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原是宋國的兵部尚書,掌管兵權,戰功彪炳。其時太宰(宰相)華督看中了孔父嘉的絕色妻子魏氏。為了佔有魏氏,設計陷害孔父嘉,致孔氏滿門滅亡,華督趁亂搶回的魏氏不甘被辱,於途中自縊身亡。唯一的兒子被一個傭人抱著逃往魯國。孔子就是這個唯一活下來的孩子的第六世子孫。

孔子的父親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梁叔紇。在一次攻城奪寨的突襲中,憑藉洪荒之力,一人託舉城門,給士兵們衝進城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梁叔紇與原配夫人生的全是女兒,妾好不容易生了一個兒子,又不健康。叔紇向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嫌叔紇年齡太老,不願意嫁給他。小女兒顏徵在說婚姻大事,聽從父母的安排。

婚後的梁叔紇夫婦為了生一個健康的兒子,夫妻二人專程往尼山祈禱度假,孔子的母親懷孕期間,夢見黑帝召見。帝說:“你會生一個聖子,你的孩子會在‘空桑’中出生。”醒來後問丈夫是否有這麼一個地方,丈夫說:“南山上有這麼一個山洞,洞口有石頭門,當地人叫它空桑。”孔子母親決定去那裡待產。千古聖人就這樣誕生了!

孔子出生後,天賦稟異,貌不同於常人,梁叔紇覺得孩子秉承了尼山的靈氣,給孩子取名孔仲尼,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

曾有人做過研究,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時間軸上,人類的文明發展有一個爆發期,其特點就是思想家哲學家集中誕生,而且他們的思想影響力能夠貫穿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正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時期東、西方同時出現了啟迪人類智慧的偉人釋迦牟尼佛主(佛教)、老子(道教)、孔子(儒教)、穆罕默德真主先知(穆斯林)、蘇格拉底,帕拉圖,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鼻祖)等等。

如果說東周戰國時期是歷史上最亂的時代,那麼孔子出生的時候,就是那段歷史混亂的最高潮。前面看到的各國諸侯之間一言不合就開打。到了孔子出生的年代,各諸侯國,國內的權貴們各自擴張勢力,私養家臣,居然還有家臣幹掉主人自立門戶的情況!導致國中有國,大家中有小家的混亂局面,實力雄厚的晉國被三大家族瓜分為魏,趙,韓三個小國家,並且還得到周天子的官方認可。

季、孟、叔是當時魯國三大權貴,三大權貴各自養兵築城,各自又養家臣,三家瓜分魯國的土地資源,魯候還要經常去拜見三位大臣,國家大事,都要徵詢三家意見,君臣位置嚴重本末倒置。

孔子本是魯國權貴之一的季斯的門客。其時,季斯的門臣陽虎想篡權奪位,孔子看出端倪,提醒季斯早做準備,從而杜絕了後患。孔子在這種歷史格局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說服三家權貴,放棄權利紛爭,拆除各自城牆壁壘,尊從君主政體,被魯候奉為宰相。

孔子做宰相期間,重新開展道德建設,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變成了古往今來華夏文明社會的道德標準。各國諸侯們都把孔子當聖人,有疑難問題,無法解釋的奇聞異事,都派使者去請教他,沒有他回答不了的問題!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很快民風淳樸,百姓生活安逸。令其他諸侯們羨慕不已!

齊國比鄰魯國,見孔子在短短的時間裡,把混亂不堪的魯國治理的井然有序。並且因為他精通天文地理,能透過異常現象提前進行民生預防,在百姓心目中已是神一樣的存在!齊國擔心魯國因此益發壯大,為了打破這種局面,給魯國送去精心挑選的美女隊伍,以安逸攪亂魯政。

果然,魯候及身邊的大臣們從此天天醉生於歌舞聲色之中,君臣不理朝政,天天心急火燎的惦記著散朝回去看歌舞表演。孔子幾次勸諫,無濟於事,最後心灰意冷,帶著自己的學生們離開魯國,去了衛國。

衛候喜得孔子,尊為座上賓。但是孔子看不慣衛候妻管嚴的毛病。孔子帶著門徒們準備去宋國,路上與宋國地方官府發生誤會,圍困幾天後,衛候派人把孔子一行師徒追接回了衛國。待了一段時間,孔子還是覺得衛國不妥,依舊帶著弟子們去宋國,與學生們在郊外的大樹下上課,宋國的權貴怕孔子得寵分散了自己的權勢,派人把大樹砍了,並派人追殺孔子師徒!孔子師徒無奈之下,低調地路過鄭國,準備去晉國。路上聽說晉國殺了賢臣竇犨和舜華,孔子對晉國也心灰意冷,想想還是打道回府回衛國吧。其時衛國國候剛薨(死),新候還沒坐熱寶座,流放他國的兒子(衛候的孫子)回來與父親爭位。這種違揹人倫常理的鬥爭是孔子看不慣的,因此再一次出走衛國。後來又去了陳國和蔡國,兩國諸侯倒是非常想聘請孔子做宰相。楚國國王聽說後,發兵威脅,強行把孔子接到楚國要封侯封地給他。諫臣們阻諫說:孔子的門徒眾多,而且個個都是人傑,影響力太大,久了容易形成個人崇拜而喧賓奪主,權衡再三,楚候葉公好龍地放棄了搶奪回來的人才,做出來放棄了重用孔子的決定!就這樣,孔子帶著眾多的門徒遊走於各大諸侯國之間,天大地大,孔子平時竟沒有一個可以施展絕世才華和抱負的舞臺。最後魯國把派使者把他們師徒接回國,按照歸隱的待遇讓他住在母國。

孔子雖然沒有再參與魯國政治,但是幾次重大的國家戰爭危機,他私自派自己的高徒出面各國遊說,讓魯國成功避開了幾次重大的戰爭威脅!

孔子的一生不可謂不努力,然而其命運多舛,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滿腹經天緯地之才卻沒有施展抱負的平臺。但是他樂觀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哲學一直是我們華夏璀璨文明的燈塔。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傳授知識,教書育人,成為萬世師表。孔子曰:“時也,命也。慎始,善終。盡人事,知天命。”凡事做好自己,盡力而為。正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常思一二,忘卻八九,知足者常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