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流淌着两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两条河流踏着牧歌,一路东进,孕育了伟大的草原文明,滋润着赤峰的每一寸土地,更哺育了世代生活在河流沿岸的草原儿女。而河流两岸随风舞动的稻穗和弥漫两岸的那片稻香,是两河孕育的天地精华,是这片草原上无数农人赖以生存的农作物。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两河流域

风吹稻花香两岸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在赤峰市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经久不息的河流冲刷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广阔的平原,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宜农宜牧。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了独具盛名的地方特色——赤峰水稻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赤峰水稻也被称之为沙漠水稻,主要集中在两河流域的翁牛特旗和敖汉旗,全市种植面积顶峰时达到32万亩,占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位,总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历史悠久,梦里稻香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祖父“始教民稼稻”。1696年,也就是清康熙35年,有三个金姓朝鲜族人,在西拉木伦河南岸播种下这种带红芒的种子,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这是最早的赤峰水稻。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约从1925年起,热河省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垦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0亩。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几百年来,小面积的水稻种植一直持续。河水日夜流淌,两岸也一直维持着茫茫沙漠中的传统游牧生活。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峰兴建水利,先后在老哈河修建了红山水库,在西拉木伦河修建了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惠泽百姓。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红山水库

海拉苏水利枢纽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从此,两河沿岸一改传统的耕作模式,与水稻打起交道。即使是蒙古族牧民,也放弃了传统畜牧业,种起水稻来,成了地地道道的稻农。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自然风物,品质上乘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沙地,草原、阳光,河流,赋予了赤峰大米非凡的灵性。每一粒都实实在在,软软糯糯。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土地是上好的肥料。两河流域的土质肥沃,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内蒙古高原日照充分,太阳辐射强烈,保证每一穗水稻都吃透了阳光。而高寒地区生长期较慢,一年只能出一季,赤峰大米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积累风味和营养。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翁旗沙地水稻

赤峰市水稻主产区: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位于国际公认的适宜生产优质稻米的黄金纬度带“北纬40°-45°”范围内,是世界黄金水稻带之一。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千年积淀成的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造就了雨热同期的天气,积温有效性高,最有利于水稻养分累积,成为了沙地水稻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形成的西辽河水系,河水充沛,奔流不息,灌溉着赤峰25万亩水稻良田,因此被称为沙漠中的鱼米之乡。流经千年的无污染水体经水库引入灌渠,静静滋养着这片金色稻田。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翁旗、敖汉大米

如此“膏腴”之地,是优质水稻生长的必备条件。高纬度一年一度的精耕细作,荟萃农人几十年的土地智慧,漫长的生长期,凝聚了自然的精华,造就了赤峰大米的饱满和珍贵。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立夏种稻,小满插秧,芒种拔节,夏至抽穗,待到秋季,金黄满地,收割加工变成主食,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 ■■■■

两河流域孕育的大米色泽光亮,米粒均匀,醇厚绵长,颗粒分明。伸手触碰,米粒清爽,泛着温润的光,煮的时候满屋飘香,吃起来软糯筋道,粒粒醇香。

这碗来自赤峰的盖世米饭,我给满分!

四季轮回,应季而收,颗粒归仓。每一颗赤峰稻米吸收了沙地草原的养分与山泉河水的精华,它承载的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恩赐与馈赠,凝聚在米香里的是农人的勤劳与坚守,赤峰稻米也因此声名远播。

文字 / 编辑:杲凡力

来源:视觉赤峰

去过100次,也爱不够美林谷的一年四季

抬头!遇见那一抹动人心魄的“赤峰蓝”

【壮美视频】开河了!西拉沐沦

一起点亮赤峰夜景

一位赤峰摄影家与高铁的四年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