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新視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樂魂

大家好呀!今天深藍君和大家聊一聊佤族的音樂文化。

Are you ready?

Let's go!

佤族,分佈在中國與緬甸的少數民族,傳統民族語言為佤語,沒有文字,民族文化口口相傳。

佤族熱情、開放、民風淳樸,和許多民族一樣,佤族的音樂性是融入血液的,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融入生活與血液的音樂文化值得我們欣賞借鑑。

世界音樂新視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樂魂

佤族盛會

佤族木鼓

首先講一講佤族木鼓,木鼓雖不是佤族特有的樂器,但是佤族的木鼓卻是極具特色的,首先是木鼓的形狀大小,在佤族,木鼓是用大樹幹做的,長一般在150cm-250cm之間,直徑50cm-150cm之間,沒有最大,只有更大,當然要在樹的"允許範圍"之內。

世界音樂新視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樂魂

佤族木鼓

其次佤族木鼓有公母之分,佤族社會比較原始,民風淳樸,至今仍保有母系社會的影子,因此佤族女性地位較高,母木鼓比公木鼓要大,也更為神聖。另外佤族人信奉神靈,在他們看來木鼓是神明的象徵,能給寨子帶來吉祥安樂,因此佤族人對木鼓十分看重與敬畏,其社會特色可見一斑。

世界音樂新視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樂魂

佤族木鼓演奏

佤族木鼓最開始的時候不是用作樂器,而是祭器,所以平常木鼓供奉在專門建造的木鼓房裡,只有在重要的日子佤族人才會"拉木鼓",即演奏木鼓,演奏時還會跳木鼓舞,佤族的舞蹈也是非常原始,有樂必有舞,木鼓節奏比較簡單,舞蹈也很簡單,男女寨民有各自的舞蹈動作,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卻將音樂、舞蹈與自身文化融合體現地淋漓盡致。如今的佤族木鼓經過改良,已經登上了大大小小的舞臺。

小獨笛

在來講一講佤族的小獨笛,這可是土生土長的佤族傳統特色樂器,聲音響亮通透,便於攜帶,在隋唐可是盛行一時,重大場合的演奏是少不了的,只不過後被我們常見的蕭和笛子取代了,慢慢走向沒落,現在能演奏小獨笛的人比較少,多分佈於閩南與臺灣地區。在隋唐時,小獨笛傳到了日本,深得喜愛,視若珍寶,至今仍有八支小獨笛留存在日本奈良東大寺。

世界音樂新視野:佤族融入血液的音樂魂

小獨笛

講到這裡,不得不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了,很多人說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做的不夠多、不夠好,深藍覺得我們做的不夠的程度只有30%,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深藍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有太多太多了,在保證自身發展創新並融合接受其他文化的同時,兼顧所有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不現實的,在這過程中肯定有一些東西要被遺忘,這是必然的,但也不必為此遺憾,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不一定只有學會它、吃透它,記錄它也是一種傳承,詳細的記錄下書面資料、影像資料與學習過程,這樣即使有一天某個傳統文化消失不見了,後人仍然可以通過它的記錄資料想起它、學習它,說不定還能推陳出新。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喜歡記得點贊、收藏+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