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華夏民族的起源地,之所以在兩河流域,是因為中原一帶的肥沃土地,使得耕地容易開墾,人口得到發展和壯大,最終促成了華夏文明的誕生和發展。而江南一帶,受到南方悶熱潮溼,山多路塞等自然條件限制,又遠離“正統”文明的發源地,因此,一直到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以前,都被稱作"蠻荒之地"。而南宋遷都,則被視為江南文明的起點。

但是,處於江南最南端的廣東一帶,因長期與中原隔絕,衣著打扮大異於正統,文明程度更是遠遜於中原,甚至不及江南一帶,被士族大夫視為“南越蠻族”。即使是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廣州,始終被認為是一部通商史,多於文明史。時至今日,作為“中國改開的南大門”,港口商業繁榮,人民富裕的廣州,依然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兩千年曆史名城:
南漢宮苑 - 光孝寺 - 大佛寺 - 越秀山

歷史上,廣州雖偏居一隅,但也有著“三朝古都”的頭銜:南越、南漢、南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屠睢、趙佗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秦末大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最終在留下一片中國最為古老的宮苑遺蹟。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象崗山上,為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內含"角形玉杯"和"銅屏風構件5件"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角形玉杯

【光孝寺】俗話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初為南越末王趙建德的一處私苑。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虞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幾次更改,終於明成化十八年(1432年),明憲宗賜“光孝禪寺”匾額,後沿用至今。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文物史蹟眾多: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訶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蹟遺物。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光孝寺

【大佛寺】位於北京路商業區中心地帶,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年),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應天上二十八宿之數,在羊城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建七間佛寺,合稱“南漢二十八寺”。隨著朝代的更迭,原先的“二十八寺”已無可稽查;惟此一脈歷盡劫磨,至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為天子祈福”為名,重建殿宇,堪稱領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亦由此而得。然而這座千年古剎在近百年間,再經歷兩次劫難毀壞,直至2016年恢復重建,成就廣州千年文明史的集大成者。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北京路:千年古城遺址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廣州大佛寺夜景

【古之楚庭】越秀山腰有一石牌坊,建於清順治元年,同治六年(1867)重修。坊額東西兩側分別有篆刻“粵秀奇峰”、“古之楚庭”字樣。“楚庭”的由來說法頗多: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均無法考證,只有在不同的史籍中,都視"楚庭"為廣州最早的稱謂。五仙觀乃"楚庭"所在:五仙騎五羊,將稻穗贈予“楚庭”先民便騰空而去,五羊化作石尊守護廣州,故廣州又稱“羊城”、“穗城”。

越秀山上,還保存了一段明代古城牆,與絳紅色的五層建築“鎮海樓”,同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所主持興建。朱亮祖把宋代廣州三城合而為一,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史稱舊城。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古之楚庭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明代古城牆

千年書香延綿:農講所 - 文德路 - 陳家祠 - 廣雅中學

廣州素以商貿聞名,但說到文脈傳承,富庶的廣州商人,若想擺脫民籍、宗耀門楣,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開設家塾,培養族中子弟,考入仕途。且不說官辦書院、學宮,藏於廣州街頭巷尾的私塾學館陳跡之多,還有宗塾、村塾、文塔、探花樓、狀元祠……可以說找不到另一座可與之相比的歷史大城。

【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書院,始於南宋。清朝時,設立府學宮。尤為矚目的廣府、番禺、南海三大官辦學宮,需秀才方能入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改革,下令停辦學院,改設新式學堂。而在隨後的戰爭和城市改造中,舊時的書院學宮相繼被拆除,唯番禺學宮有“農民運動講習所”護身,倖存至今。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文德路】始建於宋代的廣州府學宮,是廣州府官辦的最高學府,經多次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定型:南起文明路,北抵中山路,範圍包括如今的第十三中學、孫中山文獻館、文德路小學、第一工人文化宮等,被譽為“嶺南第一儒林”。民國成立後,府學東街拓建成15米寬的馬路,命名為文德路。上世紀50年代,學宮已成危房,遂拆除,後原址建起市一宮。目前僅存的遺蹟,只有孫中山文獻館內的番山亭、翰墨池和十餘株古樹。世代書香的文德路,發展成字畫一條街,以及多家老廣才知道的本土美食。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騎樓街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達揚原味燉品

【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原稱陳氏書院,既供同宗子弟讀書,又是祭祖的宗祠。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佈廳堂和廊廡,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蒐集地方風物,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陳家祠集民間建造技藝於大成,詩人郭沫若曾讚歎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家祠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陳家祠

【廣雅中學】廣雅書院院名取自“廣者大也”、“雅者正也”。光緒十三年(1887),山西巡撫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為培養精於洋務的人才,上書朝廷要求創建廣雅書院,並親自選定院址。完整的廣雅書院按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佈局,設護院河,中軸線有院門、百歲橋、山長樓、禮堂、無邪堂、冠冕樓一路延伸。1935年改名廣雅中學,一直沿用至今。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廣雅中學冠冕樓

千餘年南粵風土:
恩寧路 - 泮塘 - 十三行

西關,廣州城廓之西,在明清時期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明末建十八甫,設十三行;清中後期,興建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傳統的西關騎樓建築,從恩寧路連綿至上下九步行街:外廊式商住建築,樓上住人樓下經商,樓房向外伸出遮蓋著人行道,遮陽又防雨,利於行人在任何天氣下通行和購物,既實用又美觀。

【恩寧路】曾為西關最繁華之地,有"八橋之盛"美譽,至今仍被視為“廣州最美騎樓街”。在此,也誕生了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永慶坊:融合傳統與創新,既傳承了最為濃郁的南粵風土人情:粵劇藝術博物館、八和會館、李小龍祖居、詹天佑故居、詠春拳會館、三雕一彩一繡展覽、銅器鋪,亦打造出集美食、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網紅打卡景點。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恩寧路騎樓街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永慶坊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粵劇博物館

【泮塘】也稱“泮溪”,原南漢劉氏皇家御苑華林園所在。南漢時為江邊灘地,多池塘、窪地,時稱半塘。清乾隆年間取典雅之意 ,改為泮塘。“早在千餘年前的盛唐,嶺南節度使就在荔灣一帶構築‘荔園’,出遊品荔。舊時的西關商民於十八莆經商買賣,在寶華逢源耀華等區飲食起居,閒暇之餘再至荔枝灣遊河消暑。”(摘自《尋城記·廣州》)後為荔枝灣畔一古村落,村民在塘邊築基,栽種荔枝、龍眼,池塘裡以種植茨菇、菱角、蓮藕、茭筍、馬蹄為主,俗稱“泮塘五秀”。游泮塘,拜仁威廟,再沿荔枝灣湧,逛兩岸文塔廣場、西關大屋、陳廉伯公館、何香凝博物館、小畫齋舫等,嘗街肆小吃,最後在泮塘酒家,一邊欣賞風光旖旎的荔灣湖美景,一邊品嚐正宗的廣式茶點。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荔枝灣湧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廣式茶點

【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通俗認為即中間商,名義上雖稱"十三", 實無定數。明清時期,對外貿易全屬官營,廣州商人經營牙行,承接包攬項目,代辦報關納稅,購銷買賣等業務。至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十三行商人多半獲利豐厚,其中潘、盧、伍、葉四家巨賈富可敵國,留下名噪百粵的潘家花園、伍家花園。直至1821年,鴉片貿易的白銀輸出,佔到進出口交易的大部,十三行由此衰落。今日的文化公園與海珠路東即為當年的十三行舊址。沿江西路的粵海關,因蟲蛀火患遭三次拆建,於1916年,由英國建築師設計的粵海關大樓建成。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擴建西堤、長堤、天字碼頭一帶,終成沿江一帶標誌性建築。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粵海關大樓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天字碼頭 - 珠江夜遊

百年異域風情:
沙面 - 石室聖心大教堂 - 東山區

廣州歷史上有兩個專為西人開闢的聚居地,始建於盛唐的蕃坊早已蕩然無存,只剩晚清時期的沙面,至今保存完好。

【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鴉片戰爭後,1861年簽訂《沙面租界協議》淪為英、法租界,並於沙面以北開挖河涌,阻隔成江中小島。沙面島上169棟歐陸風情建築,其中有42座風格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博物館"。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沙面島內的街道

【石室聖心大教堂】這座位於一德路,歷時25年(1863-1888年)建成的哥特式教堂,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大教堂,國內現存最宏偉的雙尖塔哥特式建築之一,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築,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當時耗資40萬法郎建造的聖心大教堂,擁有幾乎所有哥特式教堂的構件元素:彩色玫瑰窗、透視門、雙鐘樓尖塔、尖頂拱券、飛扶壁、石束柱等,建造比例完美,構件運用得心應手,被譽為"遠東巴黎聖母院"。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石室聖心大教堂

【東山區】千百年前,東山區仍為東門外一片水田萬頃的城郊鄉野,直到鴉片戰爭結束後,一群美國傳教士來到廣州,租借中山四路一帶民房設堂傳教,同治九年(1870年),設福音堂、慈善堂,創辦子女學堂等教會設施。隨後,僑民新貴以及政、商、宗教界人士紛至沓來,爭相在此購地建房,逐漸形成今天頗具規模的東山別墅群。

商業繁榮,卻被說成“最沒文化”的大城市!廣州:我委屈

東山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