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西等主養區的黃顙魚發病情況進行了報道(《死魚千萬斤!動輒上萬斤損耗,不明魚病肆虐黃骨養殖區,湖州、荊州成重災區,四川、廣西受影響》),消息一經發出便在行業中引起軒然大波。

大量病魚衝擊市場,魚價有所下滑

據瞭解,最近廣東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這兩年在草魚、羅非、生魚等行情低迷的形勢下,不少廣東養殖戶轉戰黃顙魚市場,當前廣東黃顙魚的發病情況依然嚴峻,發病塘口占比較高,有養殖戶每天死魚可達幾千斤。由於大多數養殖戶對病魚束手無策,一旦發現塘口發病就大量拋售,而且現階段又是出魚高峰期,導致市場行情極不穩定,價格從前期的12元/斤下滑至11元/斤(4兩頭)。

由於廣東黃顙魚從4月中旬開始發病,市面上一直都有大量病魚上市,截止目前,病魚衝擊市場的情況已有所緩解,現在佛山西樵已賣出5~6成的規格魚,剩下的存塘魚中還有一部分是秋魚或“毛魚”,而往年這個時候的存魚至少有7成左右。部分業內人士推測,今年的這場黃顙魚疫病爆發導致養殖戶提前賣魚,後期市場也許會出現供應“斷層”,尤其是今年的大規格魚可能供不應求。

黃顙魚暴死原因再起爭議業界說法不一!陳昌福提出四點可行性建議

小編進一步瞭解到,目前發病主要集中於過冬雜交黃顙魚,病魚通常會出現“爛嘴爛頭”等症狀,同時還會出現“趴邊”現象,魚塘死亡量從幾百條激增到上千條,之後快速惡化,每天死魚幾千斤。“黃顙魚病害年年都有,但今年的最棘手,十多年來都沒見過這麼嚴重的急性死亡,4~5天之內整塘的魚就全軍覆沒,養殖戶為止損恐慌性拋售,賣魚時魚販會針對病魚大幅壓價,比如100斤病魚裡挑出20斤,而剩下的也只能賣8元/斤。”當地飼料廠業務員說道。

然而,目前廣東大規格黃顙魚(5兩頭)的數量不多,這幾天塘頭價也有12~13元/斤,所以有魚在手(不發病)的養殖戶出魚意願不強,一般都會養到大規格再考慮抓魚,大家普遍看好今年黃顙魚的後市行情,惜售待價。而在投苗方面,今年佛山西樵的投苗量與去年持平,而江門等新興市場投苗量有所增加,因此現階段黃顙魚苗供不應求,養殖戶還在陸續投苗當中,目前魚苗養殖情況都比較順利。

致病因到底是什麼?行業內說法不一

目前,業界對現在黃顙魚的致病因及病原問題眾說紛紜。前不久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病害研究室團隊向外界公佈診斷結果,確認當前黃顙魚所患疾病以

鮰愛德華氏菌感染引起的腸道敗血症為主,併發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存在其他新病原的可能。

然而,現在行業當中也有其他一些說法和觀點,一位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向小編透露,根據他們的調查,2-3米水深、密度特別高的塘口,較容易發病,跟水質的關係很大。由於今年的冬天不太冷,忽冷忽熱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在這過程中客戶仍在持續投餵,很少換水及改良底質,忽略了一些保肝護膽和水質方面的管理,平時防控意識有點差。

“我們跟蹤的塘口,有些死魚過萬斤的,沒有發現哪個塘口的水是很漂亮的,都是突變後開始發病。基本上都是氨氮亞鹽很高,或是忽高忽低,沒有徹底降下來,不斷持續反彈,這樣的最容易出事。”據他介紹,“我們現在的處理方案是,有魚死了之後慢慢把水位稍微放低,放低水位後及時應激處理,投放一次粗鹽,加大水體的密度,不要讓魚太過鬆身,增加池塘溶氧和解毒,這樣死亡量會慢慢控制住,慢慢減少,但是如果是第一時間採取消毒措施及大量換水,更會加重病情基本死魚更兇會在6-7成以上。”

黃顙魚暴死原因再起爭議業界說法不一!陳昌福提出四點可行性建議

黃顙魚暴死原因再起爭議業界說法不一!陳昌福提出四點可行性建議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昌福這樣認為,“在某一種或者某一尾已經顯示出病症的魚體內,找到某種細菌(包括曾令兵先生的團隊認為黃顙魚可能感染的是愛德華菌)和某種病毒,乃至其他的寄生物,都是有可能的!”

他表示,當某一種動物機體的免疫系統被摧毀後,環境中的致病生物以及條件致病生物,就均有可能趁機而進入魚體內,成為“疾病”的所謂的“元兇”或者“幫兇”了。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艾滋病,事實已經證明,即使有100個艾滋病人,在他們最後死亡的時候,沒有幾例艾滋病人的症狀是完全一樣的。其原因就是人體在被艾滋病毒摧毀了其免疫系統後,機體對於環境中的所有致病因子均失去了免疫防禦能力。而對於沒有免疫防疫能力的機體而言,無論什麼致病因子均可以導致其機體的死亡。

我國養殖對蝦的病害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國的不少大專家已經從養殖對蝦中分離到了多種病毒,據說是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甚至對於有些病毒的每一個基因的功能均研究的很清楚了。然而,當養殖對蝦的病毒性疾病發生後,可憐的對蝦養殖業者除了將養殖池塘的池堤挖開,將患病對蝦放歸大海之外,也沒有了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

因此,對於養殖業者而言,弄清楚養殖魚類的免疫系統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採取適宜的養殖技術,才是最為重要的。當養殖業者懂得了如何調節養殖魚類的自身免疫防禦系統的相關知識與技術後,才是保證養殖成功的關鍵。正如他在許多場合下說過的:能否穩定養殖動物的免疫系統,是評價其養殖技術、飼料以及水產投入品優劣的唯一標準!

陳昌福教授對養殖戶提出以下建議:

對於黃顙魚養殖業者而言,在養殖的黃顙魚尚沒有發生疾病的時候,就應該注重疾病的預防,除了注意養殖水質的急劇變化、保證水體中存在充足的溶氧量和“四定”投餵餌料等預防措施之外,還可以採取定期在養殖黃顙魚的飼料中,添加酵母培養物、酵母多糖和黃芪多糖之類的免疫調節劑,採取在疾病來臨之前連續投餵28天的方式,也可以採取連續投餵7天后,間隔7~10天,再連續投餵7天的方式,通過調節養殖黃顙魚自身的免疫防禦系統的技能,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而當養殖黃顙魚發生了某種疾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儘量多開設置在養殖池塘中的增氧機,向養殖池塘內加註少量清水等方式,增加養殖水體中的溶氧量,讓患病黃顙魚能夠獲得足夠的氧氣。其次,養殖黃顙魚受到養殖水體中各種環境因子劇烈變化的刺激時,是導致養殖黃顙魚疾病發生、加重以及加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養殖業者向養殖水體中投放一些對水體理化因子急劇變化具有緩衝作用的藥物,如EDTA、維生素C和硫代硫酸鈉等,將養殖水體中的理化因子暫時穩定下來,可以避免環境因子的劇烈變化對患病黃顙魚的刺激。大量的實踐結果證明,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可以暫時降低患病魚體的死亡數量的。其三,注意觀察養殖魚類的攝食情況,儘量對尚可攝食的養殖魚類投餵少量添加有免疫調節劑的飼料,通過調節養殖魚類自身的免疫機能,達到提高增強魚體抵抗力的目的。其四,如果疾病是由於寄生蟲或者某種致病細菌引起的,則可以根據對致病生物藥物敏感性的測定結果,採用適宜的藥物進行精準用藥治療。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當代水產,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