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慣犯諸葛孔明

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狂傲,每以兩人自比,一是

管仲,一是樂毅。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要以管仲自比呢?其實呀,管仲有一個特質,堪稱諸葛亮之榜樣與恩師。

說這個特質之前,咱們先草草敘述一下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


詐騙慣犯諸葛孔明

諸葛亮用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激將法。那就是,想用誰,先羞臊羞臊誰。

諸葛亮,曾經羞臊過關羽。當年,赤壁之戰,都安排完了,就剩下關羽沒啥事。書中這樣寫道: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雲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之後,關羽立下軍令狀,孔明才讓他守華容道。

當然,最後關羽放走了曹操。不過諸葛亮有言在先。“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諸葛亮,羞臊最多的是黃忠。在葭萌關,張郃來犯。諸葛亮笑著說,除非去閬中請張飛,其餘的人都沒有這個本領。結果,黃忠請命,打敗了張郃。

接著,定軍山。諸葛亮又說,夏侯淵精通韜略,善曉兵機,一般人敵不過,只有關羽能對付得了。結果,黃忠又被激怒了。直接定軍山斬了夏侯淵。

即使是最冷靜的趙雲,也曾經被諸葛亮激過。那是在,南征七擒孟獲的時候。

諸葛亮南征,帶著的老將只有趙雲與魏延。在排兵佈陣時,他先把趙雲魏延叫到帳前,然後卻安排其他人出征。每安排一路人馬,都這樣說一句:吾欲令子龍、文長去;此二人不識地理,未敢用之。

說得趙雲與魏延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各有慍色。


詐騙慣犯諸葛孔明

最後,趙雲請魏延到自己寨內商議曰:“吾二人為先鋒,卻說不識地理而不肯用。今用此後輩,吾等豈不羞乎?”

結果呢,二人直接率領本部,殺入孟獲中軍,取得大勝。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就暫時先說這麼多。

其實,所謂的激將法,看似好看,聽似好聽,其實本質就是一個“詐”字,此計策實為“詐謀”。所以我們看,諸葛亮一生,雖然用兵如神,但張飛、關羽,甚至趙雲,都與他並沒有什麼生死之交,甚至都談不上友誼。關鍵就在於,他的“詐謀”,都是建立在對自己手下不尊重的基礎之上。試想,憑藉關、張、趙三人的文治武功,需要這樣的激將之法嗎?

那麼,諸葛亮的“詐謀”是跟誰學的呢?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他是管仲的鐵粉。而管仲,才是欺詐術的祖師爺。

既然說到管仲了,咱們就先說說管仲的

經商頭腦吧。

管仲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生意之後,管仲都會讓自己多分一些錢。這個事情,他是瞞著鮑叔牙的。後來有人告訴了鮑叔牙,說管仲這人可不地道,他總多分你的錢。鮑叔牙卻說,管仲家境貧寒,他多分一些是應該的。

我們經常說管鮑之交,其實厚道的是鮑叔牙,而不是管仲。


後來,管仲保了公子糾,鮑叔牙保了公子小白。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主之位失敗,管仲一起被囚。於是鮑叔牙為他求情,在公子小白麵前,鮑叔牙說,管仲有經天緯地之才,可幫您成就霸業。就這樣,管仲又保了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管仲成了相父。

要說,管仲這人有治國之才嗎?肯定有。因為他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舉奠定了齊國霸主的地位。可管仲的一項致命弱點,註定了他的成功只能是暫時的。

管仲治國,這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欺詐治國”。

咱們先舉一個例子。

齊國的鄰邦是魯國。齊魯當時經常在一起打仗。為了打敗魯國,管仲制定了一個戰略。

眾所周知,當時的中國是民以食為天。春秋各國都非常重視糧食生產。管仲聽說魯國的絲綢業很發達,為了打敗魯國,管仲想出了一個計謀。那就是瘋狂從魯國進口魯縞。為了讓魯縞脫銷,他和齊桓公一起帶頭穿魯縞,而且大肆宣揚,魯縞多麼多麼受齊國喜愛。一時之間,魯縞價格大漲。

這一下,魯國人坐不住了。哦,魯縞價格這麼高,那我們還種什麼糧食啊。乾脆全國大力發展魯縞生產,然後用賣魯縞的錢,去買齊國的糧食啊。

就這樣,魯國再也沒有人種糧食了。全民起早貪黑大力生產魯縞。


詐騙慣犯諸葛孔明

那麼一年之後呢,管仲一看差不多了,馬上全國下令,停止向魯國進口一絲一毫的魯縞。

魯國人頓時傻眼了。魯縞賣不出去了,沒有錢了。可是糧食也沒有人種了啊,只能派人去齊國買糧食。結果呢,管仲奇貨可居,糧食價格飛漲,一下子就讓魯國俯首稱臣了。

現在許多人提起管仲的這個故事,依然津津樂道。覺得管仲謀略很高。的確,管仲堪稱“貿易戰”的鼻祖。可事實上,以欺詐治國,其謀必不遠矣。作為魯國來說,他只是上了你的當而已,心中必定不服。

管仲一生,頗有賢名。但其治國手段,卻始終逃不過“欺詐”二字。對於管仲來說,只要能獲得眼前利益,他就認為可以去做。甚至為了給國庫增收,他還發明瞭妓院。所以管仲還有一個非常尷尬的稱號——“妓院鼻祖”。

管仲做事,往往太過於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一種長久打算。所以說,他活著,國家會欣欣向榮。可是他一死,易牙、豎刁、衛開方三個奸臣,居然把齊桓公給活生生餓死了。這其實與後來他的鐵粉諸葛亮的情形非常相似。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蜀漢能與魏國、東吳三國鼎立。可是諸葛亮一死卻發現,他幾乎沒有給蜀漢培養出什麼像樣的人才出來。雖然有姜維一柱擎天,可“幼麒”姜伯約縱然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

人才的事情,只是一個方面,但卻是方方面面的映射。

作為一個相國,你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你更應該為這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必要的策略。縱觀管仲與諸葛亮一生,他們的許多策略,只有他們自己才適合,是不可複製的。這點,他們應該跟另一個頗有爭議的人學學。


詐騙慣犯諸葛孔明

這個人,就是商鞅。

有時候,人是一個矛盾集合體。讓人感到尷尬和困惑的是,歷史眼中的好人,往往會有一個硬傷是致命的,比如管仲與諸葛亮的“詐謀”;而也有些在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縱然萬死,卻有一好足以傳世。比如商鞅,此人的“城門立木”的故事,給後世樹立了一個“誠信”的典範。

後來,商鞅雖然被秦惠文王殺了,但惠文王卻採用了他留下來的制度。大秦之所以越來越強盛,與商鞅留下來的“誠信立國”制度有很大關係。

所以我們看,管仲、諸葛亮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他們的治國方略除了具有不可複製性,更重要的是讓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所以不足以讓一個國家強盛起來。齊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始終都是一個強國,但他卻並不具備號令天下的能力。關鍵在於,他在其他諸侯國心中缺乏誠信啊。

而秦國則不然,商鞅的一個“城門立木”,直接奠定了大秦誠信立國的基石,讓秦國有了統一天下的根基。至於他後來的快速滅亡,跟其暴政有關。但誠信的基礎,始終應該是一個大國實現長治久安的基本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