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不順暢,該怎麼辦?

風兒清


親子溝通的目的是要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也是彼此的瞭解、默契的培養,隨著長時間的溝通,不僅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哦~
一、孩子不愛和父母溝通的原因
孩子小時候都愛粘著爸爸媽媽,喜歡跟大人分享他們生活中的趣事和他們的想法,希望獲得家長的關注。但是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為什麼變得越來越不愛和父母交流了呢?
1、話題不感興趣
有一種可能是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的生活參與得越來越少,這就導致父母越來越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喜歡什麼,憎惡什麼,聊天也聊不到一塊去,長期下去親子關係疏離也不奇怪了。
2、家長不會傾聽
還有些家長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只顧著自己表達,卻沒有好好傾聽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了溝通的興趣。
二、提升親子間的溝通技巧有哪些?
很多家長白天忙於工作,回到家以後都已經累的不成樣子,根本顧不上和自己的孩子再交流談心,或是交流的方式根本不對,所以,導致親子間的代溝越來越大,還是來學學親子溝通的小技巧吧~
1、要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最好採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一味地用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孩子必然產生反感。孩子喜歡的方式是可以在與之玩耍的過程中,父母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因為孩子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仿真的模型玩具,如動物模型、汽車模型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3、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囉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三、還可這樣改善親子關係
其實,跟孩子交流有障礙,做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有更大的責任,那麼,還能怎樣做能夠改善親子關係呢?不放試試這幾點吧!
1、學會耐心傾聽
良好的溝通方式是父母應該耐心地傾聽孩子,並表示理解,對待孩子的不足,應該及時的給孩子建議,要向孩子說明理由,幫助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
2、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時是因為家長的焦慮感而遷怒孩子,比如不小心弄壞了什麼東西,如果正趕上您的心情煩躁,這時可能您會因為這件小事大動干戈甚至會大大出手。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很大的,所以遇到問題時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總是把孩子推到我們的對立面。
3、在愛的前提下樹立威信
如果沒有威信作為教育的前提條件,家長對孩子勸說越多、孩子對家長越厭惡,反感甚至反抗.。所以,要以愛的名義和前提,作為父母我要嚴格地要求你!這樣,在愛的前提下確立教育中的威信,孩子們還能更好的接受。

深測淺評


近段時間,有很多家長通過各種渠道,找我諮詢親子關係矛盾的問題。這些來訪父母在諮詢中,經常有意無意能聽到他們有如下遭遇。

  • “平時不管怎麼跟孩子說話,她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真的不知道該拿這孩子咋辦了!說啥都不起效果,真不知道怎麼說她才能聽得進去?”
  • “上次回來我告訴她上課要認真聽講,多請教老師,不知道她聽進去了沒有,現在孩子大了,真的太不好管!”
  • “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回來,我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是效果非常不好。現在不僅跟我關係特別差,在學習上,還總跟後面的人比,他說反正有人比他考的更差,不著急,太氣人了!”

這些父母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無論怎麼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是不聽,只有父母開始亮出“武器”時,孩子才有所反應。其實歸根結底,這都是親子溝通出現了障礙,溝通失敗極大的影響了一個家庭的和諧。面對著身體心理急劇變化的孩子,他們希望獨立且渴望成熟,但又無法獨立且心智未化,父母們在家庭教育中,會遇到很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往往弄的我們措手不及。

父母跟孩子溝通中,經常處於4大誤區

1. 講道理

很多家長喜歡站在成人思維的角度,塞一堆大道理在孩子的大腦裡。講道理就是成人利用理性認知來說服孩子聽從我們的想法,殊不知,越小的孩子感性認知越強,當成人的理性認知和孩子的感性認知碰撞在一起,勢必水火不容。這就好比夫妻之間吵架一樣,丈夫說“咱家現在窮,你不該總是買買買”,而妻子卻說“你不愛我了”。孩子不希望自己本能的情感,如悲傷、憤怒和害怕等感受,被父母通過講道理的方式無情否定,無論對錯,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自己。

2. 暴力溝通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一開始還能耐心說教,三分鐘下來忍耐不住,就開始施展拳腳,大打出手。類似於打,罵,吼,指責,攻擊等,這些都是帶有攻擊性的負性行為,都屬於暴力溝通。有的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的父母認為,天下沒有打不乖的孩子,如果一頓打不行,那就來兩頓。這無疑能暫時控制孩子被迫聽從父母的意願,但效果很差,反而還為今後的教育和親子溝通埋下禍根和隱患。長期處於這種教育方式和觀念下,孩子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問題,比如,過度自卑遇事退縮,抑鬱焦慮沒有自我,且成為暴力溝通模式的傳遞者等。

3. 過度比較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Dan Greenberg曾說過“如果真的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吧!”不斷的被比較,會讓孩子逐漸產生自卑和牴觸情緒。全球著名的伊頓公學,就鼓勵學生活出自我,勇敢做自己,別因他人而否定自我。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且具有強大潛能的,只有把自己放在最適合的賽道上,我們才能跑出最好的成績。

4. 喋喋不休

父母遇事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的在孩子耳前嘮叨,這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最大的因素。父母說話太多,就嚴重擠佔了孩子訓練講話的機會,而且信息量太大,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負擔。這是為什麼很多嘮叨的父母,總是會面臨著孩子的機械順從、無聲反抗、甚至是直接對著幹。在教育中,太多意味著無效,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來循序漸進的教育入手,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5. 溝通模式錯誤

很多父母都會採取以下方式進行溝通,例如:責備,問罪,威脅,說教,命令,警告,諷刺,挖苦等等,其實認真反思一下,我們會發現,這樣做效果真的很差。但現實中,依然有很多父母採取錯誤的模式跟孩子溝通,“作業還沒寫完嗎……都怪你不好……在鬧揍你……你這樣不好……小點聲……沒完沒了是吧……你真差勁……怎麼世上還有你這樣的人”等等,父母態度越強烈,孩子越是反抗,父母和孩子似乎是“仇敵”關係,這注定是失敗的溝通模式。

面對親子溝通障礙,父母該怎樣做來改變?我將提供以下11大方法,以供參考。

1. 少講道理,多講故事

孩子註定是感性認知遠遠大於理性的,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感受是否被在意,而不是你的道理和觀點是否更加深刻或更有邏輯。因此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無論這種情緒是好是壞,這是成功溝通的第一步。受感性認知的趨勢,孩子更容易接受故事教育,因為故事更有趣,有情節和衝突的波瀾起伏。如果非要跟孩子溝通時擺擺道理,那麼,通過故事來間接表明自己的觀點,更容易讓孩子思考和接受。

但是故事一定不能老生常談和平平無奇,就像《瘋狂原始人》中,盡職盡責的父親呆瓜,給他的家人們講故事,總是呆板和無趣的。“從前有一個小孩兒,她不聽家人的話,走出了山洞,然後就‘一個血紅的手掌印’了”。而相比之下,蓋的故事就更加有趣,而且很新奇。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曾講說,“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父母學會講故事,不僅能很好的起到成功溝通教育效果,還能鍛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2. 拒絕暴力溝通

向弱者施加暴力,是非語言類最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可能會暫時解決眼前問題,但是暴力過後,瘡疤容易消失,創痕潛藏心底卻永久伴隨。教育孩子,適度體罰是需要的,但這跟暴力絕不是一個概念。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儘管再煩躁和生氣,我們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緩慢過程的,光靠打罵教育一定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抑制,而非促進。就像臺灣作家張文亮的文章所寫:上帝給我一個任務,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嚴厲的呵斥和痛苦的懲罰,我永遠堅信能夠管住一個孩子的,往往是發自內心最深處對孩子的關心和鼓勵,這種情感的溝通比施加暴力更能有效的解決孩子所處的問題。

3. 跟孩子做朋友

跟孩子的溝通,建立關係是基礎。如果跟孩子關係搞僵了,或者直接破裂了,那麼,溝通起來就一定是對牛彈琴。維護好的親子關係,跟孩子做上朋友,讓他感覺到你跟他是一夥的,才能讓孩子事事願意跟你交流,並開始考慮你的感受。而且孩子如果認為你是他的好朋友,甚至會對你的一些教育和建議,簡直言聽計從。因為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的朋友說話甚至比老師都管用。

  • 在這裡分享一個小技巧:

當你跟孩子溝通時,無意間聽到孩子一些不好的秘密時,一定要忍住,才能有機會指引他改正。比如當孩子偷偷告訴你,他愛上了同班坐在他前桌的女孩兒,並在一起相戀快半年了。這時你一聽嚇壞了,“早戀+半年”這麼嚴重,“這小兔崽子要翻天了”。記住此時暴跳如雷且面目可憎的顯露原形,這一定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反而會讓你跟孩子之間連朋友都沒得做。最好的方法是忍住,儘管心裡已經翻江倒海,表面還要維持和假裝和顏悅色並耐心傾聽。因為只有維持好跟孩子的關係,你才能有機會在“暗地裡拆散”這對痴男怨女。當然,儘管我們知道這樣做有悖“尊重孩子且人格平等”的理念,但是為了孩子學業,這些看似很“邪惡”的小方法真的很管用。

4.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犯錯其實是好事,因為現在犯錯才能使孩子未來能少犯錯,很多人的成熟和能力都是在一次次犯錯中鍛鍊起來的。只有做事,才會犯錯。我們想讓孩子成長,就一定要接納他們的不足,鼓勵他們多犯錯,並積極的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且孩子犯錯幾乎是低成本的,如果等到孩子成年了再犯錯,那犯錯的代價一定不可估量。

5. 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欣賞孩子做事的過程,會增強孩子做事的動力和動機;賞識孩子行為的結果,會強化孩子的進一步行為;適當的干預和提醒,是幫助孩子糾正方向,更好發展。當孩子在學習和做事時,多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少一些功利心態,多一些體驗式的成長。“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多一些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且更快樂的成長。

6. 讓孩子有好的感受

孩子的心理活動和他們的行為有著強相關,孩子只要有了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家庭教育是一對一的,而且沒有時間限制,對於訓練“如何讓孩子有好的感受”方面的技能,我們會有充足的時間和大量的機會。

那麼,怎樣才能夠讓孩子有好的感受?

不是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讓孩子有好的感受,而是在延遲孩子滿足感的前提下,無論孩子的感受是好還是差,都要去無條件接納。但很多父母的做法卻是,總在不斷的否定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因此開始無休止纏鬧著父母時,他們就開始採取立刻滿足孩子慾望的方法,來暫時改變孩子的感受。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好,這不僅會養成孩子有了慾望就要立刻滿足的習慣,還會為今後的親子溝通埋下很多隱患。

  • 比如,當孩子一時興起想要買商場裡最貴的那個玩具時,這就是一種感受,但這個慾望滿足的代價很大。此時剛硬的父母大多的做法就是直接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買什麼買,家裡有那麼多了,還要買,快走,天要黑了,咱們要趕緊回家了。”當孩子的感受被直接否定了,就會產生一系列後續的情緒加重的問題。

  • 再比如,在公園玩耍奔跑中,孩子突然摔了一跤,哇哇大哭。一般作為性格秉直的父親,都會立刻扶起孩子,並差勁的回應,“都說過你多少次了,不要亂跑,你就是不聽。現在摔跤了吧,真是活該!這有什麼好哭的,摔了一跤而已,沒事兒的。”摔了一跤肯定沒事,但孩子的感受卻被否定的體無完膚。這種做法,一定不會讓孩子有好的感受。


那麼,當孩子的感受被否定後的行為和反應是什麼呢?

我猜無非以下幾種:悶著不高興;做出讓你煩心的舉動,比如說到處亂跑,無意間逃離你;無理哭鬧並拽著父母不讓離開,或者直接在地上打滾不起來,讓父母必須要立刻滿足自己;甚至你喊他時,他卻不理會無動於衷,其實並不是沒聽見,而是裝作不當回事。這些都是孩子感受沒有得到充分理解和關注後的一種反抗行為。當孩子的情感體驗是糟糕的時,當然很難會有好的行為。即使孩子的慾望立刻被滿足了,也不會有太好的感受。對於成人在工作中來說,當我們的感受被老闆無情否定,又何曾會有好的行為呢?

其實成人和孩子,是兩個不同且獨立的個體,對於各自真實的感受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即使再生氣也不能直接拒絕他們感受。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注,並給予理解和共情。

那麼,怎樣做才能算是接納孩子的感受呢?下面將給出4個接納孩子感受的具體建議:

  • 1)全神貫注的傾聽。

傾聽是接納孩子感受最重要的方法。如果家長能夠蹲下身來,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清晰的表達表達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認同,對於父母的理解和關注,他們心底即刻滿足的慾望也會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傾聽需要的是耐心和包容,去注視著孩子的眼睛,伴以和顏悅色的表情,和涉身處地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此刻我們正在關注著他。

  • 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孩子的感受。

用關心的態度和簡單的語言來回應孩子,比如“哦,嗯,原來是這樣啊”。當父母積極的回應孩子的感受,他們就能夠慢慢在感受的敘述中不斷自我整理思路,並從中找到解決辦法。用簡單語言來積極回應孩子的感受,這種做法非常好用。因為當孩子衝著我們表達心裡糟糕的感受時,我們其實並不知道事件背後的真相是什麼。父母過多的語言,不僅會存在斷章取義之嫌,還會讓孩子失去說話的主動權。如果問及過多隱私的問題,孩子還會感到被冒犯,他們會出現防禦心理,所以最簡單的語言往往能夠產生最好的效果。

  • 3)請說出孩子的感受。

父母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溝通非常重要,效果也很好。那怎樣做才能算共情呢?那就是當孩子說出自己感受時,父母可以將孩子的感受再描述一遍。

  •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女兒回家後,帶著失望的表情說:“爸爸,這次英語我考差了。”父親:“哦,是嘛?那你應該挺難過的。”女兒:“嗯,今天都快傷心壞了!”父親:“嗯,你確實挺關心英語學習,平時你經常犧牲玩耍時間,在家裡用功安靜的學習英語。”女兒:“嗯,因為這是我最喜歡的老師所教的科目,我一直都想考到很好的分數。”父親:“哦!那這次真是挺遺憾。”女兒:“不過,爸爸,其實我早已經找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了,那就是這個單元的英語筆記,我在考前沒有背好。所以很多簡單的題錯了很多,下次我一定會在考試前,認真背誦筆記本上的知識。”父親:“嗯。你能夠從失敗中,快速找到解決方法,我真是為你感到高興。”

父母通常用說出孩子感受的方法,來給予孩子共情和理解,一定會讓孩子聽到這些話後,心裡感到舒服和安慰。因為有人能夠理解並說出孩子內心的感受,他們會感覺非常好,因為這在其他地方無法感受到。當我們開始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他們也會更加配合我們的教育和接受我們的建議。

  •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代替道理上的解釋。


在生活中,孩子會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奢望。如果我們不滿足他們的慾望和想法,他們就會鬧情緒和生氣,容易形成不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如果對孩子任何的想法都無條件予以滿足的話,也會讓孩子今後變本加厲的提更高的要求,其實這就是驕縱的教育方式,而且一旦某一天,他們的慾望無法被父母滿足時,他們就會不斷責怪父母。

其實,在孩子提出對某種物品渴望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予理解和關注,然後用幻想的方式幫助孩子實現願望,從而代替道理上的解釋。“你現在就想吃肯德基,我真希望現在就能夠給你變出一盒肯德基來。那就太棒了!” 在這裡我要建議家長們,不能養成孩子不勞而獲的思想,要從小就告訴他們得到任何東西都要通過勞動。想要20塊錢,就必須去自己掙,可以先從家裡起,打掃清潔5塊,洗衣服7塊,整理房間3塊。做了多少事情得到多少報酬,明碼標價,這樣孩子就不會在亂要錢了,而且也會逐漸養成孩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亂花錢的行為也會大大減少。

7. 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

當我們跟孩子溝通時,不妨試著停下來,停止我們即將脫口而出的話,這些話不經過大腦的思考,往往無形中是具有殺傷力的。蹲下身來,跟孩子保持同等高度,或者最好去仰望孩子,或者是雙方坐下來心平氣和且尊重平等的聊聊心裡話。當我們靜下心來,先充分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思路清晰的表達我們的看法,這樣才不會導致雙方內心抗拒,而導致沒有效果的溝通。

8. 要求孩子身體面向你

當孩子面對著你開心大笑時,他們從內心是接受你的;當孩子跟你說話背對著你時,說明他們此刻一定是不接受你且不願意溝通的。行為是內心的一面鏡子,內心可以被掩飾,但行為卻能將其最真實的還原。因此當孩子對父母有著牴觸情緒,而且我們跟孩子溝通不暢時,不妨可以試著讓孩子暫時冷靜一會兒,然後讓孩子跟你身體面對面坐著,並且從父母做起,雙方彼此都假裝微笑1分鐘,來化解溝通的矛盾和抵抗。身體姿勢的改變,也會影響心理的改變。

9. 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你所看到的過程性問題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後,更多是採取對結果的指責和批評,甚至是對孩子進行貼標籤。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不利於孩子在錯誤中成長和進步,反而還會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並剝奪了孩子自省和反思的權利。作為優秀的父母,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實事求是的描述事情經過,引導孩子去反思過程,而不是隻看重結果。不好的結果只會打擊人的自信心,能看清過程中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指引我們進步。

即使用語言幫助孩子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也請儘量不要長篇大論。對孩子們來說,越簡單,就越容易被記住,而且效果也就越好。父母嘮叨囉嗦,只會招致孩子內心更加煩躁和希望逃離。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過程,不添加任何主觀想法以及判斷,才是跟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

10. 表達感受,不要人生攻擊

當我們看見孩子糟糕的行為,只需要表達當前感受即可,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比如,當你在超市購物,孩子到處亂跑且搗亂,不聽父母的話,那麼最好的管教方式是,直接告訴孩子你當前生氣和憤怒的感受。因為只要不受到人生攻擊和恐嚇威脅,孩子都會很容易和一個表達憤怒的人合作。如果你說“這真是個頑皮的孩子,沒法管教了,就像那些被慣壞了的孩子,今後鐵定沒出息。每次出來都這樣的不守規矩,下次你哪裡都別想去了,給我老老實實的呆在家裡。”如果這樣,那麼我們肯定得不到最滿意的答案,因為孩子肯定會變本加厲的跟我們作對和反抗。因為孩子從我們這裡得到消極回應,他們的感受是沒有被關注和理解的,潛意識裡很容易產生難過和沮喪,當孩子產生對父母的抵抗和恨意,一定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溝通的效果更加糟糕。

對孩子的行為問題,上升至對孩子個性和品格的評價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我們將其稱之為“貼標籤”。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被貼著各種各樣的標籤,比如“你是個小混蛋”,“你不誠實”,“你的心理有問題”,“你自私且懦弱”等。儘管從心理學的研究上來說,給人貼標籤的行為是不對的,無論這個標籤好或不好,都是在對人進行下定義和做判決。最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表達父母感受,不帶任何人生攻擊的語言。

11. 寫小紙條

當家長沒辦法跟孩子有效溝通時,冷卻處理反而是最有利的方式,父母可以採取寫紙條的方式,將我們的想法傳遞給孩子,這反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親愛的兒子:媽媽知道你最近學習很辛苦,壓力也很大,媽媽很在意你的身體健康,以及學習是否能帶給你快樂。近期媽媽沒有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你的感受,媽媽為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跟你道歉。而你卻總是能包容和幫助媽媽,謝謝你!愛你的媽媽。”如果這個紙條寫出來,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親子之間的矛盾也會因為一張小紙條而化解。


  • 有段時間,我的班上有個成績並不特別好的孩子,她的英語作業總是完成不理想,當然我也找他談過一次話,但是效果卻並不理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了幾句評語,以小紙條的形式夾在了作業本里,“小葉,在這一年裡,你在老師心中,一直都是最喜愛的學生。最近你的作業情況讓老師感到有些擔心,可以允許老師幫幫你嗎?”就這樣的一張簡單的小紙條,產生了效果。孩子雖然並沒有給我回信,但從那以後這個孩子上課和作業都更加認真了,不僅成績提升起來了,而且跟老師的關係也更近了。一張紙條雖然簡單,但對孩子來說,效果確實很好。家長們,不妨試著放下面子和孩子多平等溝通,實在不行就用小紙條的形式來跟孩子溝通。

親子之間要做好行之有效的溝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改變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多花些時間來學習思考,以及不斷踐行正確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才是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我們家庭生活的幸福最有促進作用的。

本篇文章所有內容均為碼字教育原創,喜歡的朋友請“關注”和“轉發”哦!我會在“頭條號”和“悟空問答”裡,繼續推出高質量的教育文章給大家。《Maple老師談教育》專門從事教育領域創作,謝謝關注和支持。


Maple老師談教育


親子溝通不順暢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家庭關係不民主。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是不是總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對自己有距離感有壓迫感。這種不對等的關係容易給孩子造成壓抑的感覺,繼續發展下去還有可能導致叛逆。


改進:摒棄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尊重的。家長是最愛自己的,最值得信任的人。舉個例子,不但孩子願意接受平等的對話,就連大人也願意接受平等的對話。比如:我們跟朋友一起外出路上,不小心走錯了一個路口,這個時候朋友之間會善意的提醒或者是開個小玩笑。沒有責怪的意思。:拐早啦,前方800米左右。下一個路口再出來吧。試想一下,如果朋友跟你說話的態度就像平時你責怪孩子的態度一樣:你怎麼回事,又走錯路了,我都跟你說多少遍了,你總是記不住。你看人家某某某。開車不用我操一點兒心,哪像你!估計朋友們這樣跟你說話,100個朋友也早都絕交了。

2、家長和孩子之間不會聊天。

導致話不投機半句多。這種情況的往往是:家長一開口就是孩子不愛聽的話題,或者是問的時候是質問責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比如孩子放學,家長接到孩子以後上去就問今天在課堂上表現怎麼樣啊?今天考試了嗎?考了多少分兒啦?今天的作業是什麼?這樣一連串的質問的話題,孩子只能以三兩個字兒:好,沒有,不知道。來回應家長。而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好好跟自己說話。想關心她,她還滿不在乎。孩子只會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就會問學習的事情。出現這樣的狀況真是一翻兩瞪眼兒。家長覺得自己盡力去關愛孩子而孩子不領情,而孩子則會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不愛跟家長說話。



改進:家長和孩子聊天兒,儘量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從小的話題入手。儘量從輕鬆的話題切入。不要問什麼上課認真聽了嗎,學的什麼呀。考的怎麼樣啊?這些話孩子回答單兩個字兒就不願意再繼續說下去了。最好換成你們班最受男孩兒歡迎的女生是誰呀?你們最近流行玩兒什麼遊戲呀?這個遊戲是怎麼玩兒的呀?或者上課時候聽課最認真的孩子是誰呀?誰被老師罰的次數最多?這些話題輕鬆活潑,孩子感興趣。還是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很願意跟你繼續交流,在溝通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大門心靈的大門就敞開了,你也可以瞭解孩子在班級裡的狀況。瞭解孩子們思想動態,學習狀況。一舉多得。

3.孩子反感家長的態度。

在和孩子交流過程當中,即使是孩子有某些地方說的不夠正確,也不要粗暴地打斷她的話,或者是嘲笑孩子。應該像和自己的朋友對話一樣,給予對方尊重和理解,讓他充分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如果有不同的可以再和他的溝通。在交流過程當中應該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在交流過程當中注視孩子眼睛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家長的態度是真誠的,是尊重自己的。馬上就有一種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關於溝通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美國一個主持人在採訪一個小男孩兒的時候。主持人問男孩兒,如果你做你是飛行員,飛機駕駛員飛機突然沒有了怎麼辦?男孩兒說,讓大家在飛機上。坐著我自己下去。觀眾都笑了。主持人接著問了一句,為什麼你要自己下去呢?小男孩兒說因為我要去給飛機帶油。如果不是主持人大家可能就對男孩兒有誤解了,可見溝通的時候理解尊重有多麼的重要。

改正:多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喜好。瞭解孩子的朋友,進而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多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總從大人的角度來評判孩子,畢竟大人有幾十年的經驗,也從一些挫折當中抗吸取過經驗教訓,如果總嫌棄孩子幼稚。那麼親自溝通會越來越困難。



4,有代溝。親子溝通大門閉合。

所謂的代溝是指孩子和家長雖然生活在一起,但是孩子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和家人的思想是完全不一樣的,互相不理解。對於有代溝,溝通大門已經合上的孩子。要想在溝通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改正:對於溝通大門已經合上的孩子,有一個最重要的方法送給家長們。那就是向孩子示弱求助。平時你和孩子主動去聊什麼,可能他都不願意搭理,但是如果你遇到什麼困難的事兒就向孩子求助,想聽聽他的看法還是肯定會積極熱心的回應你的。一來孩子會感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信任。二來孩子在和你溝通的過程當中也可以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當然你在向孩子求助的時候,一定要以真誠的態度和孩子求助。此為藉口是為了和孩子說話。一定要認真的傾聽孩子的想法。很多時候你會驚訝孩子的觀點的成熟。

結束語:親子溝通是一門藝術。只要注意到以上幾點。慢慢兒的改善親子關係。一定可以成功的。

歡迎關注,我專注解答教育問題,力求給你提供有價值的教育建議,助力您解開教育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