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和服務群眾

延安時期,衛生防疫工作面臨極大困難:一方面要面對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和醫療資源的極端匱乏;另一方面,在150萬人口的陝甘寧邊區,有100多萬文盲,2000多個巫神,群眾普遍存在迷信、愚昧、不講衛生的習慣。能否做好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的工作,就成為決定衛生防疫工作成敗的關鍵所在。

教育群眾 成風化俗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陝甘寧邊區把衛生防疫工作納入政權建設的軌道,從組織建設、政策法規、制度完善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推動,重點是改變群眾迷信、愚昧和不衛生的生活習慣。

醫療隊員們走村串戶,不僅積極救治病患,還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怕髒、不怕累,很快與群眾打成一片。延安一年四季都有胃腸道傳染病流行,人員死亡的事常常發生。經醫療隊員們調查發現,發病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飲水不潔,水源周圍多汙穢不堪,且民眾有直接飲用生水的習慣;二是廚房不衛生,存在距離廁所近、蚊蠅多、灶具不乾淨等問題,做飯時也有不良的衛生習慣。找到病源之後,防疫工作者制定了相應措施,幫助群眾解決全市範圍內的飲水、廚房衛生問題,要求飲用燒開之後的水,採取措施安排婦女將燒開的水送到田間地頭供勞動者飲用,逐步養成喝開水的習慣。

各地醫療隊在幫助群眾解決病痛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封建迷信給大家帶來的巨大傷害。據《解放日報》記載,延安曾有巫神161人,每年每人跳神“看病”多達36次,且費用極高,請他們“看病”的百姓往往落個人財兩空的結果。各地醫療隊組織了各種各樣的巫神坦白大會,揭露他們跳神過程中的騙人伎倆,更用科學的診療結果教育群眾,從根本上破除群眾的恐懼和疑惑。延安子長縣一對母子患麻疹併發肺炎,孩子疹子發不出來,昏睡不醒,已經被請來的巫神宣佈“不可救了”。醫療隊派了兩位醫務人員登門救治,精心護理,終於使孩子脫離危險並在不久後痊癒。

組織群眾 分區防疫

為推進防疫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邊區於1940年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員會,負責延安境內的衛生防疫工作,還在各大機關單位、區鄉各級根據需要成立分會,具體負責各單位、各區鄉的衛生防疫工作。這樣的組織體制,有效推動了衛生防疫工作的開展,在疫情暴發期間還能更好地組織群眾,真正做到分區防疫,有效隔離。

1942年3月,河曲、綏遠、寧夏等地發生鼠疫,為避免疫情傳入邊區,陝甘寧邊區成立防疫總委員會,地址設在中央醫院,直接領導延安40華里範圍內的防疫工作。下設東、南、北、西北四個防疫區,涵蓋了市內所有鄉鎮,各區設防疫分區委員會,分別由留守兵團衛生部、邊區衛生處、八路軍總衛生處和中央總衛生處負責,責任明確,各司其職,使防疫區域不留死角,防疫措施落到基層、落到實處。為加強防疫督導,由延安市公安局各分駐所和各鄉政府擔任檢查、督促、糾察的任務,在防疫一線保證各項防疫舉措得以執行。在疫情已經發生的區域,這樣的組織機制反應迅速,可以第一時間派出救災工作組,進行防治疫情的宣傳、組織工作,及時採取隔離措施,將病患和無病者分開。對疫情較為嚴重的村莊,則暫時斷絕其與其他村莊的往來,以達到防治疫情蔓延的效果。

服務群眾 救死扶傷

在各種資源都極度匱乏的延安時期,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醫務人員是最為短缺的“資源”之一,他們數量不多卻是開展衛生防疫工作的主力軍,在防治疫情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無疑是巨大的。1944年發佈的《關於開展群眾衛生醫藥工作的決議》中,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自己神聖崗位,加強自己為群眾工作鞠躬盡瘁的精神,以求邊區大量疾病死亡現象能夠減輕和消滅。

延安時期醫務人員治病救人的“病房”,常常是坐落在每一個發生疫情的鄉村農舍。1942年,延安附近幾個鄉發生了急性傳染病,許多村民上吐下瀉。延安防疫委員會派出幾個防疫隊,下鄉執行調查、治療和撲滅任務。曾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的徐根竹率領兩位隊員於4月前往疫情嚴重的川口三鄉。此病來勢兇猛,患者往往一到三天就死了。老鄉們燒過香、找過巫神,結果還是無法挽救,都感到十分恐懼,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搬家遷往別處。徐根竹和他的醫療隊在發病的鄉村住了兩個多星期,經過耐心縝密的調查、走訪和醫療救護,救活了15位嚴重病患中的11人,找到了疾病流行的源頭——兩條受汙染的河流。防疫隊幫助百姓制定了消滅病源的辦法,監督百姓遵照實行,直到疫情撲滅才回到醫院。(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