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几年前,一名法国女政客娜丁∙莫拉诺,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曾经引用了戴高乐总统的一句名言,

“在法国,有黄皮肤法国人,黑皮肤法国人,棕色皮肤的法国人,这非常好,这体现了法国对所有族裔的包容,还有法国包罗万象的使命感。不过,这些人至少要有哪怕一丁点共通之处,不然法国就不是法国。我们毕竟是一个以欧洲白种人为主的,有着希腊、拉丁和基督教文化的国家”。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然后,娜丁又进一步的发挥说“我希望法国就是法国,我不希望法国变得穆斯林化”。

结果,这言论一出口,现场嘉宾都惊呆了,气氛一度非常紧张。紧接着,法国民间骂声一片,政界和各大媒体更是纷纷发声,义愤填膺地指责她的这一说法极为不妥,还强烈要求摘掉她的欧洲议会议员的头衔,争抢着以这次“不当言论”为契机,主动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立场。

娜丁所在党派也向她施压,要求她退出即将举行的地方选举。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随后公开宣称跟娜丁划清界限。两人一起划了二十多年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

讲真,在当今的巴黎、马赛这些大城市的人口中,非洲裔已经占到了10%以上,新生儿则超过了30%,大量的天主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甚至多法国公司的午饭食堂的传统搭配——香肠和猪排,因为不“清真”,都已经被驱逐。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现代法国大街一角

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是核弹吗?不是,是子宫。

所以啊,在政客们看来,为了自己的仕途,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那些黑蜀黍们,实在“伤不起”。

更何况,法兰西的体育事业,尤其是足球领域,还得指望他们呢。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要说,非洲人为什么喜好不远万里地来投奔法兰西?实际上,要论源头,咱们还得从历史上,捋一捋法国人的“非洲情节”。

法国对非洲的殖民,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17世纪初。作为第一个殖民非洲的宗主国,法国也是曾经是控制非洲殖民面积NO.1的国家(占总面积的35.9%)。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同时,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法国一开始就将自己的行政和司法制度嫁接到法属殖民地,并竭力向当地人灌输法国的宗教、语言、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非洲大陆到处卖力的播撒“法兰西风情”。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位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非洲圣母院”,曾被戏谑地称为巴黎圣母院遗失在非洲的“姊妹”

相对于同期的英国、比利时殖民者,法国人堪称是丛林和沙漠中的“最后一点温柔”,致力于在非洲殖民地打造着“小法兰西”。把阿尔及利亚直接作为自己的行省进行建设、摩洛哥作为精心打造的特区,西非也派驻了大量官员和移民。

同时,法国人在各殖民地并兴办教育,推进法语普及和法国文化传播,建立一整套以法语为教学媒介的、完备的公立教育体系,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法国学习;对一些为政府做出突出贡献或战争立功人员,会直接授予他们法国公民权,并提供进入共和国立法机关和议会的机会。

就这样,几个世纪以来,成功培养出了一大批忠于法国的土著精英——他们把自己当成法国人,高度认可法国文化。

而且,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法国人对北非的情节,还要更加浓郁。至今,很多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城市建筑,甚至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带着各色“法式风情”。比如,北非旅游胜地摩洛哥,机场里听到的是法语,在大街上耸立着的法式建筑,路牌上也是法语与阿拉伯语并行,一些餐厅的菜单只印着法语.....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当今西非法郎上的法语

这些国家的中上层精英群体也多有法国留学、生活经历。普通老百姓们更是喜欢去法国打工、投亲靠友。

还有2010-2011年,席卷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到处都能看到法国忙着煽风点火的身影。

2013年,中非共和国发生叛乱,也是法国出兵给摆平的。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法国士兵在中非共和国受到了民众热情欢迎

更难得的是,不但法国有非洲情结,非洲也有深深的法国情结。

法国人历时数百年的“建设改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期间得到了充分回报。

很多纳粹德军生平第一次见到的黑人,就是法军中的非洲裔士兵。

据统计,大量被俘的法国黑人士兵并未像其他法国本土官兵那样关入战俘营,而是被纳粹定为了需要被消灭的“劣质种族”,遭遇了血腥屠杀,总数约为三千余人。他们多来自于非洲塞内加尔、尼日尔、毛里塔尼亚。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1941年6月法国沦陷后,戴高乐流亡英国,寄人篱下成立抵抗政府,无兵无钱靠施舍度日。

幸好,法国广阔的殖民地并没有被纳粹完全控制。于是,戴高乐将临时政府先迁到刚果的布拉柴维尔,后又迁到阿尔及利亚,依靠丰富的非洲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重组法国的武装力量,聚集实力,等待反攻,算是为“高卢雄鸡”挽回了点脸面。

像二战著名谍战片,老电影《卡萨布兰卡》就发生在北非的法属殖民地,摩洛哥。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而对于“落难”了的宗主国,多数非洲人是欣然接受的,甚至踊跃募捐、入伍,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积极支援“自由法国”,为那遥远但又如影随形的法兰西去战斗。

有个根据真人回忆录改编的法国电影,叫做《光荣岁月》,讲的就是1944年到1945年间,法国开始摆脱纳粹统治的时,法军中四个北非士兵为法国独立,离别家乡亲人,去欧洲浴血奋战,解放“法国母亲”的悲情历史。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光荣岁月》的男主决定离开北非老家参加自由法国军队时,他的妈妈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正如电影中演绎的那样,此时,来自于非洲的阿拉伯裔和黑人士兵们,和法国本土士兵一样,为了法兰西的自由和解放而战,英勇的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却因为来自殖民地而受到种种歧视:食物没有法国士兵好;没有法国士兵的休假;比如,男主角之一,来自阿尔及利亚的Abdelkader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却没有获得任何嘉奖,而他的法国籍下属和法国籍上司却很快升职.......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电影截图

二战中,每四名战死的法军官兵中就有一人是非洲裔,大量的非洲裔官兵与法国本土士兵并肩作战,与美英共同开辟第二战场,帮助法国在二战后期取得了些拿得出手的战绩,最终让法国以大国的身份,在战后担任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二战后,非洲的大片法属殖民地们,除了阿尔及利亚外,几乎全都以和平形式取得的独立。此时的法国采取了特殊的温和帮扶政策,一方面扶植殖民地的亲法代理人执掌国家政权和军队;另一方面给予这些新兴国家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保证法国的影响和利益的继续存在。

长期以来,法国100%的铀、鈷,72%的锰,80%的铝矾土,52%的铬,35%的铁,20%的铜、大量的石油、天然气都来自非洲。

经济上,法国推行建立了非洲金融的“西非法郎体系”,让非洲前殖民地货币直接和法国法郎挂钩兑换。法国财政部为其开设了专门账户,即有利于对方经济稳定,还能让法国继续着“老大”的感觉,顺便也捞到了不少好处;

军事上,法国为前法属殖民地国家提供军援和军事合作,至今在多国还保留着驻军,以非洲“保护者”与“监督者”自居。

还有法语,也一直被用作各国的主要官方语言。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人员往来方面,基于国内劳动力紧缺的状况,法国实施了宽松的移民政策,号称“来了就是法国人”。尤其对于这些前殖民的公民,法国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优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非洲人远赴法国求学、打工或是举家移民。

所以,要说当年的非洲前殖民地人民对解放法国和法国战后的经济恢复,还有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法兰西体育事业、挽救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实并不夸张。

那边呢,法国人也在尽力地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权力,甚至是特殊的政策关照。一代又一代下来,就演变成了当今的“政治正确”。

只是,没成想,所谓的“政治正确”,一旦矫枉过正,往往就变了味道。

下图是法国的一所学校合影,因为怕被指责“政治不正确”,特意把几个白人学生P黑来充数。只是,这五毛特效实在太凑合,结果引来一阵嘲讽。

法国浓郁的“非洲情结”,究竟从何而来?

而作为第一个以宪法的形式,宣布公民与宗教分离的国家,当今的法国的一些大街上,却又充斥着各种包头巾,穿布卡(穆斯林罩袍)的女性。好在法国禁止在公共场合蒙面,否则,放眼望去,真容易给当成了阿富汗的大街。

从2015年起的数次恐怖袭击,到近两年,旷日持久的骚乱和此起彼伏的暴力事件。

貌似无一不在警示着人们,自由和博爱、文化的多元性和种族的包容,本身没有错,但并不应该是这样一个搞法。

当今的西方,美国的政治正确是欺骗,而法国的“政治正确”,则更像是盲目和懦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