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有感於南朝佛教興盛所作的一首詩。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了對宗教的渴求。那個時候,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紛紛皈依佛門,甚至連皇帝也“捨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捨身入寺院,並“與眾為奴”,圖謀政教合一。儒家思想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同時,儒學也深深影響著佛教、道教。

(二)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

(三)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儒學的正統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唐朝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宋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一)形成

北宋時,儒學家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有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所以“理學”又稱為“程朱理學”。

(二)內容

(1)“二程”

①理學思想的核心:他們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是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

②他們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

③在認識論上,他們提出“格物致知”。“窮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2)朱熹

①他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②他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綱五常。

③他提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④他進一步發揮了“格物致知”,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三)影響

(1)程朱理學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2)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朝鮮和日本形成“朱子學”學派。

宋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三綱五常”

儒家學派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係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種等級規範和仁、義、禮、智、信的五種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它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朱熹認為,道的內涵是“三綱五常”,只有達到仁者境界,將儒家價值化為自己真實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一)主張

(1)陸九淵

①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②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③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陽明

①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故這一學派被稱為“陸王心學”。

②他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③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④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宋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二)影響

(1)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2)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山西恆山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歷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趨勢最早出現於( )

A.西漢 B.東漢

C.南北朝 D.隋朝

2.下圖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內容最有可能是( )

A.因果輪迴 B.“天理”

C.修煉養生 D.致良知

3.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體運行法則

B.社會發展規律

C.封建道德規範和等級秩序

D.“天人感應”理論

4. 文天祥的氣節反映了當時思想的主流是( )

A.黃老之學 B.佛學

C.程朱理學 D.陸王心學

5.古代有一個佛偈故事:廟前佛幡隨風而動,方丈以此考問眾徒。甲徒曰:“風催幡動!”乙徒曰:“幡何動?分明是你心動!心動才有幡動!”下面的思想與乙徒相近的是( )

A.萬物皆只有一個理

B.有理而後有氣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6.宋明理學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響表現在( )

①壓抑人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人的氣節、品德 ③講求自我節制、奮發圖強 ④強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虎溪三笑”講的是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僧人慧遠一起品茗暢談、樂而忘返的故事。據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當時( )

A.儒道佛出現融合的趨勢

B.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C.詩歌創作呈現繁榮局面

D.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

8.宋代,儒學家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論證倫理綱常。這個新的角度是( )

A.三綱五常 B.以法治國

C.萬物本原 D.抗衡佛教

9.自宋初開始,眾多學者掀起了一場儒學復興運動,就宇宙萬物本原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北宋中期的“二程”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就是( )

A.道理 B.天理

C.本心 D.良知

10.宋代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的修養論,主要是為了( )

A.修身養性,提高個人素質

B.培養刻苦鑽研的人才

C.樹立理學的統治地位

D.規範社會秩序

11.“自宋以降,仗義死節之士遠軼(超過)前古,論者以為程朱講學之效”。該材料,表明程朱理學對宋代以後中國社會的突出影響表現在( )

A.重建儒學的價值信仰 B.成為封建統治工具

C.壓抑了人的個性發展 D.促進文化教育普及

12.明代法律規定:“其夫毆妻,非折傷,勿論;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明代婚姻觀理學色彩濃厚

B.明代基本實現了男女平等

C.明代政府鼓勵寡婦改嫁

D.明代政府禁止寡婦改嫁

13.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並不僅僅是對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全新的創造”是指( )

A.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並凸顯人性的尊嚴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發展為新的理論體系

C.融合陰陽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學

D.強化封建綱常倫理道德並藉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14.有學者指出,後代的儒學家從當時的現實利益出發,對孔子思想進行改造。於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等。“朱熹的孔子”是指( )

A.“知行合一” B.“天人感應”

C.“心即理也” D.“存天理,滅人慾”

15.“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久奈世儒橫臆說,競搜物理外人情。”這首詩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陽明的“心外無理” D.顧炎武的“經世致用”

16.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晚明是“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能為其提供佐證的是( )

A.朱熹的“格物致知” B.王陽明的“致良知”

C.顧炎武的“經世致用” 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7.錢乘旦在《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中這樣評價理學:“它的豐富性與普遍性使中國統治者與士大夫相信儒家學說已窮盡世界一切真理。中國既是天下中心,並有著輝煌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與成就,那麼中國之外的‘夷務’就不在中國人關心的範圍之內。”由此可見理學( )

A.排斥儒學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閉性

C.概括了世間所有自然規律

D.內容豐富、探索世界本原

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行五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聖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歸真,俾千變萬態,復乎心性,釋有焉。——[宋]智圓

材料二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大學章句》

材料三 王陽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麼現象?對儒學的發展有何影響?

(2)材料二主要體現了朱熹怎樣的觀點?在朱熹看來,認識事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3)材料三主要闡述了王陽明的什麼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