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什麼

道德經說什麼

薦 語

《道德經》真的是一本曲高和寡的經典嗎?它所提倡的“無為”是否就是什麼都不做?它對我們的意義真的足夠大嗎?

本書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條分縷析地為我們還原《道德經》的本來面目。在他的闡釋之下,“無為”不再抽象,而變得具體可行;《道德經》不再高深,而成為了我們職場、家庭和人生的指南書。

你 將 獲 得

去神化和玄妙化,瞭解《道德經》的本來面目

認識管理之道、為人之道和處世之道

學會如何提升能力、智慧和修養

精 彩 選 段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來悟。因為這東西最後還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魚飲水,冷暖自知。”P.15

“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別看水外表柔弱,但它內在的力蘊含著強大的力量,發揮作用的時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道家講的弱是什麼?是一種善於勝利的方式和手段。力量不夠的時候示弱,為自己爭得機會。柔弱是戰勝剛強的一種勝利的方式和手段,柔弱勝剛強。”P.96

“在智慧高的人眼裡,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你認為它沒用的是你的看法,你沒有看見它的用處。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沒有誰是應該拋棄的。”P.100

注:上述頁碼為句子在實體書中所在的頁碼。

《道德經說什麼》對談實錄

讀完本文大概需要35分鐘

樊登:

大家好,我們現在是在西安高新區的創業咖啡街區的樊登書店,為大家錄製本期的新書——《道德經說什麼》。《論語》和《孟子》我們在樊登讀書裡邊都曾經解讀過,那麼這一次我找到了最合適的人選——西安交通大學的韓鵬傑教授。

歡迎您,韓老師!韓老師帶來了他的新書——《道德經說什麼》。說實話,這本書是我向韓鵬傑老師定製的,韓鵬傑老師是我上大學時候的教練,我們奪得1999年國際大專辯論會的冠軍,韓老師就是我們的總教練。他講課特別棒,不用講稿,所有的原文都隨口就說出來。我這樣講不會給您太大壓力吧?現在還可以。

樊登:

然後我就說我們看了市面上那麼多《道德經》的書,很多都有一點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大家讀不懂,覺得《道德經》是該讀的,都聽說非常好,但是光那個開篇第一章就嚇壞了。人們說你懂《道德經》,那“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意思?你解釋一下,就讀不懂。所以我說,韓老師你能不能給咱們把這八十一章逐字逐句地講解一下,後來韓老師真的講了這門課,並且把它形成了這本書。我翻了一下,全是口語化的講解。我看您開場就說,這本書的寫作邏輯是要先講明白其人,再講其書,再講其道。那咱們先講講老子這個人吧。

韓鵬傑:

其實我們不管了解哪一本經典,有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論語》也罷,《孟子》也罷,《道德經》也罷,我們得先了解一下這個作者。瞭解哪些內容,對我們瞭解這個經典最有幫助呢?因為關於作者可能有很多傳說,大家要進行過濾,選最重要的,和這個書關聯最密切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主要是兩個方面來了解這個人,一個就是這個人的職業背景——老子這個人是幹什麼工作的。不同職業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樣。第二個我們還得了解一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這是我非常強調的,也就是這些話到底都是對哪些人講的。瞭解這個問題,後邊我們才能夠進一步深入地去研究。

所以我從實際的角度,來了解老子這個人的職業背景。我給他定位為,他既是一個史官,又是一個教官。老子這個人是做官的,做什麼官呢?守藏史。看守的守,藏起來的藏,史官的史。一個呢,他掌管圖書,他知識淵博。一個呢,他掌管檔案,他見識廣,智慧高。另外就是在朝廷裡面做這樣的官職,所以朝廷裡邊那些大員們、周王室的子孫們,有問題都喜歡向他去請教。於是我們就搞清楚了,其實這本書就是坐在對面的那些人問的問題,然後他給予的答案。合適的時候,把這些答案再整理、概括、總結、提煉、昇華,形成的這樣的一本著作。

樊登:

不是在老子出關的時候,被人摁在那兒不讓過關寫的。

韓鵬傑:

傳說這東西,我們不要過多渲染。其實在哪兒寫的並不關鍵,問題是這些話是給誰寫的。

樊登:

是他這麼多年,問答的過程當中記載下來的。

韓鵬傑:

對,其實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在他們那個時代,書幾乎都是對話體。就是《道德經》本質上,也是一本對話體,和《佛經》一樣。

樊登:

等於刪掉了提問的部分。

韓鵬傑:

對,不僅刪掉了提問的部分,連對面坐的是什麼人,叫什麼名字,他把這也都省略掉了。只是把這些答案,概括、整理、提煉、昇華所形成的。但有一點,你看《佛經》裡邊,經常佛祖在給誰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是會把名字說出來的,比如說須菩提、舍利子。其實在這個地方你仔細看,他對面坐的什麼人,在書裡也寫得非常清楚。

樊登:

比如說呢?

韓鵬傑:

比如說,現在你翻到第十五章。十五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已經說清楚了,坐在他對面的是什麼人。“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所以坐在老子對面問問題的第一類人就是士,天子、諸侯、大夫、士,也就是基層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這就是坐他對面的第一類人。

樊登:

也有人說,這是帝王書。

韓鵬傑:

對,坐在他對面問的第二類人就是王。你可以把他叫諸侯王,也可以把他叫作帝王。

樊登:

那這藏在哪兒?

韓鵬傑:

你看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候王直接出現了。你說《道德經》這本書是給誰講的?你不要聽別人說,自己去書裡一看就清楚了。這段話是針對誰的,給誰講的,說得明明白白。

樊登:

對,就是要解決當時的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韓鵬傑:

就是要把這些士和王培養成聖,比如《道德經》最後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聖就是好領導,一個好家長也可以叫作聖。其實我覺得你給小孩講的很多東西,要提倡讓小孩多看一下這樣的書。家長尤其是這樣。所以它這邏輯非常清楚,把小家長、大家長培養成好家長;小領導、大領導,培養成好領導。這是他的職業背景和這本書的寫作背景。

樊登:

對,那就講講這書的概況。

韓鵬傑:

書是這樣,我就說其中的一個問題。因為其他的包括這個書的分章,包括經典本,書上都有介紹。我就說一下這個書名。這個書名它不得了,原來這本書沒有名字,就叫《老子》,加個書名號就完了。後來,這有人就開始琢磨這本書到底講什麼。發現其實這本書別看有五千多字,可它翻來覆去就只講了兩個字,就是“道”和“德”。“道”字在這本書裡重複出現了將近80次,只有5000字,你想這個比例不得了。“德”字在這本書裡邊也重複出現了將近50次。

問題最關鍵的,我現在還是這樣認為——直到現在“道”和“德”兩個字,依然是我們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字,依然是我們修身齊家,乃至於日常工作、日常教育最重要的兩個字。你發現了吧?我說了幾次都是把“道”和“德”拆開來說的。我這本書裡邊講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千萬不要用我們現在“道德”這個詞來理解《道德經》裡邊的“道”和“德”這兩個字,那就太狹窄了。

樊登:

對,咱們先說“道 ”。

韓鵬傑:

在這本書裡這個“道”,從來沒和“道”、“德”兩個字並列過,都是分開講的。“道”,你剛才說的《道德經》第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好多人一看這個就嚇跑了。其實它講的非常簡單,就是告訴大家我這本書的表達方式是什麼。完整的一句話不能分開來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完整的一句話。“名”是什麼?名就是語言和邏輯,就是定義。

樊登:

“道”是實質。

韓鵬傑:

對,它用這個工具來表達。你知道咱們都經常講“子非魚”的那個故事,先秦時代那個老跟莊子辯論的惠子那一派,後來就被人稱為名家,就是這個名,就是研究語言和邏輯的。語言和邏輯,我們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個工具都是有侷限的。你何況用來表達“道”呢?“道”是高大的,是深刻的,所以叫“常道”。“常”就是規律,一旦用語言和邏輯把它講出來,它就變得不高大了,不深刻了,就這麼簡單的事。“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名可名,非常名”。

樊登:

這個辯論在柏拉圖跟蘇格拉底他們那時候也有。

韓鵬傑:

名和實的關係。

樊登:

就是柏拉圖跟蘇格拉底認為,你們把真理變成了文字寫在書上就已經變味了。

韓鵬傑:

對,其實這個意思都是一樣的。但是你得追問下一步,那怎麼辦?你既然要給別人講道,你不能用語言和邏輯講,用什麼講呢?用形象,給大家一個形象,要講個故事,大家自己來悟道。所以你看中國歷史上這些有智慧的人說話從來不直說,都是給大家一個形象,講個故事,讓你自己來領悟。一個好老師也是這樣,不是把事情都給大家講得那麼清楚,而是引起大家的興趣,大家自己來悟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你名師指路;名師指路,還得自己來悟。最後還得落到自己頭上,自己來悟道。

所以他告訴這個事之後,後邊你就可以來了解,這個老子怎麼講道呢?老子這個道有兩層含義,我個人認為有兩層含義。高的這層叫天道,萬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作母,母親的母。宇宙的規律叫作道,也叫作常,就開頭那個“非常道”的那個“常”,也叫作常,這是天道。

關於天道的部分,有什麼正能量?你想,“文化”這個詞應該分開來讀,“文”得先擺在這兒,就像你講的這些好書,文得先擺在這兒,慢慢它才能化,化入他的內心,化入他的血液。現在這個小孩,你讓他讀《道德經》這樣的文章,讀這樣的書,他還怕大家讀不懂,他每當看到一個高大的事情的時候,他都發現母親這個“母”字都在。潛意識裡邊對母親就會有一種尊重,對母親有一種尊重,對生命就會有一種敬畏。

你翻到二十五章,我們來看這二十五章,你看是不是每當說到一個高大的事情的時候,母親這個“母”字都在吧?

樊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就說這個裡邊,每當他說到一個高大的事情的時候,他都喜歡用母親這個“母”作為形象,你自己就可以領悟,道生萬物和母親孕育生命、養育生命不是一樣的嗎?母親就代表了道啊。一說到這個高大的事情,母親這個“母”字都在,那我剛才說的對母親有一種尊重,對生命有一種敬畏。因為一種文化連母親都不能尊重,連生命都不能敬畏,那還能尊重什麼,敬畏什麼?所以我覺得形象特別好,萬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作“母”,宇宙的規律叫作“道”,也叫作“常”。

你記得咱們1999年辯論的時候,路一鳴和郭宇寬都引用過那句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那段話,那個“常”不就這個“常”嗎?規律的意思,高的那層。低的這層叫人道,大家反而更加有興趣。它給我們的形象是什麼?就一個形象,大家自己都能領悟出來,自己的小孩都能領悟出來。

老子講這個道,落實到人道部分,他要告訴我們,就是你說我們走在道上,什麼事最重要?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有哪些問題是我們必須面臨的,要解決的呢?走道的時候。

樊登:

方向。

韓鵬傑:

對,第一個問題就是方向和目標。第二個呢?那走道是交通,得有規則,都靠右走。在規則基礎上還得走出境界來,所以老子講的人道,第一個問題是方向和目標,第二個問題是規則和境界,第三個就是邊界和底線。走山路的時候不得有邊界嗎?越界不就掉到深淵裡了?所以他就給我們一個走道的形象,後邊事他不說了,其實他認為我們都能領悟出來。小孩這一點比我們大人有時候做得更好。所以他講這個道,你看多清楚,兩層含義,高的這叫天道,本源、規律,這個是哲學層面的。低的這層叫人道,方向、目標、規則、境界、邊界、底線,這不就領悟出來了嗎?就用形象來領悟這個“道”,這是“道”。“德”字更簡單,大家自己寫一下就清楚了。雙立人,我們一起走在道上,比如咱倆一起走在道上。

樊登:

兩人一塊兒走。

韓鵬傑:

以前有一個偏旁,是多人行走的偏旁,就雙立人上邊還有一撇。後來這個偏旁,被走之旁和雙立人所取代了,那個偏旁不用了,意思還在。可以這樣理解,我們一起走在道上,下面是個“十”字,遇到十字路口的時候怎麼辦?那不是四,那是目,那是眼睛倒過來。最早的目就這樣一種寫法,眼睛要盯著前面那個道,不僅如此,大家還要同心同德,自覺自願地追尋那個道。德就是按照道去做,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所以這兩個字必須拆開來,不能合到一塊兒,所以講的是這樣一個邏輯。

樊登:

中國古人講“德者得也”,你都按照這個道走,才能各自到達目的地,才能得到。

韓鵬傑:對,獲得的得。大家知道,當年荀子和王弼解釋,這個“德”,都是“德者得也”,獲得的“得”。按照孟子的說法,就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看這三個字排列的順序,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就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就會失去大家的支持和信任。這不就完了嗎?

樊登:

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

韓鵬傑:

對,它就是講,你做任何事情都得按照道,把道放在德的前邊,道在前,德在後,一切才能順理成。這就是《道德經》這個書名的含義,我覺得它不僅告訴我們這兩個字的含義,而且告訴我們之間的這個關係。所以《道德經》非常強調的一個邏輯,就是“道在前,德在後”, 你才能順理成章。

樊登:

它一共八十一章,而且不像我們現代的書從一步一步推出來的。所以很多人就找不到抓手來理解這個問題。在您看來《道德經》裡邊最重點的幾個,概要性質的概念是什麼?

韓鵬傑:

是這樣,就剛才你說到了這本書有八十一章,這個八十一章是後人分的章,這個在總結的時候,是有一定的內在的邏輯的。八十一章,這第一章,我把它叫作序言。比如說我們寫一本書,序言是告訴什麼呢?告訴大家我這本書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我這本書最重要的概念是什麼。序言跟別的書不一樣的地方在什麼?所以序言裡邊,開頭就講那個表達方式,“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名可名,非常名”。

好,我加了兩個字,這個是。後邊就告訴大家,我這裡邊有一對重要的概念,叫“有”和“無”。

樊登: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韓鵬傑:

對。正確的斷句應該是,“無,名天地之始”,“無”,逗號,來定義天地之始。對,“有”,名萬物之母。

樊登:

也有人說是“無名”,逗號。

韓鵬傑:

唉不行。因為這個“名”是定義的,因為這裡邊一對概念,不是“有名”和“無名”,是“有”和“無”。

樊登:

對,我同意這個。

韓鵬傑:

所以,你比如說,你樊登跟我沒啥大差別,這身體體重比我重一點,還是我比你重一點?但是我們倆的差別在精神世界,對,就是每一個人跟另外一個人精神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沒人能瞭解別人的精神世界,這就是“無”的妙處。所以拿“有”觀察的是它的邊界,我們多重多高。

樊登:

“故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就是邊界。“常無慾觀其妙”。

韓鵬傑:

對,無的方面觀察它的妙處,然後老子就說,誰懂得用這種方法來觀察事物,誰水平已經就很高了。那個字叫玄。

樊登:

玄而又玄。

韓鵬傑:

玄是天的顏色,還沒到玄而又玄,玄是天的顏色。說你啊,懂得用有和無這一對概念來看待事物。我們看的人不僅是美麗的外表,還有有趣的靈魂,就這個就瞭解到事物的妙處。然後我們的外表其實只是一個,這個高低都差別不大,邊界。誰懂得用這個來解釋問題,誰就已經是有點哲學水平了,叫玄。玄是天的顏色,比喻深刻,深遠。但是這本書的妙處不在這兒,它最後又告訴我們四個字叫“玄之又玄”。

樊登:

“眾妙之門”。

韓鵬傑:

對,啥意思呢?就是說在有和無這一對概念裡邊,誰懂得用大家經常被忘卻的那個部分,無的那個部分來觀察事物,誰就瞭解了這本書的妙處,也就瞭解了中國文化的妙處。你數數看,無心、無色、無味、無形、無為、無用,這些概念一瞭解,中國的文化的那個高的妙處就瞭解了。

樊登:

畫畫的留白。

韓鵬傑:

對,那不是就是“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嗎?無的妙處,白的妙處。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問你一個問題,你說這個水的味道是什麼味道呢?真水無香。這個《道德經》三十五章就講,“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其實最高的味道是沒有味道。大象無形,這個知道,無聲勝有聲,這不都是?大音希聲,大音希聲的道理。對,所以這本書的妙處,眾妙之門就在這兒,你在後邊找,最後一個很高的詞叫無為,無為不是不做,是無的作為,無用是無的作用,那你這樣才能夠了解這本書的意思。

所以最後這話最妙了,錢三強的父親不就叫錢玄同嗎?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序言就告訴大家,我這本書後邊講的涉及到無的概念,都是這一系列的重要的概念,瞭解這個,就瞭解了這本書的妙處。這是第一章,序言。第二章是啥?第二章是目錄,很多人老翻譯第二章,不對。第二章把後邊要講的,從哲學角度講的六個最重要的問題列出來了,看到了吧?有無相生,一對;難易相成,兩對;長短相較,三對;高下相傾,四對;音聲相和,五對;前後相隨,你看,六個。這六對概念,內容都是列出來了,都是在後邊講的。你選其中一個,我們在後邊找,看它具體在後邊哪個地方。

樊登:

這是個目錄啊!

韓鵬傑:

目錄,就是他古人雖然寫書沒有明確的東西,但他就是按照這個東西,按照這個邏輯,有意無意按照這個來排的。

樊登:

那比如說音聲相和。

韓鵬傑:

對,他講是這樣。這個叫聲,這是木聲,我們這是肉聲,敲金屬叫金聲。然後它不是有音嗎?哆來咪發嗦拉西,音階,宮、商、角、徵、羽,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音樂。因為這兩者有差別,它才能形成和諧的音樂。你喜歡講古希臘,咱們以古希臘人為例,畢達哥拉斯,畢達格拉斯有一次看那個豎琴,他就覺得他發現了宇宙最高的奧秘。為什麼?那個豎琴琴絃長短不一樣,不一樣,它才能形成和諧的音樂。這叫和,就是有差別的統一,它有差別的形成這樣。當然講這個,我們沒有比較具體的例證,我們換一個,前後相隨。

比如一般人理解,有前才有後,有後才有前,你在前邊,我在後邊跟隨就完了。可是你看看那個後邊講這個問題,講得多深刻。看一下第七章,你看它具體的內容在第七章論述的。

樊登: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韓鵬傑:

對,你看,後其身而身先,這就講前後的問題。什麼叫後其身而身先呢?就說你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大家覺得你這人可交,覺得你領著大家,大家不會吃虧。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大家越往前推你,這就是老子講的事。一個人做一個團隊的領袖,什麼好處都想搶在自己手上,什麼利益都想自己獨佔,那就完蛋了,最後大家就把他推倒。這就是說,你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大家越跟隨你,這叫前後相隨。

樊登:

外其身而身存,就你越是無我……

韓鵬傑:

你用“無我”這詞用得好,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好?越是把這些身外之物置之度外,不屬於我的我不要,反而存在的狀態能更好。因為過貪的人,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覺得這一段講的時候,還只是一句話不夠,那我們再看一下六十六章講得就更加清楚了。什麼叫後其身而身先呢?“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想要站在上邊領導好下邊這些人,那你在語言上一定要謙遜、謙讓。

樊登: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韓鵬傑:

看,這話講得多清楚。想要在前邊領導大家,那就要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這樣的領導做起來是什麼樣,這樣的家長……

樊登: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韓鵬傑:

在上面,大家不感覺到有壓力,在前面,大家不感覺到是個禍害。你看,這不就是前後相隨的道理?前面就四個字,可是內容都在後邊來論述。

樊登:

最後一句更有名,“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韓鵬傑:

對,樂推而不厭,大家都往前推,不厭煩,不討厭。所以越是無私的人,其實最後更容易成就自己的私心。這本書不給大家講大道理,它告訴大家的都是一些現實,事實。你只要懂得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這個道理。

樊登:

就像馬雲,人採訪他說競爭對手是誰,沒有。沒有競爭對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韓鵬傑:

你看這個第二章,目錄。那我們講完了序言,目錄,再找重點,非常好找。其實《道德經》這本書,大家不要相信任何人給你說的重點,你自己去看書。它重點有自己強調的方式,第一種強調的方式就叫首尾。比如說我們看最熟悉的第八章,上善若水這一章。我給它的斷句是這樣的,上善若水,逗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冒號。因為後邊講的都是善利不爭的。

樊登:

還真是,我在別的地方沒見過冒號。

韓鵬傑:

對,冒號。後邊都善利不爭的,你得問這道理在什麼地方吧?你看看最後這句話。

樊登:

下邊等於是一個排比句,來說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韓鵬傑:

水七條,兩個事都在善利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你看我為啥這樣斷句呢?你看最後這句話,因為他這一章就講兩個事,善利不爭。善利這個事不用告訴大家,大家都知道,可是不爭這事解釋解釋就沒了。你看最後一句話,老子就提醒,我上邊不僅講善利,還有不爭這個事。最後夫唯不爭,夫唯是語氣助詞可以不要,故無尤。所以沒有憂愁煩惱。

他講完之後,這一章的重點你都能找到,他這一章強調的就兩件事,善利不爭。容易漏掉的部分,他在後邊會告訴大家。如果你覺得這一章還不是很明顯,那我們再找一章為例,二十二章。

樊登:

“曲則全”,冒號。過去大家把這個“曲則全,枉則直”,是作為一對出現的。

韓鵬傑:

這就不行了,曲則全,冒號,後邊全都是曲則全的表現,不管那幾條都是。怎麼知道的?你看最後一句話,這是他自己告訴我們的,不用我們說。

樊登: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韓鵬傑:

你看他最後告訴你,我這一章就講這三個字,這不是他自己在這兒強調的嗎?所以誰說都沒用。我覺得《道德經》這本書,就是自帶註解。

樊登:

而且在二十二章裡邊又出現這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韓鵬傑:

對,這是重點。你看,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重要的方法叫重複。重複最多的還不是這個,我給你說一個重複最多的。看下五十一章,12個字。最後這一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就是創造,是拿天地說事,創造了萬物,但是它不用佔有的態度來對待。它只為我們提供條件,陽光、雨露、空氣、土壤,萬事萬物自由生長,生而不有。

我們做事也得這樣,效法天地精神,叫為而不恃。不管我們對別人多有作為,哪怕是有好處,有恩德,也不能把這個當作一種倚仗,憑藉,甚至勒索的手段。這個恃,我跟你說,前天我去老君山,他們都把這個寫成“為而不持”,堅持的持,整個意思就錯了。

樊登:

寫成提手旁了。

韓鵬傑:

對,豎心旁,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做家長也罷,做官長也罷,千萬不要認為我們能主宰自己兒女,主宰自己屬下的命運。一旦有這個想法、做法,結果就是反目成仇。在這五十一章,你再翻到第十章,你看最後是不是一模一樣?這不是排版排錯了。這就是有意識地強調,所以不用別人告訴你什麼是重點,逮到機會就重複。所以為什麼我老說老先生,這本書絕對是個老人寫的,已經有點喋喋不休了。但是喋喋不休的時候,就體現出他的良苦用心,這是第十章。你再看第二章,就這麼一段,我只說往前翻,五十一往前翻,後邊還有,就這麼一段話。

樊登:

還有,“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我覺得讀書最好的,是向著經典,就去看原文,誰說都不要信。包括我說的,你就是根據它自己,就是本身書自己作的註解,這就是第二種強調重點的方法。第一個叫首尾,第二個是重複法。我們再來說第三個,第三個重點的方法就是正反,我們就拿一章為例。那我們看一下六十七章,因為六十七章裡邊大家熟,首先六十七章講它有三寶,慈、儉、謙讓。

樊登: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韓鵬傑:

這就是坐在老子對面那個人問老子,就跟老子講你這把道講得太大了。聽不懂,我聽不懂。老子就說那你聽不懂,我給你打個比方,道就像風一樣大象無形。這人說好像不像,似不肖,就好像不像。然後老子就說,那好,現在也不給你打比方了,把我的思想概括到最後,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就剩下三個方面,這是重點。“一曰慈,慈故能勇”,不能單獨解釋那個慈,兩個相互限定。“二曰儉,儉故能廣”,陪養成節儉節制之風,這樣才能長久持續。“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不就後其身而身先的意思?才能不斷地成器、成長、進步。正面講完了,你看下邊是不是從反面再來。

樊登: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韓鵬傑:

對,正面講完了從反面再講,告訴大家現在人都怎麼做的呢?沒有這種慈悲之心,反而到處炫耀自己的勇敢,沒有培養出節儉節制,還想長久持續。對,舍後且先,不肯把自己的利益舍掉,反而老想在前邊領著大家,老想做這個。最後結果,死矣。你看這就是重點。所以我跟大家再說一下,讀這個書,為什麼要讀經典,讀原著?讀完之後你自己都有自己的判斷,它自己把重點都強調得非常清楚。所以這本書我跟大家再強調一下,一點都不難讀,你只要知道這本書是怎麼寫成的,話都對誰講的,然後知道他這本書的序言、目錄,然後知道這書裡的重點。重點的方法,一個就是首尾相互呼應、強調,一個就是不斷地重複,逮到機會就說。第三個就是正反。

對,你看,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書,它的序言、它的目錄,知道怎麼去找重點,最後我們再把它概括一下,可以用最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就像剛才三寶,慈、儉、讓一樣。最後你給別人講的時候,你不能這樣講,沒有那麼多時間。

這《道德經》講什麼?我先從大的方面跟你講,《道德經》講道、德、天、地、水五個字,道、德,我們前面說過了。天,自強不息;地,厚德載物;水,上善若水。通過三個形象,大家就悟出來這裡邊的大道。道、德、天、地、水。

樊登:

這您得詳細講一下,就是這個天和地的這個故事。因為古人學天地,那為什麼我們要學天地?

韓鵬傑:

對,是這樣。咱們陝西那個張載你知道?叫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可是我們中國人,出於對天地的敬仰、敬畏,就是通過天地的形象樹立起我們這個民族的價值觀。二十五章,最後這段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這三句話九個字,出發點都是人。人法地,要厚德載物;人法天,要自強不息;人還要敬畏天道,效仿天道。

樊登:

就是古人講的“天無私負,地無私載”。

韓鵬傑:

對,所以利用天地的形象樹立起我們這個民族的價值觀。前面這三句話,九個字,加一起就叫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用另外去解釋,前邊這個九個字,就是道法自然的具體內容。道法自然就是前邊這九個字的概括。自就是本該,然就是如此,自然的意思就是本該如此。你看,這不就是這樣嗎?人應該效法天地的精神,敬畏天道,這就走在正確的大道上了。道本該如此。

樊登:

就像我們學數學說,這是公理,不證自明,不用證明了。

韓鵬傑:

你說這個倒是對,你看數學那些公理,有的東西真沒法去證明,但是大家有這個才能建立一個體系。天地的精神你也沒辦法去證明,但是大家通過形象領悟出來的,大家都認可是這樣。我們這個民族,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其實都在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像很多人說的儒家自強不息,道家消極無為,不是。你看這個裡邊它也強調。

樊登:

那回到生活的智慧這個層面,就是您說道的生活應用這部分。您覺得《道德經》裡邊,最重要的智慧有哪幾項?

韓鵬傑:

回到生活中,我覺得是這樣。首先我們說,道家本來像老子,坐那個位置就是史官。這個史官階層,清醒、冷靜、理智。後來有一個史官叫班固,我們陝西人,班固、班超,還有鼓樓那個班昭都一家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概括出來四個字,就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興衰成敗,禍福存亡之事,然後知”,知道什麼?四個字,“清虛以自得,卑弱以自持”,概括出生活中的用的智慧,四個字,“清虛卑弱”。我又加了三個字,“本反無”。

你可以給大家講的時候,用那五個字,“道德天地水”,給小孩講這個最好。給成年人講的時候,那就講“清虛卑弱本反無”七個字。清就是冷靜,寧靜致遠。虛就是虛懷若谷,謙虛。卑就是善於處下。弱就是柔弱勝剛強。本就是剛才講過的尊道貴德。最重要兩個字,反就是反者道之動,懂得換位思考 相反相成的道理。無就是大象無形,無用無為,也可以按照這七個字來講。這是生活中用到的智慧,可以往高了講,講到哲學層面。對,天道,也可以往生活中講,人道,“清虛卑弱本反無”,七個字。

樊登:

那其實這七個字,跟水的德性都很接近。

韓鵬傑:

對,所以我們說,你可以用形象上善若水來講。比如講那個心善淵,就是講清淨。

樊登:

我記得您有一次演講的時候,把水的德性最後擴展到了十個德性。

韓鵬傑:

對,那個還加一個“柔弱勝剛強”。那以柔克剛,但是那個是等於說智慧的運用,還不算一種德。它可以叫德性,不是它的品德,我是按照這個第八章,是按照它這個就當時這七條來講。

樊登:

咱把這個水的德性講講,因為我聽過,所以我這麼說大家聽不明白。您給大家講講,這水的德性為什麼那麼重要?

韓鵬傑:

那我們就翻到第八章來說一下,第八章講上善若水,這是老子拿天地的形象,給大家打完比方以後,覺得這個天地還是有點遠。所以生活中的具體的運用,拿一個水來這個形象傳達給大家。所以他在這裡邊講了,水兩個最重要的品質,一個是善利,一個是不爭。善利萬物而不爭,那麼後邊他講了七條,都是善利不爭的表現。第一條,水是去大家最不喜歡去的地方,它到那兒幹嗎去了呢?把那個地方的汙濁洗淨,在那個地方滋潤萬物,所以那三個字叫居善地。這個善是動詞,行善的意思,不是好。你要把這水去的好地方,跟它意思完全相反,水去的是最不好的地方。

樊登:

其實是“人性之好善,猶水之就下也”。

韓鵬傑:

對,往下走。所以你看居善地,居於行善之地,這個是《道德經》上善若水這七條裡最推崇的。就那個字,幾,幾於道,最接近道,這第一條。第二條叫心善淵,就是那個清的那意思。淵就是深,水深才能安靜,水深才能沉澱,所以一個人要擁有智慧。兩個條件,一,清淨、寧靜、安靜,才能產生智慧。二 要會沉澱,像深深的潭水裡邊的那種感覺,靜水流深,心善淵,寧靜致遠。第三條叫與善仁,與就是給予,仁就是平等仁愛。我們在給別人東西的時候,哪怕對別人有好處,有恩德的時候,千千萬萬要注意我們的態度,不管我們對別人的好處多大,恩德多廣,如果這個態度是不仁的,居高臨下 盛氣凌人,施捨者的態度,那也會做成一種傷害。

樊登:

孔子說“色難”。

韓鵬傑:

對,說色難就是與善仁的這樣。因為孝敬父母最難的是這臉色,我們接待顧客也是一樣,很多人一看你的臉色,你的東西再好,他都跑了。就像水一樣,你看水它不管我們身份如何。大家口渴的時候,喝它的時候態度都是一樣的。所以你看林語堂先生,說到蘇東坡和陶淵明。他說陶淵明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其實我們自己想一下,陶淵明有什麼?做官也沒做好,彭澤令都沒做好。回去種地,那種地種好也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你看,把地都種成這樣了。詩就幾十首,文章幾篇。可是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歡他呢?

這個人人格偉大,與善仁。他做官的時候,他家裡小孩沒人照顧,給自己家裡小孩請個僕人,然後給他兒子寫個字條,大兒子寫個字條叫,此亦人子也,以善與之。現在很多人有了一點位置,你看,對人呼三喝四,對清潔工,吃個飯的時候,對這些服務人員,這就違背了與善仁的態度。坡老,大家都知道他那句話,我上可陪玉皇大帝,我和玉皇大帝在一塊兒,我沒覺得自己有什麼卑微。我下可陪卑田院乞兒,我跟這些農夫走卒、販夫乞丐在一塊兒,我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高貴。這不就與善仁嗎?下一個言善信,潮信,拿潮水比喻講信用。

樊登: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韓鵬傑:

對,看它錢塘潮到那幾天就來了,如約而至。所以言善信也是拿水來比喻,講潮信。正善治,這個正和政治的政是通假字,咱們都知道政清如水,好的政治,對好的政府的期許,就是政清如水,正善治,正善治,事善能,你看水的本事多大?我們人也應該如此,應該有多種多樣的本事。

樊登:

水,水力發電機。

韓鵬傑:

對,各種各樣的,反正對我們個人而言,多一份本事就多一份尊嚴,事善能。最後一個動善時,動善時,掌握機會嘛。該靜的時候靜,該動的時候動,過不去的地方繞過去。動善時,所以你會看到,它是在從不同的角度,有的時候用形象的角度,有時候用概括的角度,其實講的道理都非常簡單而明確。它哪害怕大家不懂,這個角度講完了,換個角度說,前邊講完了,後邊說。

所以這裡邊重複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有人就說,你把《道德經》八十一章最後兩句話讀懂了,這書就讀懂一半了,有道理。因為它整個書講的道理就是這樣,就是八十一章最後這兩句話。

樊登: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潘基文引的不就是這兩句話中的八個字嗎?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你那次講書講了一個詞叫落幅,就讀書的書的落腳點,你看,這就全書落腳點,就落到這個地方了,它就有了根基了。所以其實我一直跟大家說,這《道德經》這本書不難讀,我們知道話是對誰講的,然後抓住重點。然後還有一點你會知道,讀這本書最大的妙處在哪兒,就我們用的很多成語都是從《道德經》裡邊出來的。比如說虛懷若谷,曠兮其若谷。比如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比如說死得其所。

樊登:

猶猶豫豫。

韓鵬傑:

對,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猶和豫是兩種動物,講它們行動的時候非常小心謹慎。現在我們變成一個貶義詞了,其實在《道德經》裡,猶和豫這是正面的,叫小心謹慎。

樊登:

您這麼一說,這本書似乎講的這個核心宗旨就是這些條。然後我們如果真的願意下一番功夫的話,可以把這八十一章慢慢地拆開了,按照這些條羅列出來,看看它用多少種方式說一個道理。

韓鵬傑:

是,比如說某一個字,它會用多種方式來說。就是你剛才問了我那個衝字,就說我們可以找一個字,都非常好玩,“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這是第四章,道衝,大家不知道衝是啥意思。

樊登:

令狐沖。

韓鵬傑:

對,令狐沖、任盈盈不是出自這兒?

樊登:

對,任盈盈,這倆名字就來自這一章。

韓鵬傑:

對,那麼我們可以找一個形象,就是瀑布水往下衝的時候,它的力度無窮無盡。對,底下只要滿了,它就再流出去還照樣,這形象。可是你仔細研究就這麼一個字,妙處太大了。你看一下衝的那個寫法。

樊登:

兩點水,一箇中字。

韓鵬傑:

二中,《笑傲江湖》裡,後來令狐沖不是到梅莊的時候,叫風二中,是吧?衝字拆開,這個二,兩點就是陰陽,那個中就是中和,陰陽兩者中和,相互作用,就是這個衝的包含的意思。你有疑問嗎?

樊登:

所以您的解釋是,道是陰陽兩者相互中和。

韓鵬傑:

對,道,陰陽兩者相互作用,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用之不盈,無窮無盡。如果你有疑問,我們來看一下,拿另外一章來解釋一下。那章話大家都知道,四十二章,你只要一念就知道了。對,四十二章。就說你前面沒有明白這個衝,或者你自己有理解,你不敢斷定。你看一下四十二章。

樊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韓鵬傑:

對,你看,道生一就是道是一個統一體,它內部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一生二,同時有兩個方面。什麼叫二生三?就是陰陽兩者相互作用,三就是參,參與的參,陰陽兩者相互作用就叫作參,它們兩者相互作用產生萬事萬物,這不是我們中國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那思維嗎?三生萬物,然後再回來,正面說完了再返回來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然後這二氣,衝氣,就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動態的和諧的世界。

我就想一個問題,你說這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真正用方位來命名的,東西南北中,有文化背景的,只有咱們中國一家。中,這個中,講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不單指說我們處在宇宙之中,是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中庸,以中為用,陰陽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以中為用,中的本意是什麼呢?就是旗杆,寫一下就清楚了。旗杆,很多早期的那個中字上面,還帶著飄帶。旗杆上面插著旗幟,旗幟插在什麼地方呢?不管插在哪兒,大家都認為那是恰到好處,中間,插到中間也可以,後邊也可以,反正你不管插在哪兒,大家都認為旗杆插的地方是恰到好處。所以中的含義就是恰到好處。

河南人不是這樣講的嗎?“中”,“這事中不中?” 中,就是這樣來的。咱們那個跆拳道的女冠軍,陳中,河南焦作人。她母親生她之前問她父親,給你生個女兒中不中?中,你看起名叫陳中。對,恰到好處。如果大家覺得我這個解釋,中的解釋是旗杆,大家沒有直觀的日常經驗,不,是大家沒有注意,其實大家仔細觀察身邊就有。打過麻將吧?打過。紅中,紅中不就是旗杆?

樊登:

像這一段話,就是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過去有人斷句是衝而用之或不盈。

韓鵬傑:

不,他那個斷句就是憑自己的理解,沒有真正明白。衝的背後的哲學的含義,所以是道衝,道衝,道是陰陽兩者相互作用,這個作用是無窮無盡的。無窮無盡,對於萬物來講是這樣,對我們觀察事物,如果我們理解了事物,是陰陽兩者相互作用,它不是單一的,純粹的。那我們就理解了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醜,有美?為什麼有善,有惡?為什麼有高,有低?這兩者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不可把它一方去掉。

樊登: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深的那種感覺。

韓鵬傑:

兩個方面,一個就是這個東西深奧得就像萬物的開端一樣。道生萬物,一個就是這智慧,就像萬物的宗旨一樣。

樊登:

下邊這句是我特別喜歡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韓鵬傑:

你看這段挺有意思,這段是講什麼呢?就說我們怎麼樣來解除我們的一些困擾,包括生活中的一種智慧。所以《道德經》裡就講,你要懂得是這個道德是陰陽兩者相互作用的話,那首先就應該挫其銳,因為銳是走極端了。走極端了,不好,要挫其銳。因為恃才傲物,鋒芒外漏,這最後都是歸於平緩。就像我們講中年人一樣,就像水流到了一個寬闊的河床,懂得緩緩地流了,慢下來了。

怎麼樣來解除這些紛紛擾擾呢?要用智慧來解釋,你看咱們去五臺山,看到文殊菩薩手裡拿著那把利劍,用智慧之劍解除生活中的紛紛擾擾。對,讀書不是令人產生智慧的嗎?別的這個,你只憑自己想這不行,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偉大的人物留給我們的智慧,它能幫助我們解除世界上的紛紛擾擾,也讓我們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

樊登:

所以我們做了一個這種出版諮詢機構就叫光塵,光塵,老是光和塵。前面的詞呢?沒了,和,合同,為了多籤合同,所以叫光塵。

韓鵬傑:

挺好的。其實你去過蘇州,蘇州有一個園林叫網師園,鬧市區吧。漁網的網,老師的師,這個講的就是和光同塵的事情。就當年屈原見到這位打漁的,他就跟這打漁的,因為屈原是屬於鋒芒外漏的人,所以他就跟打漁的說他活不成了,認為世界上人都醉了,他清醒。大家都很汙濁,就他清廉,打漁的就給他講,“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乾淨不乾淨都可以用,乾淨的洗帽子,不乾淨洗腳,對,都行。所以所謂的和光同塵,講的就是這樣。同流而不合汙,原則是放在心裡的,不是跟人對抗的,圓的東西才能轉。心裡邊預計一種情緒是圓形的,可以轉可以消化掉,方形的就消化不掉了。對,和光同塵的道理。

樊登:

我讀《道德經》也讀過很多次,然後一直沒有領悟到您說的這麼清晰的一個次第,我是把它當作名言警句這麼讀。就隨便翻到一章,覺得這句特好,這就應該當座右銘就行了。這種方法是不是一個入門的辦法?

韓鵬傑:

不是,其實《道德經》本身分章了,分成八十一章就有碎片化的傾向。你要單獨從裡邊抽出幾個句子,那就更是碎片化的了。所以讀《道德經》不能死在一章上,都不要說一句,都不能只讀一章,上下參照來看。就像我剛才跟你說的,前後參照來看,就很容易。這因為你這個地方讀不懂,你往後看,那後邊就是它的註解,那就更清楚了。所以哪怕引用一句話,都得考慮清楚,他當時講話的背景,因為脫離了他的文本,有些話的意思就會變了。況且這裡邊有些話根本不是老子的,也是他從別的地方引用過來的,他引用的時候,他也有他的引用的目的,引用的背景。

所以讀《道德經》一定要這樣,彆著急,一天讀一章,讀完了前後參照,讀完這一本書,把它真正搞清楚了,再讀下一本,你就可以。真的再讀以前那些經典就很容易了,因為你瞭解了他們講話的方式,知道了他們有些事在《詩經》裡邊,也是這樣講的。

比如說如履薄冰,這裡邊也是這樣,他們有些東西講的東西都是共同的,有的前後兩個講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一個語句而已。那這樣你就才能融會貫通,所以一定是把它都讀完了,我們再去引某一句話,知道這句話的背景。比如說我給你舉個例子,你翻到三十三章,三十三章裡邊,如果你只講一個,比如說自勝者強。

樊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韓鵬傑:

你如果你想是其中哪個是警句,只引用其中一個,我一般就經常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對的。這兩者是比較了,才是完整的一句話,沒有問題。那下邊呢?

樊登: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韓鵬傑:

你也是全部引的,還是這個引得不多,就是自勝者強。你看,它是比較來的,它比較什麼?就是說我們把別人打倒了,只能證明我比別人有力量,就勝人者只是有力。那麼誰是強大的?就又跳一下,進一步不斷地戰勝自己,超越自己的人才是最強大的,自勝者強,這樣。所以如果我們只引其中一句,它就不完整。

比如說很多人講,道可道,非常道,只引這一句,誰都解釋不了。因為它後邊的落腳點沒了,它就懸在空中了。他講的意思說,這道可道,非常道,要講的是因為你這語言這個東西。名可名,非常名,語言這個東西它當工具是有侷限的,這個也一樣。瞭解別人是有智慧的,比了解別人更難的,是瞭解我們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

樊登: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多適合做名言警句。

韓鵬傑:

“不失其所者久”,因為我們把這叫作一個家,我們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叫作我們的精神家園,把我們的文化叫作我們的歸宿,失去了就沒辦法長久了。最近馬未都在那兒講的一句話,他說我認為未來能救中國的就是傳統文化。當然我覺得,我不是完全同意他這個,說得有點大,但是其實傳統文化裡面,這些優秀的資源的確值得我們花一些時間去了解。我們完全可以批,你批孫子,批老子都可以。但是首先我們得去看,得懂,懂了再批,什麼都不知道你就逮住一個就開始批,是吧?這個東西就就有點……

樊登:

現在人對於很多成語,典故的引用經常都是錯的,就是隻聽了半句就得出結論,你看我們過去號召你好好讀書,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聽起來好像特別有勁的感覺。你再看後半句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韓鵬傑:

對,都是隻引半句話了是吧?

樊登:

是這樣,那您讀《道德經》,是把它運用在您的生活當中,融入血液了。

韓鵬傑:

這個我不敢說,但我覺得就是受它的影響很大,體現在什麼方面最多?您覺得自己作為最受益者是在哪兒,我就覺得《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是按照道的這種生活。這是追求的一個目標,一個就是他講的無的這個,就是無為,無用,特別是無用這個道理。因為莊子把《道德經》的無用,闡述得非常清楚,所以有些東西你看似無用,其實是有大用的。一個人不給社會添亂,看似這些人無用,大家老罵他這人沒出息,其實這也是一種貢獻。所以莊子經常講,你看那個樹沒用,它活得時間長,沒人砍它。沒人砍它,對,井呢?井水不甜,但是它不枯竭。人也一樣,有時候太追求有用了,把自己也整天磨得有時候也過於疲憊了。

所以他的很多的道理,從老子到莊子,我覺得這裡面講的一個道理,就是它追求生活的一種味道,一種境界,“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第十一章,對。就說它有三個平行的例子,一個就是說這車軸中間是空的,車輻條才能插進去。一個是這陶器中間是空的,才能裝進水,裝進米。還有第三個就是說的,這房子有的部分是棚、地、牆,可是我們用的是中間無的部分。

樊登:

就這個地方無,它才有用。如果全塞滿了,那就變倉庫了。

韓鵬傑:

人心也一樣,滿滿登登的。別人說什麼都沒用了,所以作為讀者,像今天到場的各位,我覺得都應該是這種非常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的。就我們心裡是虛的,不是滿的,我們才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看得見別人的長處,學得到別人的優點。很簡單,帶有深刻的道理。

樊登:

我在讀《道德經》,讀最多的時候是在中央電視臺沒事幹的時候。然後那時候特別空虛、寂寞、冷,沒節目做,我就讀這個《道德經》,真的給我很大的安慰。就是我一直覺得只有做節目,你才在做貢獻,只有在努力地的上鏡、播出,你才是有價值的。結果後來突然發現,當其無,你沒事幹的時候,其實有另外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慢下來,冷靜、學習、積澱。所以如果你沒有想到,這個無的作用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苦惱。

韓鵬傑:

是,對。《道德經》把這意思表示,叫“用其光,復歸其明”,我們要發光發熱,但是沒事的時候得先充電,充電放在那兒又不能幹別的了嘛。所以人生不做這些無用的事,也沒有辦法讓有用的事做得更好。人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你說我們走路這麼寬就夠了嗎?你放到山樑上走走試試,都不敢。嚇死了,你看旁邊沒用其實都是有用的。對,所以這就是有和無的道理。

樊登:

像老子裡邊的這些智慧,可能很多人沒有讀過這個書,但是或多或少地已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浸潤,已經出現了。

韓鵬傑:

這個事,你看五十四章裡邊講的,我覺得這句話講得太好了,大家都熟這句話,叫“善建者不拔”。建行的那個廣告語“善建者行”,就說這些經典,因為物質的東西終究都會毀掉,可是精神這些東西建立起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你拔都拔不掉。下句話,“善抱者不脫”,這個文化就抱住我們了。你想脫離都脫離不掉,你還不如主動地學一下。你說我不學這個,中國的文化都不學,你逃不掉的。就像你剛才說的這文化裡邊,你這個東西它就像那個網一樣,抱住我們,纏繞我們,你脫都脫不掉。“善抱者不脫”。

所以像我們今天講的這些東西,後邊這句話叫“子孫以祭祀不輟”,就說其實我們後代對自己文化中這些偉大的經典,應該表示敬意,祭祀就是表示敬意。你講的一些很多的好書,我估計也有人有這種反應,對這些偉大的思想,偉大的人物,我們身體不再鞠躬,我們的心靈在鞠躬。表示敬意,認真地去學,有的人就認為其實人類的智慧,很早以前都已經講過了。你讓這些哲學家,在我們現在生活這思想方面,他也不感覺到有多大的進步,雖然在科技上他們會理解不清楚。但在思想上……

樊登:

煩惱並沒有減少,人類的煩惱並沒有減少。

韓鵬傑:

很多人類的那個智慧,在那時候都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花點功夫學是有必要的。

樊登:

這本書我要大力地推薦一下,不是因為韓老師是我的教練,而是因為我對韓老師真的很瞭解,韓老師是大專辯論會冠軍的教練,所以他的邏輯是非常清晰嚴密的,他在這裡邊講解每一章用的最多的手法是以經解經,就在講第一章的時候,可能引入到第五十多章,第六十多章。“以經解經”的方法讓你能夠感受到《道德經》的邏輯自洽,這是非常美好的一種感覺。

另外難得在哪兒呢?韓老師以前講《道德經》,總是往那兒一坐講上半天就走了,後來我就求他,我說你應該從第一章寫到八十一章全講了。一章一章都講明白,因為這個是特別重要的一個事。他說太累了,這年紀大了做不到。我說我們從老子身上受益了那麼多年,對吧?我們應該給老子一些回報,後來韓老師給老子面子才寫的這本書。

韓鵬傑:

這話要分開說,先說是樊登的提議,然後再說給老子面子。這個邏輯要搞清楚。其實我覺得經就是途徑,就是道路,典就是典籍。咱們講書,講一些有實用的部分,還得留有一些經典,這些經典的東西,會給我們留下非常美好的記憶,包括智慧方面的啟迪。

樊登:

所以非常推薦大家能夠買這本《道德經說什麼》。慢慢地讀一下里邊的文字,特別美好,而且很容易懂,非常風趣幽默,就像韓老師講課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