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是螺螄粉火起來之路

現在,柳州螺螄粉火了,成為網絡大咖直播時的爆品選擇,但是你知道,螺螄粉在爆火之前,曾經走過多麼漫長的蟄伏期麼?而在螺螄粉走出去的過程中,柳州人又是如何運用柳州的“工業基因”,給螺螄粉裝上了翅膀的呢?

袋裝螺螄粉“鼻祖”誕生在菜市場

早些時候,螺螄粉就只是個街頭食品,最多打個包回家吃,像現在這樣以預包裝的袋裝食品形式風行全國乃至世界,在那時候是無法想象的——那時候大家只知道袋裝方便麵。據記者調查,整個柳州乃至廣西,最早把螺螄粉做成袋裝的,是柳州一位叫吳文夏的老伯帶著老伴一起搞的一個小廠。

吳文夏在上世紀90年代初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藉助方便麵的靈感,做出了首款袋裝螺螄粉。他在柳州北雀路上一個菜市場裡,租下一棟民房——不起眼的二層樓,請了十多個工人,經過一番努力,將向來只有鮮食的螺螄粉,做成了可沖泡的方便食品,開水沖泡5分鐘即可食用。1992年,吳伯為自己的產品註冊了商標——家柳。家柳成為柳州歷史上第一個預包裝螺螄粉品牌。

譚雪昌那時候是家柳螺螄粉的經銷商,經常到吳文夏廠裡進貨。她記得當初的產品,米粉只有100克,粉絲很細,料包很簡單,只有一包酸筍,一包辣油,還有一個以鹽為主的調料包。“當時生產是比較落後的,很多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特別是酸筍,裝入袋子以後,還要靠人往袋裡加一勺酸水後再封口,要不然那個酸筍容易變質。”其實這米粉泡好後,只是依稀有點螺螄粉的影子而已。但在那個方便麵一統天下的年代,這樣的方便螺螄粉也是聊勝於無。

接受它的人並不多,銷量低,產量也低,一天一個工人最多能做200包左右;大部分環節手工操作,小部分機器完成;保質期只有一個月。這就註定了產品根本走不了太遠,除了供應本地,最多銷到南寧、賓陽等地,都沒辦法走出廣西。

在十幾年的時間裡,這袋裝螺螄粉一直不溫不火,每年的銷售額只有區區幾十萬元。

2008年,吳家老兩口年紀大了,幹不動了。他們的兒女不願接班。老兩口決定關掉工廠,回家養老。譚雪昌和家人商量後,籌措了幾十萬元的資金,盤下了這間工廠。“家柳,就是家鄉柳州的意思,外面的人,只要有了這個味道,就能想起家鄉,我們怎麼樣也要堅持下去。”她說。

因利潤微薄,銷量有限,直到2014年,柳州依然看不到第二家企業生產袋裝螺螄粉。

袋裝螺螄粉的進化之路

作為螺螄粉的故鄉,柳州人對螺螄粉口味的精進改良從未停止,袋裝螺螄粉同樣如此。

柳州螺螄粉協會會長倪銚陽告訴記者,在他眼中柳州的袋裝螺螄粉到目前為止有過4次革命。其中包括幹米粉的形態變化,然後是保質期的延長,接著是口感的提升,再就是產品食用烹煮方式的調整和豐富……每一次都凝聚著業內無數人的心血。

保質期是決定螺螄粉能夠走多遠的關鍵因素。家柳曾經嘗試過將酸筍絞碎後包裝,這樣總體保質期可延長至6個月,但是口感卻略有下降。

譚雪昌和團隊經過反覆實踐和對比,最終決定還原酸筍形態,獨立包裝,增加了酸豆角包,又將調味的粉包改良為醬包,將主料螺螄加上大骨等其他配料精心熬煮,熬成香濃的醬汁,濃縮灌裝,沖泡後的口感還原度比粉包好太多了。

為了熬出一鍋完美的螺螄醬,譚雪昌跑遍三江融水,到處尋找個大、肉厚的石螺,來保證基礎的鮮味。同時,為找到最佳製作方法,她拉著閨蜜吃遍柳州,回家細細琢磨,反覆試驗。“有時候,會一口氣煮5鍋,同時擺在桌子上做對比。朋友來都嚇到了。”她笑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找到了熬煮螺螄的最佳配方。經過多次改良,後來泡出來的米粉,口感更接近現煮的螺螄粉,客人吃後反應驚喜。隨後,家柳米粉也從只可以沖泡的細粉向需要水煮的粗粉拓展。

袋裝螺螄粉走出寂寞

袋裝螺螄粉自面世以來,走過了20多年的寂寞旅程,2014年前,柳州袋裝螺螄粉的旗子就只有家柳一家孤獨地撐著。2015年才有一些品牌加入了這個行列,但有的企業沒能熬過漫長的培育期,倒在了前行的路上。

譚雪昌記得,自己當初代理經銷家柳螺螄粉時,帶著產品到各地推廣,可根本推不動。偶爾有賣場進了貨,但是銷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直到2014年,銷量開始有了新的突破。

也是2014年開始,有人開始嘗試在網上銷售袋裝螺螄粉。那時候,袋裝螺螄粉都還是簡易包裝,沒有現在這樣的真空包裝,但是改變從那時開始顯現。

柳州市政府決定扶持這個行業的發展,線上線下同時開展推廣。線下,2015年的時候,特意組織了家柳等幾家螺螄粉企業,以北京為首站,開啟了特產行銷全國推廣的模式。線上,又組織了相關部門和螺螄粉行業有關企業,奔赴杭州與淘寶天貓接洽合作。倪銚陽記得,他和夥伴們懷著火熱的心前去。誰知道人家根本沒瞧上這個小地方的“小”產品,大家失望而歸。

到2018年,天貓的相關主管主動來到柳州談合作,此時的預包裝螺螄粉早已成為一匹黑馬,引人注目。柳州政府抓住時機進行產業引導,並出臺許多扶持政策,鼓勵大家開廠。

“從最開始的不被大眾認識,到後來的認識、被接受、愛上螺螄粉。一路上的堅持,箇中艱辛,值得了!”譚雪昌感慨。

螺螄粉乘上“工業快車”

不斷完善的螺螄粉,通過自身的魅力開始征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當銷售上漲的需求擺在眼前,怎麼提高袋裝螺螄粉的生產能力又擺在了大家的面前。

一直堅持生產袋裝螺螄粉的譚雪昌說,她接手家柳後,將工廠遷到了柳江工業開發區,和自家原來的食品加工廠合在一處,生產面積從原先的300多平方米達到了2萬平方米。但是當時的設備並沒有完全針對袋裝螺螄粉設計。譚雪昌在外地走訪多家設備廠,尋找合適生產螺螄粉的設備,最終在汕頭聯繫上了一個廠家,同意改良設備。而料包、油包的生產也實現了機械化,不再是手工包裝,同時還增加了一臺微波殺菌設備。至此,家柳實現了半自動化生產。不過,當時沒有生產標準,生產環境也很簡陋。

為了推動螺螄粉產業發展,柳州市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從資金、場地、人員等方面扶持行業發展,很多螺螄粉從業者加入到生產袋裝螺螄粉的行列。

在柳州市河西工業園的螺螄粉生產廠房內,記者看到,有尺寸龐大的熬煮湯料的大鍋,有生產酸筍、酸豆角、花生等料包的生產線,每條生產線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打好包的配料……這些生產場景不禁讓人聯想到汽車、鋼鐵工業化的生產線,柳州人就這樣將工業化的思想,運用到了螺螄粉行業當中。

相比2014年前只有家柳一枝“獨苗”,到2020年10月,柳州全市預包裝螺螄粉註冊登記企業已達86家、品牌300多個,日均銷量超過200多萬袋。

網絡助推成就“新網紅”

其實,螺螄粉產業的突然壯大,有一個特殊的團體立功不小——微商。2014年以後,在柳州人的朋友圈裡,很多人不約而同賣起了螺螄粉。

倪銚陽笑道:“那時候,光是我那裡一天就有七八十個微商來進貨。”這些微商其實大多數都是兼職的,在朋友圈裡賣螺螄粉其實就是賺點零花錢。可能是熟人之間的信任,他們的銷售文案也很有個性,結果銷量出人意料,有的人一天就能賣出去一兩百包。

90後小劉就是其中之一。她本來是將螺螄粉作為土特產寄給遠方的朋友。結果對方吃了以後,紛紛要求“代購”,於是她順勢做起了微商,不料竟然賣得風生水起。“我朋友圈應該有1000個陌生人是因為買螺螄粉來找我的。我現在幾個月都不會在朋友圈發螺螄粉廣告,但依然隔兩天就會有人找我下單。”

柳州的螺螄粉因朋友圈獲益,讓很多人始料不及。而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不少行業帶來的重創,但袋裝螺螄粉行業卻相反。疫情期間和螺螄粉有關的話題多次衝上熱搜,一條“螺螄粉到底什麼時候發貨”竟然多次衝到榜首,以致如今賣螺螄粉的網店多達1.4萬多家。

倪銚陽認為這並非偶然。“螺螄粉本身是一個健康食品,非油炸的;第二,它的特點是鹹、鮮、酸、辣、燙,讓人很容易增加食慾。疫情出現後,很多人宅家,可能其中一個人在吃這個,旁邊的可能會試著也吃一下,結果一試就上癮了”。

踏上快車道的袋裝螺螄粉,其發展速度也令人仰視——從最初的一天生產幾百包,到如今每天有350萬包螺螄粉發往世界各地,從區區20人的小廠到現在超過25萬人靠此謀生。袋裝螺螄粉的銷售額,2015年為5億元,2016年是6億元,2017年是30億元,2018年是45億元,2019年是62.5億元,全產業鏈超過了135億元,預計2020年即將突破雙百億。

什麼叫“跨越式發展”?這就是!

來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11/04/621183.html?_s=16044697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