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趙國史(石勒起兵)

西晉末年,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政治局勢動盪不堪,爆發了“八王之亂”。永安元年,成都王司馬穎擊敗了普惠帝軍隊,挾皇帝至鄴城。王浚與司馬騰以天子名義起兵討伐司馬穎,司馬穎被迫南奔洛陽。同年十一月,南匈奴首領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即漢王位,改元元熙,建立漢國。由於晉朝的腐朽及戰亂,以“復漢”為旗號的劉淵,迅速得到了大量對晉朝不滿百姓的支持,成為西晉的勁敵。羯族首領石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乘中原戰亂之際發展壯大,成為中原地區的強大勢力。

後趙國史(石勒起兵)

羯族勢力的壯大,與羯族領袖石勒的活動息息相關。石勒生於上黨的羯人聚集地武鄉,其父周曷朱本為部落小率,但因性格粗暴,不受眾人所擁戴,只得使石勒代為督攝。這些跟隨匈奴入塞的羯胡,大多被漢人奴役從事農耕工作。太安年中,幷州(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饑荒,石勒與部眾失散,逃亡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南)依附故交甯驅。後又被東贏公司馬騰抓住,“虜群胡將詣冀州,兩胡一枷,勒亦在其中”,販賣與茌平人師懼為奴隸。師懼與牧率魏郡汲桑往來密切,石勒遂以能相馬為由自託於汲桑,而後,召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為群盜,郭敖、劉徵、劉寶、張噎僕、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十騎又來投奔,號為“十八騎”。

後趙國史(石勒起兵)

西晉永安元年十二月,司馬顒廢皇太弟司馬穎,遣送回藩。於此同時,司馬穎故將公師藩自稱將軍,石勒與汲桑乃率百餘騎前往投奔。汲桑命石勒以石為姓、勒為名。公師藩拜石勒為前隊督,進攻司馬模,石勒擊敗廣平太守丁紹,公師藩親自率軍隊從白馬向南,不幸戰敗被兗州刺史苟晞所殺。光熙元年十月,司馬穎及二子被司馬虓長史劉輿矯詔賜死。於是,在公師藩死後,汲桑自號大將軍,以成都王司馬穎報仇為由,拜石勒為前鋒都督,進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石勒大敗司馬騰將馮嵩,遂入鄴城殺司馬騰及餘部數萬人,大掠而去。汲桑乘大勝之勢,準備南擊兗州(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司馬越大懼,派遣苟晞、王贊討伐之。汲桑與苟晞雙方在平原、陽平交戰數月,苟晞先破汲桑於東武陽,後又“破其八壘,死者萬人”,將汲桑、石勒起義軍徹底擊敗。汲桑與石勒收拾部眾本欲投奔劉淵,又被冀州刺史丁紹擊破於赤橋,起義軍徹底崩潰。汲桑奔馬牧,被晉軍追至平原擊殺,@石勒奔往樂平(今山西昔陽),希望召集當地舊部,但並未與當地羯人取得聯繫。@在懷帝永嘉元年,走投無路的石勒只得輾轉投奔了上黨的豪酋張訇督、馮莫突。

後趙國史(石勒起兵)

張、馮之族屬,譚其驤先生認為,後趙諸多張姓極有可能為“羌渠”本土人,即羯族。儘管有學者強調羯胡與西域胡之區別,認為“羯胡絕不可等同於西域胡”,但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張訇督名中“訇”字乃羯人常用之名,如石勒小名訇勒、石虎祖名訇邪等等,說明了其文化的相似性。其次,不論張訇督族屬如何,石勒能在創業之初與其結為兄弟,並賜姓石名會,亦間接佐證了其與石勒之間的族屬認同感。如此一來,在石勒的勸誘下,張訇督、馮莫突便隨從其投奔了漢主劉淵。劉淵封“石勒為輔漢將軍、平晉王,張訇督為親漢王,馮莫突為都督部大”,以石勒作為這支羯族武裝的領袖。從此,石勒終於東山再起,又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治資本。石勒收復上黨羯人後,前往樂平,延攬劉淵屢次難以招降的烏丸張伏利度部。石勒先偽獲罪於劉淵,之後故技重施,再與張伏利度結為兄弟,率領其部眾寇掠,待時機成熟後奪取了張伏利度的首領之位。據《晉書石勒載記上》所記:“勒知心之附己也,乃因會執伏利度,告諸胡曰:‘今起大事,我與伏利度孰堪為主?’諸胡鹹以推勒。勒於是釋伏利度,率其部眾歸元海。元海加勒督山東諸軍事,以伏利度眾配之”。張伏利度當族屬烏丸,但魏晉之後烏丸已是雜胡,張部屯聚之樂平,與石勒故鄉所在上黨武鄉相去不遠,正是石勒之前企圖招攬舊部之地。以此推斷,張伏利度部眾中亦有可能有一部分羯族。石勒憑藉著劉淵的名號,成功收編了張訇督、張伏利度兩部,也終於與上黨、樂平一帶羯族取得了聯繫。藉此所形成的政治勢力,在羯族今後的軍事行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此,以羯族領袖身份出現的石勒,開始了羯族在中原內地的勃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