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個城市最有競爭力?最宜居?報告來了

中國社科院6月24日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這份報告主要從城市層面來觀察中國經濟發展和走勢,對2018年中國兩岸四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8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中國哪個城市最有競爭力?最宜居?報告來了


一、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三個特徵事實

1.香港依然是最具宜居競爭力城市

從2018年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不難發現,香港連續3年位居首位,無錫、杭州、南通、廣州、南京、澳門、深圳、寧波和鎮江分列第二至第十名。同時,這些城市之間宜居競爭力得分差距較小,得分均在0.6分以上,城市的階梯效應削弱。

2.全國城市宜居競爭力水平和差異走出谷底

近幾年,城市宜居競爭力平均水平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在2017年達到最低點後,2018年有所回升。2018年城市間宜居競爭力差異較2017年有所減小,但較2016年及以前仍然偏高。總體而言,宜居競爭力整體水平和差異走出谷底,空間分化態勢有所收斂。

3.都市圈宜居競爭力階梯效應明顯,廈門、青島都市圈躋身第一陣營

根據相關劃分標準,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的城市宜居競爭力水平以均值0.613的綜合發展質量位於全國首位,與廈門都市圈、青島都市圈、珠三角都市連綿區共同組成宜居競爭力均值第一水平類別組。

長沙都市圈等7個都市圈位列城市宜居競爭力第二水平類別組,太原都市圈等5個都市圈屬於城市宜居競爭力第三水平類別組,貴陽都市圈和石家莊都市圈城市宜居競爭力水平較低,居於第四類別組。

二、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三個研究發現

1.以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經濟環境影響作用突出

差異貢獻分解結果表明,活躍的經濟環境、優質的教育環境以及健康的醫療環境是造成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差異的前三位因素,說明以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經濟環境是造成城市宜居競爭力差異的主要原因。

2.區域間宜居競爭力差異總體縮小,區域內差異總體擴大

中國4個區域之間的城市宜居競爭差異逐漸彌合,區域內差異呈擴大趨勢。細分7個區域的區域間城市宜居競爭力差距近兩年略有擴大。各區域內部差異呈現出分化發展格局。

3.都市圈內最宜居城市影響著都市圈的宜居程度及均衡性

考察各都市圈內宜居競爭力最高的中心城市與各都市圈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均值及其差異的關係,可以發現,最高值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水平與都市圈均值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同時與都市圈宜居競爭力變異係數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係。這一結果表明,都市圈中最高值城市在宜居競爭力方面對圈內其他城市發揮了較為明顯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提升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3項對策建議

1.升級基本公共服務是彌補當前城市宜居競爭力發展短板的關鍵

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是建設國際一流宜居城市的重要前提。要及時彌補交通擁堵、停車難、就醫就學難、公共服務差距大等城市公共服務短板,努力提供高質量、均等化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構築具有吸引力的宜居環境,才能為打造創新環境、培養集聚優質人才創造基礎。

2.以發展都市圈為手段實現城市整體宜居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都市圈可以定義為一小時經濟圈或當日經濟圈,既是空間一體化的當地化勞動力市場圈,也是生活居住圈。作為經濟圈、工作圈、生活居住圈的疊加,都市圈可以成為兼顧職住平衡的重要宜居載體。因此,應當充分發揮都市圈內各城市間的正向關聯作用,形成以都市圈為基礎的城市間良性互動,提升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整體水平。

3.應著力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提升宜居競爭力

設置多個在國家和區域擁有強大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城市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能夠有效緩解大城市的壓力,縮小地區差距,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因此,應當以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作為宜居競爭力提升重點,發揮其示範作用,帶動都市圈提升宜居競爭力,引領我國城市順利對接“一帶一路”等重大行動倡議和國家戰略,建設世界級宜居都市圈。

“南強北弱”“東中一體”格局凸顯

報告顯示,2018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


2018年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成都、蘇州。

2018年城市宜居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香港、無錫、杭州、南通、廣州、南京、澳門、深圳、寧波和鎮江。

2018年城市宜商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天津、重慶和青島。

報告顯示,我國二十強城市區域分佈,絕大多數位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以及港澳臺地區,而且多處於都市圈內,其中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珠三角都市連綿區分別佔據二十強中的6席和4席。區域格局上,“南強北弱”逐步固化、“東中一體”進一步凸顯。


中國哪個城市最有競爭力?最宜居?報告來了


報告為什麼要從城市層面來觀察中國經濟發展和走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以城鄉兩個空間形態來說中國經濟的空間佈局,城市顯然已經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體。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也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未來城市經濟發展就是推動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中國的轉型正處在“一腳門裡,一腳門外,重心在外”狀態

報告指出,未來,中國城鎮化率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比例將達到70%以上,更多的人口將從個體遷移轉向家庭遷移。報告同時提醒,伴隨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對公共支出提出巨大需求,應當警惕可能出現的風險。如何看待這種風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從就業的群體來講,原來很多人可能在農村,他們更熟悉農村的工作,但進入城市以後,他們能否適應這種工業化的生產?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這個群體是不是又能適應高端的,比如金融諮詢等這些服務業的發展?所以這裡面有結構化矛盾的問題,風險就在於此。一旦認識到了風險問題,通過更好地面對這些就業壓力,包括老齡化的問題,就可以把這種風險變為機遇。


中國哪個城市最有競爭力?最宜居?報告來了


報告指出,從城市經濟發展來看,中國處在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跨坎期。從產業、要素以及人才流動方面,都出現了局部的擴散現象。局部擴散將支撐我國邁入高收入國家。未來15年,中國將通過中心城市帶動,逐步實現局部到全面升級。在一線城市完成全面轉型升級後,二線三線城市實現轉型升級,從而使不少城市進入高收入水平。

《報告》判斷,當前,中國的轉型正處在“一腳門裡,一腳門外,重心在外”狀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這意味著信心和危機同在。一方面要有戰略定力,另一方面要有危機意識。要加大一系列改革,加強創新能力,增強城市活力,讓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更多的強調人力資源、強調土地、強調工資水平優勢,逐步轉到制度供給上。比如通過“放管服”,讓更多企業更願意到中國來,更願意到粵港大灣區、到城市群、到中西部去。這就是變危為機很重要的一點——制度供給的問題。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經濟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