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產品中心思維,銀行真正開在線上,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近年來,延續移動金融戰略,持續發力移動端已是各家銀行的基本策略。這讓每年下半年都是多家銀行發佈手機銀行大版本更新的重要時間段。


僅在7月份就有多家銀行的APP有大動作。比如,工行針對縣域客戶,推出手機銀行美好家園版;江蘇銀行2020版手機銀行APP突破以往的平臺格局,簡化用戶的進入門檻;浦發銀行APP新版本對理財、資產歸集、賬戶查詢等頁面進行客戶體驗優化;保定銀行正式推出新一代移動銀行客戶端4.0。


5G消息的探索、智能金融的應用、個性化定製的需求,非接觸零售業務的服務,以及開放銀行的場景拓展等都會是手機銀行近期角逐的焦點,而支撐這些需求的,除了政策引導、制度規範,以及銀行自身的軟硬件積累以外,部分手機銀行還得到了金融雲的幕後協助。


在移動金融需求如此旺盛的當下,金融雲在幕後能做什麼?用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的話總結:幫助銀行做好金融新基建,助力金融機構夯實內功,重塑、升級金融服務渠道,讓金融服務體驗是面向未來的。


打破產品中心思維,銀行真正開在線上,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騰訊金融雲總經理 胡利明


銀行具體如何在移動端深化數字化轉型?商品交易高度依賴互聯網和數據的新業務模式下,未來會有哪些新趨勢?胡利明做了如下判斷:


客戶體驗:5G和物聯網的逐步興起,客戶的移動端體驗會有更豐富的變化,即,終端的泛在化。除了手機以外,像眼鏡、汽車、手錶等終端體驗會有很大變化,會有更多的交互方式,並逐步融入到金融場景當中。


產業端:各個行業和金融服務對接之後會產生數據,數據和實體融合,風控、營銷、客戶體驗和智能化體驗得以實現,產業智能也會嵌入到金融服務中。


基於這兩點判斷,胡利明認為,金融雲應該在金融新基建和數字新連接方面發揮作用。金融新基建是幫助金融機構夯實內功,把技術的底座準備好。數字新連接是幫金融機構做整個渠道的重塑、升級,讓金融服務體驗是面向未來的。


金融雲如何提升銀行移動端的用戶體驗?


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在接受中國電子銀行網採訪時表示,部分手機銀行的體驗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主要原因是,對於很多銀行的APP整體而言,看著很像是在兜售一個產品,是以金融產品為中心,不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而互聯網公司做產品往往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


基於這個問題,他認為,金融雲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銀行的移動端渠道進行改進。


第一,幫銀行打造微信小程序矩陣。因為小程序矩陣特別輕便,方便運營,銀行甚至可以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通過小程序矩陣的方式,銀行服務可以更便捷地觸達C端的用戶。用戶不用下載APP,直接打開就能用,也不用更新,轉化率會往往比APP高很多。


第二,構建虛擬銀行營業廳。虛擬營業廳可以讓銀行通過虛擬的方式來做櫃員的事情,相當於把銀行真正地開在線上。


第三,在移動端搭建銀行客戶經理小店。開在移動端的銀行客戶經理小店可以把每個客戶經理對用戶的連接力量發揮起來,然後通過互聯網運營和營銷手段,將社交裂變的效果做到更好。


第四,一些新嘗試和體驗。虛擬人的應用和移動端的投資教育類小遊戲,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做流量吸引和轉化,用戶體驗不再生硬。


具體在銀行應用方面,金融雲還可以幫助銀行做一次性開發,多終端發佈,包括安卓、iOS、H5、小程序,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銀行移動端產品的開發效率,還能有效提升用戶體驗。某家銀行使用金融雲之後,新上線的APP在一個月之內提升了30%的活躍度,半年多時間,活躍度提升了兩倍多。


銀行的就是銀行的,誰也拿不走


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銀行還在擔心什麼?開放銀行到底開放的是什麼?金融業敏感的數據會有什麼樣的命運?胡利明認為,在遵循制度合規,規則透明的前提下,銀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不會讓自身的數據受到威脅。即使是開放銀行或開放金融,其開放的是開戶、存款、轉賬、理財、信貸等金融業務,而不是將數據貢獻出去。之所以要將業務開放出去,是因為銀行可以結合這些業務滲入到更多的場景當中,比如別人的APP,或企業微信等。


現在,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比較常見的合規做法是通過聯邦學習的方式去做一些金融科技的創新。在這種方式下,銀行的數據是不用出庫的,也就是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建模和業務場景合作。這樣做既可以保證金融和服務模式創新,做足差異化,又保證業務合規。


再者,因為金融雲和銀行之間主要是基於業務場景層面的合作,本身不涉及數據跨企業的情況,所以銀行只要植根於自己的企業生態鏈或供應鏈金融業務即可保證自己的業務特色,不存在誰替代誰或消滅誰的問題。如此,銀行的就是銀行的,誰也拿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