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偏好與保險

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喜歡冒險,而有的人卻處事穩健,甚或謹小慎微,儘量遠離危險。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愛極限運動,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愛賭博。“好人一生平安”平平安安過一生”等祝願反映了多數人的願望仍是在低風險狀態中的生活。

(一)風險偏好的分類

根據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 經濟學中把人分成三類:風險愛好者(Risk Lover) 風險厭惡者Rsk Avere r) 和風險中性者(Risk Neutral) 。

風險偏好與保險


當然,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不是絕對的。對於同一個人,在某些情況下是一個風險規避者,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就可能變成一個風險愛好者。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到拉斯維加斯也可能要試一試老虎機、輪盤賭或別的什麼賭博遊戲。

儘管社會上大多數人在總體上屬於風險規避者,但從中國電腦體育彩票和福利彩票開始發行以來,很少有人沒買過幾注試試運氣,彩票業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

有效的投資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投資者的風險,而保險機制則可以把一方的風險轉嫁給另一方。

風險偏好與保險


(二)風險偏好與保險決策

通過保險機制轉嫁風險需要滿足一個基本條件,即投保人投保後的期望效用必須大於不投保時的期望效用。貝努利認為這個基本條件的滿足取決於保險費率的釐定,這就是著名的貝努利定理(Bernoulli Principle) 。

貝努利定理:只要保險是按照精算公平費率(Actuarially Fair Premium, AFP) 提供的,對一個風險厭惡型的投保人來說,投保後的期望效用總是大於不投保時的期望效用。何謂精算公平保費?首先需要對保險人收取的保險費進行分解:一張保單反映了保險人和投保人各自的權責關係:對投保人來說,其責任是繳納保險費。權益是在保險事故發生時獲取保險金;對保險人來說,其權益是獲取保險費收人及由保險費集聚形成的保險基金的投資收益,責任是在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後向受益人支付保險金。

風險偏好與保險

保險人和投保人作為保險合同的利益主體,都必須遵循權責對等的原則,亦即保險人從投保人處收取的保險費應至少滿足保險金的支付。一般而言,我們把恰能滿足保險金支付的保險費稱為純保費或淨保費。但對於保險人來說,其支出並不僅侷限於支付保險金,保險人經營各項業務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費用,比如代理人的佣金、辦公費用、精算和研發費用等,顯然,這些費用正是由於保險人承保投保人的風險而產生的。

除了這些經營費用之外,保險人以風險作為經營的對象,其自身的經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如利率的波動、死亡率的變動、退保率的變動、經營費用的變動等,所以保險人在精算的過程中會適當地在保險費中進行風險加成,以防範保險人本身較大的財務風險對保險經營的衝擊。此外,保險人在經營過程中還要承擔各種稅賦,以履行一個商業企業的社會責任,並在此基礎上獲得正常的社會平均利潤。因此,風險加成、稅收和利潤因素都構成保險人向投保人收取的保險費的組成部分。

保險人從投保人這裡收取的實際金額, 即總保險費(Gross Premium) 不僅要滿足對保險金支付的需要,還要滿足對費用支付的需要,以及對風險加成、稅收和利潤的需要,除純保費外,其餘部分統稱附加保費。這樣,保險人向投保人收取的總保險費就由兩個部分組成:純保費和附加保費(Premium Loading) 。其組成結構如圖1一8所示。

風險偏好與保險


其中,新契約費(Acqu stn Expenses) 是指與新保單有關的所有費用,包括銷售費用,比如佣金、廣告、人員招聘費用,單證印刷和記錄費用;風險分類費,比如體檢與核保費用等。

維持費(Mi tenance Expenses) 是指後續各年保單的維持費用, 包括費用催收與會計費用、合同變更費用、聯絡費用和固定資產折舊等。

理賠費用(Settlement) 是與理賠有關的費用, 包括死亡調查費用、法律糾紛中發生的費用、給付手續費等。

一般費用(General Expenses) 是指保險公司在日常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 包括研究開發費用、精算費用、稅金、員工工資和福利費用,以及租金、執照等辦公費用。

而貝努利定理中所指的精算公平保費是指和損失的期望值相等的保險費,也就是圖1一8中的純保險費。

風險偏好與保險


(三)關於貝努利定理的數字化的例子

假設藍貓的別墅總值為200萬元。假設別墅發生火災並造成全損的概率是1%,藍貓可以選擇在某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投保火災保險,一旦發生房屋全損就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全額賠償。這時的精算公平保費為:EV=0.01×2000000+0.99x0=20000

藍貓的選擇如下:

(1)投保,保險費為20000元。EU,=1980000

(2)不投保,EU,=0或2000000

投保和不投保的期望效用分別為:EU,=U(1980000)

EU2=0.01xU(0)+0.99xU(2000000)

只要投保人是一個風險厭惡者,不投保時的兩個效用點之間的連線代表了這兩個點的所有的線性組合,該直線和財富期望值相交的P點代表不投保時的期望效用。在P點,期望效用和財富期望值的大小是相同的,因為用以計算財富期望值和期望效用的權數是一樣的。投保後的期望效用大於不投保時的期望效用(T>P),符合貝努利定理。

在貝努利定理中,要求投保人必須是一個風險厭惡者,因為只有風險厭惡者的效用函數曲線才是凹形的,才符合簡森不等式,即對於任何隨機變量X和任何嚴格的凹性函數f(X),

翼X)的期望值總是嚴格小於X的期望值的函數值。E[f(X)]

貝努利定理將保險費限制在了精算公平保費之內,沒有包括附加費用,這和現實是大相徑庭的。貝努利定理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投保人投保後的期望效用要大於不投保時的期望效用保險給投保人帶來了效用溢價。

但隨著保險公司收取保費的數量逐漸高於精算公平保費,直到效用溢價達到0時,投保人投保後的期望效用和不投保的期望效用相等為止。投保和不投保這兩種選擇之間的效用溢價對應著財富差額稱為風險保費,在圖1~0中是T”與198之間的差額,表示一個投保人願意付出的超過精算公平保費的最大金額。

由此可以看到,保險人從投保人那裡收取的保險費一定不會超過損失的期望值和風險保費之和。由於人們對風險的態度存在差異,效用曲線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風險保費就不同,損失的期望值和風險保費之和也就存在差異,這就是為什麼面臨著同樣風險的人,有的人會買保險,有的人不買保險的理論根源。當然,決定保險需求的因素除了風險態度之外還有其他因子,比如個人的資源稟賦等。

風險偏好與保險


(四)財富得失及保險決策:

丹尼爾·卡伊曼的例證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伊曼(Daniel Kahneman) 是一位擁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心理學家,其貢獻在於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對人的行為,尤其是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和決策行為提出了嶄新的解釋。

丹尼爾·卡伊曼的一個研究結論是:人們面對風險預測時,更多在意的是贏還是輸,成功還是失敗,是財富的變化,而不是最終財富的多少。通常來講,已經得到的東西又失去,同沒得到某物相比,前者的痛苦要遠大於後者。

對這套理論,丹尼爾·卡伊曼在精心設計的試驗研究和複雜推導之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例證:

丹尼爾·卡伊曼經常往返於以色列和美國兩地。一次,他從以色列首都一家酒店坐出租車去機場,到達機場後司機要求付100元,丹尼爾·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認為太高了,不合理,

結果出人意料的是司機沒討價還價,又把車開回酒店,讓他們下車,“你們重新打車再去吧,看看是不是這個價!”司機的這種做法究竟是為什麼呢?用經濟學的觀點解釋,風險決策後的輸贏結果對人而言是不對等的,減少100元帶給人的損失遠遠大於增加100元帶給人的收益,

由此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人們最在乎的是他們已經得到的東西。佔有的時間越長,失去的痛苦越大。

保險保障的恰恰是人們現有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包括財產、利益和信用)和人力資源(包括人的生命和身體),所以保險帶給人們的效用也會大於保險費帶來的效用,當然.其前提條件仍然是僅針對風險厭惡者。

風險偏好與保險


數字化的例子:假設藍貓擁有10萬元的財產,下一年度存在50%的可能損失掉2萬元。則他面臨不買保險和支付1萬元保險費購買全額保險兩種選擇。

當他購買全額保險並有損失發生,保險公司的賠付可以使他的財富從8萬元提高到9萬元(扣除保費後保險公司實際賠付1萬元)。保險帶來的預期效用增加值是:U(9)-U(8);當他購買全額保險但沒有損失發生時,保險費的交納使他的財富從10萬元下降到9萬元。購買保險帶來的預期效用減少值是:U(10)-U(9)仍假設藍貓是風險厭惡者,則其預期效用U(W)

從風險規避者的凹形預期效用曲線來看,保險帶來的預期效用增加值要大於預期效用減少值,所以藍貓的理性選擇是購買保險。如果藍貓是風險愛好或者風險中性者,則不符合這種情況:對於預期效用曲線是直線的風險中性者來說,保險帶來的預期效用增加值等於預期效用減少值,買不買保險都沒有關係;對於預期效用曲線凸形的風險愛好者來說,保險帶來的預期效用增加值小於預期效用減少值,不買保險是他的理性選擇。

風險偏好與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