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家鄉麻埠鎮除了六安瓜片茶葉以外,還有一座有62年曆史的響洪甸水庫大壩。現在有很多當地年輕人或者外地遊客都會感嘆大壩的雄偉和水庫的美麗風景,很少有人關注當年修建大壩的歷史以及當時修建大壩的不易。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響洪甸水庫大壩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淮河作為南北分水嶺,兩側的特殊地形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氣象條件,使歷史上皖西皖中地區水災旱災頻發。淮河支流像扇子一樣,西部、北部從河南來的20多條支流都是平原來的支流。來自南部安徽大別山的淠河、史河等山區水流比較急,洪水一來南邊水先佔了淮河河道,南部河南過來的水就會出現堵塞,所以要治理淮河首先要把大別山淮河支流治理好。這就是當年治理淮河最初修建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水庫的背景。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響洪甸水庫於1956年5月開工,到1958年6月大壩澆築到頂。1959年9月第一臺機組發電,至1961年4月,4臺機組全部投入運行,全部工程建造完成,在防洪、灌溉、發電方面都開始發揮作用。響洪甸水庫大壩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鋼筋混領土重力拱壩。是“一五”期間設計,“二五”期間建設的國家重點工程。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響洪甸水庫位於西淠河上游段,水庫大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431平方千米,佔西淠河流域面積的21.36%。壩址以上有燕子河、青龍河(姜家河)、宋家河、烏雞河、蓮花河、三灣河、石家河7條支流以及數條溪流匯入。

1950年淮河大水,安徽省書記曾希聖把災情向毛澤東主席作了彙報,從7月20日到9月21日,毛主席連發四道批示,並敦促周恩來總理負責抓緊擬定治理淮河的方案。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做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明確提出了“蓄洩兼籌”的治理方案,上游應修建水庫,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1951年1月15日,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新中國的第一個重大民生工程淮河治理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1950年3月-6月,淮河水利工程總局組織淠河勘探,提出淠河西源上游可建長竹園水庫(即響洪甸水庫)。1950年11月,治淮委員會進行復勘。1951年4月第二次治淮會議決議的《治淮方略》和1952年度工程要點中,明確提出興建長竹園水庫的具體計劃。此後,勘測隊伍對水庫和壩址進行了地質勘探和測量及水文測驗工作。1955年秋編制《淠河水庫群規劃報告》。該報告選定建磨子潭、響洪甸和兩河口3座水庫,並確定先建響洪甸水庫。由此編寫了《響洪甸水庫方案選擇報告》。確定了響洪甸水庫以防洪為主,兼有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1956年2月,治淮委員會編制《響洪甸水庫工程初步計劃》。響洪甸水庫和電站的設計由治淮委員會設計院承擔,設計開始於1955年,在施工過程中又有修改。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響洪甸水庫的選址從1951年開始歷時4年,先後共選擇黃石衝、上響洪甸、下響洪甸、齊家大窪、王臺子和長竹園等6個壩址。後又經地質水文工程局鑽探勘查,從合理、安全、經濟等幾個方面綜合分析比較,決定採用下響洪甸壩址,即現在的壩址,1955年12月,地質部批准了下響洪甸壩址方案。關於水庫的選址,後來在響洪甸水庫下游8.8KM地方獨山鎮長竹園村建了響洪甸抽水蓄能電站大壩,不知是否參考了當年選址大壩時的長竹園壩址。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獨山鎮長竹園村抽水蓄能大壩(位於響洪甸水庫大壩下游8.8KM處)

1956年3月成立響洪甸水庫工程籌備處,直屬治淮委員會,負責進行施工前的準備工作。5月正式成立響洪甸水庫工程指揮部,6月大約有15000年治淮大軍來到這裡,11月治淮委員會派出治淮河委員會住響洪甸辦事處。水庫施工人員主要是從梅山水庫工程指揮部調來的,其次從六安、阜陽治淮指揮部調來的部分幹部。土方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組織民工成立民工大隊承擔。其他砂石開採、混凝土配料、石方爆破、灌漿鑽探、施工給排水等均有治淮委員會工程總隊和建工局所屬單位承擔。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上游圍堰合攏(1956年秋)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大壩施工(1957年)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建設中的大壩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洩洪隧道建設中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大壩竣工驗收(1958年7月14日)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1961年4月開始發電的響洪甸水庫4號機組為國產第一臺雙水內冷發電機組。

響洪甸水庫大壩的修建讓金寨這邊紅色土地上的人民付出了很多犧牲,百姓失去了土地,離開了故鄉。57年的時候,大批的響洪甸水庫上游移民到了壽縣,但是在山區生活習慣的百姓並不習慣平原的生活,另外當時的補償標準很低,而且當時經濟困難時期,很多政策未必都及時兌現,好在政府一直關注住移民情況,直到現在移民的後代依然有一些政府的補助。(農村有很多羨慕庫區移民的補助,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當年移民的辛酸。)當時在移民中流行這樣的話:“住牛棚,燒稻草,不是移民是老吊!”“寧喝金寨的水,不吃壽縣的肉”,到1960年春,安置在壽縣的4000多戶居民除了13戶外都返回響洪甸水庫周圍定居。(參看金寨大事記和曾經在金寨工作過的一位退休人員的回憶裡面都有印證)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響洪甸水庫的修建也淹沒了金寨的兩大重鎮劉波、麻埠,麻埠鎮是西淠河上最重要的茶麻山貨集散中心,當年皖西山區大量茶葉都是從這裡外運銷售到全國各地。千年古鎮麻埠鎮一直和茶有著不解的緣分,今日新的麻埠鎮也因為“六安瓜片”美名香飄萬里。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響洪甸水庫的修建只是新中國治淮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為了治理淮河,金寨縣在淮河支流上修建了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霍山縣在淮河支流上修建了佛子嶺、磨子潭兩座水庫。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正是這四個大水庫的修建為淠史杭工程提供了基礎,四大水庫不止對淮河防洪有重大作用,還通過淠史杭工程灌溉下游廣大地區、造福更多人民。8月19日就是淠史杭工程開工60週年了,作為金寨人、皖西人,我們不能忘記它,更應該瞭解它的歷史。歡迎朋友們關注8月17日開播的記錄片《人間天河淠史杭》。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家鄉響洪甸水庫與淠史杭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