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淺談“三綱五常”儒家思想文化的地位作用

近年來,在傳統儒家文化群體,有人說成也“三綱五常”,敗也“三綱五常”。那麼,“三綱五常”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被傳承下來,而且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且作為基本遵循呢?對此,談點個人看法,權當探討。

01

“三綱五常”是華夏思想信仰的基礎支撐

中華歷史五千年,成就了許多思想和文化。中國文化到了東漢時期公元50年代,也就是在於西方基督教起源的同時期,終於有了華夏的思想信仰的核心----“三綱六紀”“君為臣綱”這個歷史的飛躍!

《三綱六紀》的作者是班固,出自《白虎通德論》卷七。“三綱六紀”“君為臣綱”決定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文化的邏輯鏈條,是華夏法統的核心,是中國人之所以稱為中國人的核心依據。


關於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中國文化傳統的“忠君愛民”思想,20世紀的“愛國愛民”的治國理念與法統,就是來源於東漢公元80年的《白虎通義》,來源於“三綱六紀”“君為臣綱”。

本書詮釋了“三綱六紀”的主要內容,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即: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其實,東漢班固的《三綱六紀》原文的開頭是這樣寫的“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後來,人們把這些傳統文化提煉昇華為“三綱五常”。三綱即: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也就是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成為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人所尊崇。

02

“三綱五常”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

可以說,“三綱五常”從誕生之日起在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中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三綱五常”是人類世界迄今為止,較為先進、科學的社會秩序和人類行為準則的精要。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其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

不可否認,至今為止當我們用儒家思想賦予我們的思維邏輯去思考,去審視,去理解現實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儒家思想的偉大和不朽。因此,“三綱五常”的有些內容至今被稱道,甚至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部分內容。

關於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理念,始終體現著人類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基本精神。其中,“君為臣綱”體現的是世界各國現行政體“中央集權制”的核心精神;“父為子綱”體現的是一個良好社會秩序,必須具有優良的上行下效的學習精神,和嚴謹教育體制;“夫為妻綱”這一理念儘管不為現世之人所接受,但是“夫為妻綱”的根本宗旨還是要讓家庭和睦。

以“仁、義、禮、智、信”為內容的“五常”理念,是我們世界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是做人的原則,以及做一個好人的基本準則。從當今世界的一些現象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團體間,乃至種族間,國家間等等只要產生矛盾、衝突,基本上都是違背了“五常”理念的。

需要說明的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的這句話裡,明確了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但同時也給君臣,父子之間的義務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就是君要有君的樣子,父要有父的樣子。

關於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三綱五常”的真正的意義和積極作用,在於定義了社會上最基本的社會關係,並對社會人的個人行為給予最平等和客觀的定義和描述,客觀和有針對性的描述和解決社會存在的不規範的現象,定義了人類的基本倫理常道和基本哲學理論,對當今社會依然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03

“三綱五常”的理念助力創新社會治理

在歷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對待“三綱五常”的積極態度,應該是吸取精髓,剔除糟粕,古為今用,揚長避短,讓“三綱五常”的正能量得以弘揚,繼續助力創新社會治理併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誠然,由於“三綱五常”受歷史和時代的侷限,不可能是盡善盡美,更不能十全十美,必然存在著歷史的烙印和一定的負面效應。我們可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唯物主義來分析和認識。

“三綱五常”所蘊涵的負面問題也是有的,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理念裡似乎還存在著一定的強權、專制意識,缺乏所謂民主、自由精神。“五常”儘管是古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規範,但在現代人的行為約束力上似乎顯得非常蒼白無力。

關於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我們知道,約束現代人的行為規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規範和約束人的行為的法律和道德,僅從道德層面的“三綱五常”去管理社會、治理國家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

其實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則是規範了的道德。對現代人來說,講究的是創新社會治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陳舊的條條框框太多似乎又變成了束縛人們放飛思緒的精神枷鎖。

還需要說明的是,這個世界凡是有關人類行為準則的理論、理念,包括法律法規等,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在某些方面都存在著侷限性。如儒家還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這也是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管理社會與人的思想的一個方法。絕對的“三綱”必然走向強權、專制;絕對的“五常”也會存在著與迂腐相仿相近的嫌疑。

儘管“三綱五常”在古代是治國育人方面的好教材,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又存在著封建制下對思想的禁錮和是對人性壓抑的消極因素。實踐已經證明,在當代的任何國家、社會如果不能正確應用“三綱五常”理念,大則政體混亂,國之不國;次則社會混亂,民不安生;小則人倫敗壞,家破人亡。


關於儒家文化“三綱五常”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所以,無論多麼先進、科學的理論、理念都需要人們站在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特別是要用時代的大智慧,因勢利導地應用和實踐,才能讓其在社會治理和人文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因此,我們要弘揚儒家優秀傳統,剔除糟粕,古為今用,揚長避短,使“三綱五常”等傳統文化富有新的內涵和發展。

總之,我們在新時代對待“三綱五常”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吸收傳統儒家和傳統文化的營養,吸取精髓,剔除糟粕,古為今用,揚長避短,切實對“三綱五常”弘揚的正能量的一面進一步加以彰顯和弘揚,讓其精華的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助力創新社會治理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