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路聊論語:人不知,怎麼辦?


  人活著挺不容易的,混得差了吧,人家說你沒能力;混得好了呢,人家說你靠鑽營。但實際上,你混得差,不是沒能力,而是沒機會;你混得好呢,不是靠鑽營,而是靠努力。可是,面對著人不知,你又不能一個一個去解釋,不然就成祥林嫂了。

書路聊論語:人不知,怎麼辦?


  這時候,當你懷才不遇,無人瞭解,你該怎麼辦呢?要說這一點,還真得跟孔子學學。孔子的這一生,可謂是活生生的答案。當年,孔子和我們一樣,也是個有理想的熱血青年,也追星,他的偶像就是周公(話說周公是誰?就是那個經常在夢裡和我們下棋的老頭)。

  孔子處處都學自己的偶像,想要重現禮樂盛世,實現大同社會。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孔子一生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直到50多歲了,也就是個魯國的小縣長。這個年齡,人家都要退休了,他才剛剛起步。但是孔子也不抱怨,繼續不斷地學習進步,依舊還是那個追夢少年。

  後來好不容易混到了魯國的國相,想要大展拳腳,實現自己的抱負,結果屁股還沒坐穩,就直接被一擼到底。為啥呢,還不是因為太心急了,想在退休前實現自己的理想。剛上任就拿人家貴族開刀,扒人家老窩,人家能不跟你玩命。這一弄,魯國是待不下了。不過,孔子也是心大的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拿起被窩卷,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書路聊論語:人不知,怎麼辦?


  這一年,孔子55歲,別人這個年齡都在家看孫子呢,而他卻開啟人生新徵程。按理說,孔子要學問有學問(也算是當時最博學的人之一),要工作經驗有工作經驗(畢竟也是當過一國之相的人),還自帶團隊班子(弟子三千,光賢者就七十二人),應該在人才市場上屬於搶手貨。

  可是,結果卻恰恰相反,被各國當成皮球,踢來踢去。在曹國,沒人搭理;在宋國,直接被驅逐出境;在陳國,絕糧七日,差點餓死;在鄭國,與弟子們走散,一個人蹲在城門邊上,可憐巴巴等著弟子們,被人說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那裡發呆……

  這一切又奈孔子如何呢,既然你們都不接受我的想法,我還不跟你們玩了。於是,揮一揮衣袖,打道回府。回到魯國老家,仍然不閒著,著書立說,繼續完善自己的思想,並且廣收弟子,傳道受業。

  最後,孔子的書成了他思想的載體,流芳百世;而他的弟子們,個個成了他思想的小火苗,將他的學說發揚光大,終成燎原之勢,燒遍全國,如今更是燒到了全球,即使燒了兩千多年,至今不滅。

書路聊論語:人不知,怎麼辦?


  可以說,孔子用他的一生,完美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當別人不瞭解你的才華時,首先以不慍待之,也就是不生氣,人家不賞識你,生氣有啥用,氣死了,地球還怎麼轉還是怎麼轉。改變不了外在環境,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就像孔子一樣,儘管無人賞識,但從來不自暴自棄,依舊以周公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前行。

  然後以君子處之,也就是以君子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修煉自身,繼續完善自我,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就像孔子一樣,雖然屢遭打擊,可是依舊堅持理想,高標準要求自己,繼續奮鬥。最終讓那些不可一世的君王們,都一個個拜倒在自己的腳下;也讓諸子百家,盡歸孔門,天下書生,皆出儒家。

書路聊論語:人不知,怎麼辦?


  這就是當你混得差的時候,面對著人不知的解決之道。那說完了混得差的,再說說當你混得好呢,人家不理解你,你又該怎麼辦呢?這個就得學藺相如。藺相如我們就也很熟悉,完璧歸趙的故事說的就是他。當年藺相如就是一個小小的門客,但是憑藉自己的膽識,愣是從虎狼之國的秦王手裡,拿回了和氏璧;而在澠池之會上,更是以死相搏,讓秦王一點便宜也沒撈著。

  這下,藺相如從一介布衣,直接位列上卿,簡直就是火箭式的升遷。這時候,很多人就開始議論了。尤其是廉頗,心想:老子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那是靠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好不容易才混到這個位子,你一個人耍嘴皮的,竟然地位比我還高。

  是不是很熟悉的場景,當你在公司憑著真本事升遷的時候,閒話也就隨即而來,要是你是一個漂亮的姑娘,那就閒話更多了。看來,幾千年來,人在這方面是一點也沒變。

書路聊論語:人不知,怎麼辦?


  這時,面對著人們的不理解,藺相如是怎麼做的呢?不知道藺相如是不是聽過儒家的課,也頗得孔子之道。首先也是以不慍待之,也就是不生氣,你說我閒話,我當沒聽見,一點也不生氣,如果氣急敗壞,反而上了當,成為吃瓜群眾的笑柄;

  其次也是以君子處之,拿出君子的氣度,放出話去,我秦王都不怕,能怕你廉頗,我躲著你,那是因為我以國家大局為重,不想窩裡鬥,給敵人以機會。最終兩招下去,一代名將廉頗,脫去戰袍,袒露上身,揹負荊條,前來請罪。

  所以,當人不知的時候,一要不慍待之,二要君子處之。正如孔子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