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氏族

董氏族,无疑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藏史不止一次的叙述其高大英俊,面目俊美,骁勇善战。董氏族在最东边,与"加"相邻(现在藏语特指汉族,古代泛指东部,比如羌人,汉人,苗族,瑶族等都被泛称为"加")。藏史记载,党项,白狼,宕昌,白兰等即为"董"氏族之后,不过汉史将其记载为"羌之别种"。后来吐蕃扩张,党项,白兰,以及诸多董氏族又融入吐蕃,后来演化成康巴藏族。今天藏族三大区,将康巴藏区称为"人域康巴",显示其地方的人最为出色。可以说,董氏族是藏族中从古至今的高富帅氏族。《西藏王臣记》也记载,董氏族多出王者。藏族战神格萨尔王也出自董氏族

四大氏族之一的穆氏族,是财富富足,且具智慧。其后代开创了象雄王国,一统青藏高原,大力传播苯教文化,发明象雄文。根据对象雄遗址的考察,其文化特征兼具波斯北印度南疆(新疆南部)特点,又有独特风格,其古都"穹隆银城"具有很高水准的建筑技术,是很坚固的城堡。舞蹈音乐,艺术绘画都有很高的水平。后来"恰"氏族*丝逆袭,干掉了象雄,其分支"琼"氏族一支东迁,即四川加绒藏族。其余成为西藏西部北部的藏族,有些则进入了西藏南部。下面是一副象雄遗址出土的北印度风格的黄金面具

色氏族,其特点是长黄头发,其寿命很长。在后来色氏族还出现过,在战神格萨尔王的带领下,黑头藏人(就是高富帅董氏族)四处征战,打败妖魔鬼怪(这些妖魔鬼怪就是黄发碧眼)。其实色氏族也是很不错的,但是遇到董氏族这种天选之子,只有被吊打的分。也没有绝种,格萨尔王打到霍尔即返回,现在康巴地区的很多霍尔藏族就是"色"氏族之后,炉霍县还有霍尔王子的雕像(格萨尔王的对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在《喇嘛之国》(The Land of the Lamas)一书中,柔克义写道:甘孜是霍尔人之乡的重要城市。本地人称“霍尔卡昂”即霍尔五土司:孔萨、麻书、白利、朱倭、章谷。……这里的人,是我在藏区见到的最漂亮的人之一。他们的个子比北部和中部藏区的人较小,很少有粗眉大眼的,而鹰钩鼻、淡褐色眼珠和波纹型卷曲的头发则相当普遍。 其后,曾于1913年到康区游历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H.Edgar(叶长青)对康北霍尔人的描述再次印证了柔克义的观测:


“他们身体强壮,长着鹰钩鼻,淡褐色的眼睛,头发通常卷曲或呈波浪形”。霍尔藏族现在是康巴藏族的一个分支。

然后的形成情况是,原始四大氏族——古代六大氏族——玛桑九兄弟——十二小邦——二十五小邦——四十个小邦。这里直接跳过,就用"诸邦国时代"称呼,到了诸邦国末期,天选之子董氏族把穆氏族一顿吊打,穆氏族含着眼泪跑到了西藏西部,克什米尔,以及可能还更偏西的地方。不过穆氏族"财富富足,具有智慧"的评价可不是吹的,凭借着中亚枢纽的地理位置,大量敛财,阿里出土的象雄遗址中,有北印度的器具,也有中亚器具,南疆的,还有中国的丝绸,后来还发明了象雄文字,大力发展苯教,推进文化建设。象雄由于与东方接触不多,所以很少被中国提到,只提到"羊同精兵八九万",但是不说与吐蕃鼎盛时期相比,比吐蕃一般时期可能是差不多。其搞定董氏族,加上西藏东部为下象雄,整个西藏西部腹地为中象雄,克什米尔,北印度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为上象雄,一时也是风头很盛,西藏南部的"恰"氏族更是三下五除二就搞定,成为象雄的一个小地区。不过不是很稳定的统治,其下还有很多小国,类似于联邦的性质。

之后就是吐蕃时期了,在藏史中最锉的"恰氏族"即将完成惊天大逆袭。在松赞干布的爷爷开始,雅砻部落就开始扩张,加上象雄衰落,东部很多国家氏族都事实独立,到了松赞干布时期,苏毗,党项白狼等等都自立了,象雄就剩个西部的一亩三分地,虽然还是最厉害的,但是已经衰弱。以后的事,汉史都记载得很清楚了,松赞干布将各个独立势力一一灭掉,取代象雄统一青藏高原。估计是因为古藏人对"恰"氏族千百年来的歧视压迫,吐蕃废除了古藏文(象雄文),废除苯教,推行新藏语,让吐蕃贤臣之一的女贤重新发明藏装,废除古藏装。我恶意的猜测,这可能是为了掩盖其"恰"氏族的出身,后来吐蕃王室自称出自印度,是佛祖一脉,并非雅砻部落土生土长,其实可能是为了掩盖"恰"氏族的身份。其第一代赞普,传说是外来的,而不是雅砻部落原住民


很多人说汉藏同源,这个我来说说我的看法。藏族主体属于东亚北亚和其他人种混合的状态,吉林大学研究了吐蕃古墓后,发现藏族确实和古羌人,古汉人(现代北方汉人)有联系,不过不是像大家想的,是什么古羌人跑到青藏高原有了藏人,在很早几者就分开了,分开起码有6千年。情况是这样,在至少6千年前,藏族的某一部分祖先就离开了原始汉藏集团,后来古羌人也从中分离了出来。不过最先分离的那部分,又经历了和北亚人种以及其他人种的混血,形成了藏族。所以藏族和汉族羌人的关系可以用以下这个例子。A君的亲哥哥和一个老外结婚生下了B君,从道德意义上来讲,A君和B君是亲戚,还很亲。但是,随便找一个A君同族的人,基因都比和B君近。藏族汉族古羌人都有更近的同源关系,有一部分在6千年前才分开,但是现在的DNA常染分析中,汉族日本韩国满族苗族这些典型的东亚人种永远会更接近。

哦,还有一点,现在大家都称呼象雄王国,吐蕃帝国,感觉吐蕃比象雄厉害无数倍。其实不是,从文化上看,象雄也是有宗教,有文字,最早的藏族医学也出现了(吐蕃时融入了中原和希腊医学知识),根据对象雄都城"穹隆银城"的勘察,城堡建筑是相当高的水平了。从范围看,象雄和吐蕃差不多,吐蕃后来攻占过河西陇右,控制过西域,以及控制过南诏,攻入过北印度,这些方面要比象雄强,但是吐蕃真正完全控制的区域和象雄差不多,就是今天的藏区,加上尼泊尔,印度的一部分,根据《世界地理概说》,象雄西边的领土要比吐蕃还远。二者国力差距不大。造成二者差距大的原因是,汉族记载"羊同"是"精兵八九万",也就是说常驻军队有八九万,加上战时动员,有个十多万左右差不多,由于当时中原和羊同没有利益纠葛,这个数字是比较可信的。而唐史记载的吐蕃,动不动就是带几十万大军,看起来远超象雄。实际上是唐过度夸大了吐蕃的兵力,因为象雄和吐蕃人口民族国土面积差不多,何来那么大区别?以松州之围为例,据范文澜先生编写的《中国通史》记载,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其军队划分为四如四十东岱,东岱就是千户所。当时四如四十东岱刚刚形成,每个东岱也就管理1000多户,每户出1兵,则其总兵力在4万至5万当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象雄苏毗正在大规模叛乱,吐蕃不可能出动超过全国一半的军队攻打唐朝,所以其出动的军队大概在2万左右。加上吐蕃在攻打土谷浑白兰党项时的损失和留在当地的镇压驻军,实际出动的军队大概还不到2万人,松州太守韩威在驻军不足万人的情况下主动出战,也说明了这个情况,要是吐蕃有数万人,换成哪个都不会出战的,后来其被吐蕃军队打败,也是从容逃走,剩下的军队还能守城,说明伤亡不大,没被全歼,吐蕃的军队人数当是没有很大优势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说有20万,这明显夸大了很多倍。后来象雄旧部,苏毗平定,董氏族党项白兰等部归顺,吐谷浑投降。吐蕃初期都能同时轻松打这些部族,他们加起来应该也不会超过吐蕃本部人口所以吐蕃四内族,吐蕃本部,阿柴(吐谷浑),木雅(包括党项白兰等),象雄苏毗加起来也就在十多万军队左右,和象雄半斤八两。《新唐书·党项传》:“又有白兰羌,吐蕃谓之丁玲,左属党项,右与多弥接。胜兵万人,勇战斗,善作兵,俗与党项同。”可见这些部族的军队都在万人左右,后期吐蕃控制的只有南诏的兵,根据南诏的人口,也不会超过十万,唐记载南诏出动三十万人,我是怀疑的,应该是有一些夸大,同时包括了很多后勤人员的,其实按照南诏的人口应该超不过十万。西域的别族军队也是在西域好用,其他地方不一定管用。所以,象雄吐蕃时差不多的,吐蕃因为在唐史中军队规模太大而被认为远远超过象雄,实际上,如果象雄和中原有联系,我觉得对象雄的评价不会下于吐蕃。而且,"穆"氏族富足的评价也是不假的,当时象雄的商业是远比吐蕃发达的,这一点无可否认。吐蕃胜在对外扩张,象雄胜在商业发达,两者的国力差距不回头太大。

吐蕃之后,我就不加以叙述了,吐蕃的情况唐史记载很完整了,这里不再说了。而且每次提到吐蕃总要有争论,这本非我所愿,所以还是跳过吧。反正后来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以藏族规矩,一般赞普前冠"赤"字,表示尊敬,在他前面冠的是"朗",意为牛,因为其灭佛的缘故,被传其头生两角,是牛魔投生,《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可能就是受其影响产生的)遇刺身亡后,其二子,云丹以伍如(逻些小昭寺一带)为据点,俄松以云如(雅隆昌珠寺一带)为据点,双方的支持者发生大规模交战,史称“伍约之战”。之后其后裔有些远走,建立了如同拉达克王国,古格王朝之类的国家。有些在本土建立了如同拉萨王系,雅隆觉阿、普兰、亚泽等王系国家,如此共七个,称为七王国。同时吐蕃奴隶在某些传承久远的家族带领下,发生大规模起义,被称为"温末起义",甚至这些家伙掘了历代王陵,其中松赞干布的陵因为其名声显赫,被分到的家族没敢挖。起义的家族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韦氏,尚氏,没卢氏与贝氏等,把整个吐蕃打得千疮百孔。"温末起义"除了吐蕃本部外,还有在青海河西的奴隶起义,后来形成了"角嘶罗政权"(不过其国王"宗喀王"是正统的吐蕃王室后裔,被邀请去当国王)。除此外,还有吐蕃东北部的边将混战,也是打得不可开交。

吐蕃分裂后,虽然很混乱,但却是藏族历史上一个传奇的时代,简直是最有逼格的时期,各种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各种游侠豪客纵横江湖,佛教苯教各个教派百家争鸣。有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各种英雄传记,各个显赫家族的恩怨纠葛,各个宗派的对战,各个王系的混战,甚至还有民众选择国王,邀请骁勇善战,品德高尚的王族后裔来本地担任国王。《格萨尔王传》就在当时形成,其中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格萨尔王赛马称王,迎娶珠姆公主,是如何潇洒自得,其中还有桀骜不驯的骑士,能言善辩的智者,善于表演的艺人,游走四方的说唱者,行游诗人,虔诚的苦行僧,狡猾的商人游走各国,邪恶的敌人掳走公主,各种荡气回肠的英雄传说,古灵精怪的神奇故事,无所畏惧的探险者。小时候听这些故事,真的很带感觉。

吐蕃崩溃后,分成了各个小王国,东北的河西青海奴隶起义,建立了角斯罗政权,以及吐蕃东北部边将混战,在汉史里都有记载。而西边的拉达克,古格则有传教士的记载(古格王朝的国王曾邀请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希望废除佛教,最后被灭国),中部的拉萨王系等则有很详细的记载,拉萨王系的拉加里家族传承至今尚在。但是这一时期一个藏族历史上最传奇的国家,藏区东部的"岭国"却没有详细的正史记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称"其中虽然包括了很多神话魔幻的成分,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虽然《格萨尔王传》是英雄史诗,但是其包括的内容远不止格萨尔王的个人事迹,其传播十分广,在藏族,印度,尼泊尔,蒙古,普米族中皆有流传。在《格萨尔王传》中,背景是雪域妖魔四起,各大家族邦国征战不休,此时,天神之子格萨尔王降生,来平定雪域。当时岭国国王去世,王族只有珠姆公主,所以岭国决定通过赛马的方式,选取国王,并迎娶公主。由此,格萨尔王赛马称王,定都森周达泽宗,开始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但是里面的角色绝不止格萨尔王,比如格萨尔王身边的十三骑士,被称为十三畏马战神,在《格萨尔王传》里,每一个骑士都有自己的传奇英雄事迹,每一个都出身高贵,骁勇善战,品德高尚。再比如鹞、雕、狼三大统帅,每一个都是奇才,每一个人的大小战役以及生平事迹都十分清晰。有些在格萨尔王尚未称王之前便誓死追随。其中出现的人物极其众多,包括各个骑士,诸多贤人,诸多国家民族,以及无数贵族传承,其中的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关系复杂而饱满,绝对是有原型的,这部史诗应该是结合当时的历史,加上艺术创作而诞生的。在青海玉树和四川甘孜都有格萨尔王的遗址留存,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历史和年代与格萨尔王传的时间完全符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都可以确定在藏区东部,四川甘孜青海玉树西藏昌都附近存在过"岭国",由黑头藏人(董氏族)建立。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则需要分析一下《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中,有一个章节是霍尔白帐王来抢公主,被格萨尔王打败,今天的霍尔藏族还有这个传说。其中称霍尔藏族红色黄色头发,这和今天的霍尔藏族也是有相似之处,此类战役记载可能是真实的,反映了岭国的对外扩张。其中还有很多国家被格萨尔王打败征服的故事,但有两个值得关注,即"门域王"和"大食王",藏族的门域是对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称呼,"大食"也就是阿拉伯,根据当时的历史,岭国不可能去打这两个地方,相差太远,这可能是后来的藏族将一些吐蕃时代发生的事加到了岭国身上,说明了当时还对吐蕃存有很大的记忆


藏族的氏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