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問題都在自己內心,自己家裡

《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

季氏,就是魯國權臣,把持朝政,這裡是指季康子,顓臾,是魯國附屬小國,依附魯國君主。季氏為什麼要攻打顓臾?貪戀顓臾的土地,又怕顓臾支持魯國君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想要企圖霸佔顓臾。

季康子要去攻打顓臾了,冉有,季路是孔子弟子,知道這不合禮法,師出無名,想打就打,於是,就去拜訪孔子,或者說告訴孔子,說是季康子要打顓臾,想要推脫責任。

但孔子知道他兩人心思,直接劈頭蓋臉就訓斥了。

冉求,這就是您的過錯了,這個顓臾,是先王讓他做東蒙山之主的,又是我們邦域之內的附屬國,是我們魯國的社稷之臣。也就是合理合法,您們找什麼理由去攻打他啊?沒有攻打的理由嘛。

冉有一聽老師這麼說,趕忙推卸責任,這是季康子要幹,我們兩個弟子都不想幹啊。

這話,我們也經常聽見,總是有人,只要您一找他責任,他馬上就說,這事不是我想幹啊,我也無能為力啊,是誰誰誰想幹,不怪我。

孔子不吃他們這一套,繼續批評,冉求啊,古代周任講過,度量自己的本事,就佔據什麼樣的位置,既然您沒這個能力勸阻季康子攻打顓臾,您還佔著那個位置幹啥?

季康子危險了您不扶持,摔倒了您不扶助,要您這個相有什麼用呢?

而且您說的話非常過分啊,什麼不管您的事情?是季康子要攻伐顓臾?

我問您,您的職責是看管老虎犀牛等猛獸,這老虎犀牛跑掉了,是誰的責任?

您的責任是看管貴重的龜玉,這龜玉在木匣子裡毀掉了是誰的責任?

顯然是看管者的責任。

那麼,顯然,您說跟您沒關係,是季康子要去攻打顓臾,這明顯是您在推卸責任啊。

您們既然在輔佐季康子,看著季康子幹壞事,勸不住,還跟著幹,這算沒責任嗎?

這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叫著陳力就列,不能則止。

您有本事搞定這個事情,那麼您就在這個位置上好好幹。您搞不定,您就應該退位讓賢了。

您的上司幹壞事,您能勸住,那您就是好的輔助者,您勸不住,還跟著幹,這就壞透了,您如果沒能力勸住,那您就退位讓賢,讓能勸阻的來勸。

冉有一看,老師不依不饒,就開始為季康子辯論了。

這個顓臾,城牆堅固,又跟季康子的私人領地費很近,現在不功取下來,以後如果顓臾攻打季氏那麼就是子孫的憂愁啊。

言下之意,就是顓臾是個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是個禍害,不攻取下來,以後給季氏家族埋雷,所以一定要攻取顓臾。

孔子看冉求已經開始為季康子辯論了。

又批評了冉有的態度問題,君子痛恨那些想要什麼,而不肯明說,拐著彎找些說辭的人。

這冉有見孔子,也拐著彎說話,這是很討厭的。

接下來,孔子開始教育他們。

我聽說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不怕沒有財富,就怕財富不平均,不怕貧窮,就怕生活不安定。

如果財富分配合理平均就沒有貧窮,如果上下和睦,就不擔心人少,如果社會安定,就沒有國家傾覆的危險。

如果遠方的人不服,我們要找自己的原因,修文德讓他們服,讓他們主動歸附,而不是去攻打他們。

我們用文德讓他們來了過後,我們就安定他們。

現在冉求,季路,輔佐季康子,讓遠方的人不服,又沒人來。我們的邦分崩離析了,又不能守好。卻想在自己的邦國內大動干戈,我恐怕他季孫氏的憂愁不在顓臾,而在自己家裡吧。

這段話的意思是,您要讓別人服氣,要讓別人自然服氣,您要修文德,這就是近悅遠來了,您照顧好自己的跟隨者,別人看您的跟隨者過得都很好,遠處的人自然來找您,來找您的人,您能讓人安定,繁榮,發展,則天下所有人都服您了,您哪裡用打仗,攻取別人啊?

現在是自己的邦已經分崩離析了,守不好,本來就應該搞近悅遠來,把自己這個邦處理好,守好,讓人民安居樂業,而自己不這樣做,天天謀劃著打顓臾,恐怕憂愁不在顓臾身上,而是自己的內心出了問題,自己家裡的謀略出了問題。

其實很多事情都這樣,我們以為是外界有問題,有憂愁,其實並沒有。

任何一個小組織,小公司,小團隊,他只要把這個小團隊裡的人都照顧好了,他自然安定,繁榮發展,當他的能力越來越強,自然就有更多的跟隨者了。如果做不好這一步,力圖去攻打外部勢力,吞併誰,都是徒勞。

一切問題都在自己的內心,都在自己的家裡,自己的內心,家裡的事情處理好了,外部的事情,自然就處理好了,若是隻想處理外部的事情,自己內心,家裡的事情處理不好,近悅遠來的道理搞不懂,則外部的事情,您也處理不好,處理了也是白處理,瞎費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