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不要相信經驗

前兩天發了幾篇關於引導技術在實際情境下應用的文章,有的夥伴在後臺留言說:非常實用,希望能夠把我的成功經驗用在他當下的項目上,並詢問可以怎麼操作。

趙磊:不要相信經驗

看了這條留言,有兩個感悟,一個是感謝他的支持,另一個卻是一個疑問:“我的經驗對於他來講真的有用嗎?”

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迫切的想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為的是給自己以啟發,好使自己的工作能夠做的更好一點,更有效率一點。於是,就拼命看書、看資料,那段時間手裡積累了很多其它人的經驗分享資料,大到流程設計、小到開場,尤其是那種拿來就用、用了就能出效果的工具、方法是我的最愛。

可幾次實踐之後卻發現效果還不如不用,甚至於這個工具的植入反倒使我原來的工作坊流程不順暢了。

原因是什麼呢?

情境不對

趙磊:不要相信經驗

我們在書中看到或其它夥伴整理出來的案例,實際上是有特定情境的。引導的特點就是某些事情只有在特定情境才可能發生,而整理在書上的,往往是書的作者後期加工的過程,甚至於很多作者也並沒有對現場有更多感知的情況下,只是做了一個流程的記錄而已。

當我們自以為很瞭解這個工具並拿來在自己工作坊中使用的時候,卻忽略了當時作者應用的具體情境是什麼。

比如:這個工具在使用的前期,工作坊裡發生了什麼事?參與者是什麼樣的狀態?引導者觀察到了什麼?引導者講了些什麼?側重點在哪裡?同樣的意思,為什麼用了這句話闡述,而沒有用另外一句?這些都是書本中沒有的,幾乎也不可能為讀者所知,可這些卻恰恰是引導的魂,沒有了這些魂,就只剩下流程和工具了。

失敗案例往往才是最有價值的

趙磊:不要相信經驗

我看了很多的專業書籍,卻很少有作者在書中提及失敗的案例,更多的是以專家的身份給大家介紹成功的經驗。如前文所言,固然成功的經驗很寶貴,但引導項目的特殊性,卻使其很難複製到我們自己的項目裡,任何一個有真實參與者參與的項目,都會是一個很NICE的過程。我們不僅僅要關注流程,更要關注現場本身所發生的變化。

現場所發生的變化,因人而起,人與人相互作用是沒有辦法用規律所約束的,因此引導者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示錯的過程,你只有經歷了這樣的錯誤,才更加深刻地瞭解自己所承擔的重任。

不諱言的說,我對做過的所有項目都有過覆盤,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有大大小小可改善的空間,也正是對這些錯誤存在的反思,讓我感受到了能力的快速提升。

讀書但別信書

趙磊:不要相信經驗

現在的引導類型的書籍越來越多了,做為專業工作者,基本上我擁有市場上所有的引導書,臺版的、國內的、國外的,甚至於包括那些被我們一開始當成的學習引導經典的工具書。

實踐了一段時間以後,再返回來有機會查閱這些書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疑惑:

書裡的情境都是一個組織特別理想的狀態。作者為了闡述清晰他的理念,於是會把大篇幅放在工具與流程上。比如處理兩個團隊的分工與衝突,聊聊數語介紹了情境,然後就開始分開團隊寫自己的工作職責、期待他人提供的幫助等等。卻對現場人員的狀態沒有任何的描寫。要知道類似於跨部門合作障礙的工作坊,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情緒的問題、看待角度的問題,而不可能一上來就是工作職責的問題。

作者根本就沒有做過引導項目,出書不過就是個炒作身價的方法而已。去年才知道,過去被我奉為入門書向大家推薦的某部作品,原來作者根本就不是引導者出身,其不過是個編輯,把蒐羅來的稿子整理了一下,就賣到大陸來了。聽的我直反胃,實在是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情況。要是按照這樣的書來做項目,恐怕不死也要掉層皮。

所有的東西在被作者整理成冊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原汁原味了,我的文章也不例外。因為要顧忌結構、目標、篇幅等等因素,很多細微的內容會被忽略掉,表面上看無關緊要,但實際上那些才真的是精髓。

所以,以後有機會與同行做覆盤,一定要問他工作坊的細節,他是怎麼考慮的、現場情況如何?發生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與調整?是怎麼考慮的。

這些問題才真正有助於理解與提升,當然千萬別被那些所謂的經驗忽悠了,要是被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忽悠了,那才好玩呢。

轉自中人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