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周桓王八年,即魯隱公十一年

,從咱們的“史話”故事剛剛講到這一年的時候,在下就劇透了這是一個悲傷的年份。只不過這個傷感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比較靠後,因此,鄙人才遲遲沒有提及。現在,我已經通過4篇“鄭國史話”及2篇“史話番外篇”敘述完了這一年所發生的其他事件,是該到了認真去講述這件傷心事兒的時候了。那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令人感到悲傷的故事呢?這便是《春秋》記載的,發生於該年冬季十一月的“(隱)公薨”

既然提到了《春秋》的原文記載,在下正好也藉著這個機會給大家說一說孔子修經時是如何記錄人物離世的,以便今後各位在讀這部魯國史書時,能更好地理解老夫子的用心。至於這個話題要如何去講?予以為可分成兩部分來敘上一敘: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孔子修訂《春秋》

其一,孔子會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採用“崩、薨、卒”三種表達方式“崩”用於天子的離世,常寫作“天王崩”;“薨”則用於本國國君及夫人的離世;而“卒”是用於他國國君及本國士大夫的離世。《春秋》中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翻一翻原文,看看是不是鄙人總結的這樣。

其二,孔子在記錄魯國國君離世時也分了不同情況一般情況下,《春秋》會記錄下這位魯侯離世的時間、地點,以及下葬的情況。而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類似於隱公這樣,只寫下了“公薨”的時間,卻沒有寫地點,連下葬的情況也隻字未提。說明這位魯侯的離世有隱情

,即非正常死亡。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孔子用特殊筆法揭露了隱公的離世有蹊蹺

正因如此,《春秋》只提到了隱公在當年十一月離世,沒有按正常情況記錄下地點和下葬的情況,顯然隱公的離世有蹊蹺。那姬息到底是如何死亡的呢?《春秋》諱而不談,《左傳》、《史記》卻告訴了咱們一個驚人的秘密,即魯隱公是被賊人殺害的。雖然兩部史書均未寫明殺害隱公的這個“賊人”姓甚名誰,但都把指使這“賊人”的幕後真兇寫了出來,他便是此前“魯國史話”中經常出現的那位名為“羽父”的大臣(又可稱作“公子翬”,《史記》特記為“公子揮”)。

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覺得有些奇怪?雖說羽父在史書中第一次出現時是違抗了隱公的命令,強行帶兵參與了宋、衛、陳、蔡四國圍攻鄭國的那場戰役。但之後的記載中,羽父與隱公的關係明顯融洽了不少,甚至在鄭、魯、齊三國討伐宋國的戰役裡,公子翬還成為了魯國大軍的主帥,代表國君出征。顯然,這對兒

君臣已經有了默契,隱公對羽父也十分信任了。那有這樣一個信任自己的國君在位,公子翬為什麼要指使賊人殺害姬息呢?究其原因還是跟魯隱公這不尷不尬的身份有關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魯隱公,只是位攝政的代理國君

大家一定還記得,魯隱公實際上並不是一位真正的魯國國君

,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只是位相國。只因魯惠公的嫡長子姬允年紀尚幼,無法管理整個國家,才由庶出兄長姬息代為過渡,暫時打理國政。這就說明隱公管理國家的時間是有限的,一旦姬允可以獨立執政,姬息便要退居二線了。正因如此,羽父就想助姬息一臂之力,幫他長期坐穩這個國君之位

當然了,羽父要幫助魯隱公坐穩君位,並不是真的要替姬息著想,其主要目的還是保住自己的地位。畢竟這些年來,羽父好容易與隱公產生了默契與信任,如果更換了國君,自己之前的努力豈不是付諸東流了麼?所以,羽父決定進行一次豪賭,讓隱公把國君之位長期坐下去,也讓自己可以在魯國繼續呼風喚雨。並且,羽父的野心還不止於此,他甚至想通過這次豪賭,讓姬息欠他一個人情,從而使自己更上一層樓,成為魯國的大宰(“大宰”,古時官名,大家可以理解為諸侯國百官之首)。您說說看,羽父這算盤打得是不是相當好,既讓信任自己的隱公長期執政,又讓個人地位得到提升,真可謂是完美。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左傳》中羽父求大宰,請殺姬允的記載

那羽父要如何去幫助魯隱公呢?最後為什麼又從幫助隱公,變成了要僱兇殺人了呢?這就是這則故事中最悲傷,又最令人同情的一部分了。據《左傳》《史記》等書記載,羽父進行的豪賭是向隱公獻了一條計策,即他想幫助姬息暗中殺掉姬允

。這樣一來,原定的繼承人死於非命,隱公這位代理國君當得又很不錯,自然這君位就穩定下來了。

可是,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魯隱公可是一位天生的“老實人”。此前他父親那麼“欺負”他,姬息都選擇了默默承受,還心甘情願地替弟弟看管著國家,他如何能忍心看到手足相殘的場景發生呢?於是,隱公斷然拒絕了羽父的提議,還說了三句話,表明了自己的真心(“三句話”記錄於《史記》之中,《左傳》要簡略一些)。這三句話便是:自己居攝魯國是有先君遺命的。只因姬允年少,無力處理朝政,才由他代為管理。此時,姬允已經成年,他要歸政給弟弟,並且他已經在菟裘這裡建了居所,用來養老了。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魯隱公斷然拒絕了羽父的提議

這一番肺腑之言,恐怕任誰聽了都會為之動容,感嘆隱公真是太善良了。但是,獻計的羽父聽了之後,卻驚出了一身的冷汗。您想想看啊,羽父本就擔心國君更替會影響自己的地位,這才建議要殺害姬允,保住隱公的君位。可隱公非但沒領他這個情,還執意要歸政給自己的弟弟。這要是姬允順利繼位,又聽說了羽父想加害他的計劃,公子有幾個腦袋也不夠砍的了。

所以,羽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跑到姬允面前挑撥離間去了。他誣陷隱公不遵從先君遺命,想長期霸佔魯侯之位,不願歸政給弟弟。這當然是姬允最擔心,也是最不想見到的情形,羽父以此來進讒可謂是陰險至極。緊接著,公子翬繼續借題發揮,又

提議要幫姬允加害兄長、奪回君位了。只可惜,弟弟姬允可沒有隱公的那份善良,他更看重自己的爵位,便同意了羽父的提議(這是《史記》中的說法,在《左傳》中,姬允對此提議不置可否)。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羽父誣陷魯隱公

姬允既然默許了羽父的提議,公子翬就要付諸行動了。只不過,隱公畢竟還在位,他居住在宮中,身邊的侍衛也很多,羽父實在是無從下手。因此,在向姬允進讒之後,羽父遲遲沒有動手,一直在尋找暗殺的機會。

也真是天公不作美,隱公偏偏在這個時候,有個必須要完成任務,迫使他非出宮不可。那到底是一個什麼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呢?這還是姬息接管魯國之前身為公子時結下的情緣。當時,姬息曾率領魯國軍隊與鄭國人在狐壤打過一仗,可他一向不太擅長軍事,自然是打不過如日中天的鄭國雄師。結果,魯軍大敗、姬息被俘,他還被鄭人囚禁在了尹氏那裡。為了逃回魯國,姬息用盡一切來賄賂尹氏,還許諾等尹氏幫自己回國以後,會在魯國替尹氏建一個他們族人的神主“鍾巫”,來表達對尹氏的感謝。最終,尹氏真的幫姬息逃了出去,並隨他一起來到了魯國。姬息自然也沒有食言,真的在魯國建了尹氏神主“鍾巫”,並年年前往祭祀

,足見隱公其人重諾守信。

正是為了遵守這個承諾,隱公離開了守衛森嚴的宮殿,來到了郊外的社圃進行齋戒,還借住在了氏的家中,以便完成接下來的“鍾巫”祭祀(之所以隱公會住在寪氏那裡,可能寪氏是管理社圃及負責鍾巫祭祀活動的官員)。而羽父則瞅準了這個機會,派出殺手在氏家中刺殺了隱公。這還不算完,刺殺過後羽父立刻擁戴姬允為魯侯(史稱魯桓公),並馬上派兵去討伐寪氏,把害死隱公的這口黑鍋甩給了他們。難怪史書無法正常記載隱公的離世和下葬情況,因為羽父這個幕後黑手及姬允這位默認惡行的新魯侯,

徹底掩蓋了事件的真相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菟裘城遺址在今山東樓德鎮一帶

可憐魯隱公,一生小心謹慎、重信守諾,卻死得如此不明不白。不僅被弟弟姬允誤會了他的一片真心,就連自己想歸隱養老的最後心願,也被羽父這個野心家破壞,徹底化為了泡影。正因如此,後人還特意借用了隱公“退休”之地的名字,留下了

“菟裘歸計”這樣一則成語。表面上看是在比喻告老還鄉、歸隱的意思,實際上鄙人以為這條成語暗含著對隱公被殺事件真相的揭露與諷刺。所以,在下看過姬息如此悽慘的人生之後,真心替他感到惋惜,遂決定下次要幫隱公再多敘一篇文章,好讓這位“老實人”能再多陪伴咱們久一點……久一點……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隱公薨、春秋筆法、非正常死亡、賊人弒君、羽父獻計、隱公回絕、誣陷姬息、姬允默許、公祭鍾巫、死於寪氏館、寪氏背鍋、菟裘歸計。

魯國史話十五:3句話引來殺身之禍,隱公最後的心願也化為了泡影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