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今天給大家介紹兩部電影,

一部是法國關於愛與被愛的《天使愛美麗》

一部是日本的關於愛與被愛《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雖然總結上來看,兩部電影都是關於情感類的人物傳記成長史,但無論從哪一方面,這兩部電影都有其本質上的差別。下面我先分別為各位介紹一下電影內容。

《天使愛美麗》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我喜歡看法國電影,疲倦不堪的工作後,整個人癱在軟乎乎的沙發裡,半掛著窗簾,沏上一杯濃咖啡,嘴吹奶泡發出愉快的聲音,陽光灑在身上,慵懶舒適的點開充滿情調的一部電影,愉快的度過兩個小時。我也喜歡法國女人,她們總是風情萬種,舉止優雅。可以熱情似火,可以鬼馬精靈,法國女人的一顰一笑總是那麼的溫柔慵懶。

本劇介紹的是一部關於愛與被愛的故事。

美麗·布蘭從來就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她的童年是在孤單與寂寞中度過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幾乎不擁抱愛美麗,除了給她做醫療檢查之外,這樣難得的接觸讓愛美麗心跳加速,於是父親認定她有心臟病,不適合去學校,只能在家中學習。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孤獨的她只能任由想象力無拘無束地馳騁來打發日子,自己去發掘生活的趣味,比如到河邊扔漂石塊,把草莓套在十個指頭上慢慢地嘬等等。唯一的朋友是一條金魚,而連它都鬱悶到想要自殺——不停跳出魚缸 。母親受不了她的尖聲驚叫,決定把魚放歸到河中。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八歲時,母親被跳樓的遊客砸死,神經質的父親更加自閉,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 長大後的愛美麗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裡做女侍應,在咖啡館和她租住的小公寓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有些奇怪。愛美麗每週末搭地鐵會去看父親。在地鐵站她邂逅了趴在地上夠自助照相機櫃下的碎照片的男人。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1997年夏天的一個事件改變了艾米莉的人生。那天新聞播報戴安娜王妃在一場車禍中身亡,而愛美麗手中的瓶蓋掉到地上,撞上一塊牆磚。愛美麗從裡面掏出一隻鐵盒,裝滿了小男孩所鍾愛的小玩物和許多照片。愛美麗於是決定要是能找到盒子的主人——半個世紀前這個公寓的房客,她就開始幫助所有的人。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愛美麗開始尋找曾經的小男孩,她拜訪並見識了各種各樣的鄰居,幾乎走訪了巴黎城中所有的“白度圖”,最終在玻璃人老頭的幫助下將盒子還回了主人。從此她開始了懲惡助善的天使生涯 。路上的盲人,二十年不出門的玻璃人老頭,遭到丈夫背叛的女房東,慳吝兇惡的果蔬攤主,善良木訥的夥計, 咖啡店古怪的客人和賣煙女,還有自己的父親。 無意中她撿到了收集照片男的一本相冊集,裡面是重新整合的碎照片。愛美麗知道這個就是自己想要的男人,也許自從看到他的第一眼就知道,她開始得到愛情。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從構圖到色彩,從配樂到演員,從劇情到剪輯,都符合美學標準,屬於一流水平,風格很法式。

但看完電影,個人認為裡面的主人公艾米麗的性格,其實是有些不符合大眾的,是獨特的,甚至是有點奇葩的。從孤獨的童年到長大後的自娛自樂,與其說她是現實中的一個人物,不如說她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部分無法表現在外的子性格,愛幻想,天真,沒有感到現實的無奈和不公,大膽去做,願意從心去關懷別人,給人內心的溫暖。簡單點說,她這樣的人,她的性格是那樣的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格格不入。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但為什麼艾米莉能夠獲得愛情呢?因為她的心是自由的。接下來我們先講一下關於日本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做下對比吧。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松子出生在福岡縣大野島,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卻因包庇犯盜竊罪的學生龍楊一而被學校辭退。之後她離家出走,感情生涯開始了跌宕起伏,與立志成為暢銷作家的男友同居,之後,男友自殺,她當上了男友的朋友的情婦。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事後知曉原來男友的朋友一直只是在利用自己,於是憤怒的松子開始自暴自棄當上浴室女郎,成為當地最有名氣的妓女。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浴室倒閉了,松子於是和找她搭訕的男子小野寺同居“撈大錢”。半年後發現小野寺的背叛,和他一起賺來的錢小野寺又欲獨吞,扭打之中將小野寺殺死,逃亡到東京。原本打算自殺的松子結識了當地一名憨厚的理髮師,並與其同居,但警察的窮追不捨讓松子不得不離開愛人開始了長達八年的牢獄生活。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出獄後,松子看到愛人已經另有新歡,還生了一個小孩,於是默默離開,在另一個理髮店從事理髮行業。後來與曾是自己學生的龍洋一重逢,雖然此時的龍洋一已經加入黑道淪為賭徒,但松子卻與他相愛了。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但龍洋一最終也逃不了坐牢的命運,想到自己不能給松子幸福,甚至只會給松子帶來痛苦,刑滿釋放後的龍洋一決定離開她,而松子卻一直夢想著能與龍洋一相守到老。自那以後松子再也不相信愛,也不再去愛別人。她獨自遠走,孑然一身過著隱居封閉生活。因為再沒有人生目標,自暴自棄的她逐漸變成一個慵懶肥胖,且精神不正常的“臭老太婆”。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最後好不容易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卻因教導夜不歸宿的小混混而被其亂棍打死。在枯竭的河川旁,人們發現了松子冰涼的屍體。那年,她53歲。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看這個電影之前,我因為提前看過小說,所以早有準備,不算特別壓抑。電影色調偏灰,風格和大多數日本電視劇有差別,偏歌劇風,像是用灰垢建立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所有人都知道宮殿會塌,但松子不知道

。她在裡面獨自生活,歡愉,是個未經人事的公主,突然有一天她情竇初開,遇見了另一半,本以為公主會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惜闖進她宮殿的是些不懷好意的土匪,踐踏她的溫柔,摧毀她的宮殿 。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故事裡主人公松子小姐是一位純真善良,溫柔細膩的女人,甚至有討好人格的女人。身為一名教師,她似乎天生有責任教育好學生一樣,但卻在如何關心和正確上出現了認知偏差,她在這個偽善的世界裡忽略了自己,忘記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她不知道原來善良到沒有底線是一種錯誤,不知道原來世界上不是你對別人付出就能收穫愛意。不知道自己怎樣做才能得到慰籍。她似乎一生都在拼命從別人身上索取安全感和認可,但卻搞錯了方向,因為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認可度也是自己定義的。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造成她悲劇的最直接原因,她沒有自由,只有束縛。

  • 一艾米莉個性和松子個性對比

愛美麗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言談,善良單純,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松子性格也是內向不善言辭,也善良單純,常常在自己的世界裡練習。

但不同的是,愛美麗她有率直,有個性,有人格。愛美麗的善良有要求,她只幫助需要幫助的,只包容應該包容的。一次愛美麗被鄰居捉弄,她在他看足球賽時報復他——用電視機看著,每到進球的關鍵時刻拔掉天線,這種來自小孩子很可愛的報復可以知道愛美麗是有個性有認知的。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她雖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她自憐自愛,逍遙自在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但子並不懂得什麼是人格,她也善良,她的善良是無底線的,她的包容是無底線的。似乎為了得到愛,她總是可以忍受,即便被利用,被小野寺背叛,被理髮師拋棄,被捱打,也還是要堅持和對方在一起,留著希望。她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和愛美麗不同的是,她不過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練習,練習如何討好回應對方,

她身上佈滿枷鎖,她沒有自由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那麼造成兩個人性格的具體成因是什麼呢?我將從兩方面入手。

小方向: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愛美麗有個強迫症和潔癖的父親,有一位神經衰弱的母親,小時候被父親誤診關在房間裡不能上學,唯一的朋友一條魚因為總是自殺而被母親放生。即使家裡的氣氛沉悶枯燥,但兩個人都是愛她的,即使愛的有問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親情的力量。因此愛美麗長大後遇到的人大多數是善良的,為什麼松子遇不到呢?並不是松子遇不到,而是因為愛美麗懂得篩選,懂得怎樣和自己和解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愛美麗善於觀察,她似乎帶著純真和美好來到這個世界,而後成年的退化也沒有改變她的本質,反而愈來愈理解自己兒時無法理解的事情。電影中,是愛美麗主動踏入成人的世界,是愛美麗主動接觸社會的所有人,因此她得到了愛與被愛。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松子的母親去世,兒時只有父親的陪伴。然而父親似乎並不喜歡她,一次偶然松子發現父親在自己扮鬼臉的時候笑了,於是從小她就懂得可以扮鬼臉來換取別人的笑容。這份理念支撐她成長,是呀,為了被重視,她不斷的去討好別人,用鬼臉、用身體、用全部的愛。她不會保留,不知道愛需要留給自己。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松子是典型的渴愛症,一個從小被父親忽視,習慣了迎合和討好的女孩子,那麼長大後會非常渴望從異性那裡得到愛,以填滿自己空蕩的內心,她太追求極致的愛了,這種歇斯底里最後換來的只能是自己的患得患失以及對方的恐懼感。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試圖在外界獲取到愛和滿足感,而從不正視自己、把自己內在的滿足和喜悅放在第一位,有多少女孩這樣呢?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最讓人費解的一點就在於搞不清楚究竟是命運導致松子的悲劇還是松子自己導致了悲劇,其實從下面這個大方向,我們也可以判斷,是松子自己導致的。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大方向:西方文化“自由”文化和日本的“喪文化”觀念衝突。

不同於西方的自由主義,日本人似乎基因裡就沒有自我一說,從他們過去的信奉天皇可以到切腹自盡,到今天的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極致的推崇,他們生來就被渲染著身上揹負枷鎖的理念。從文學角度來剖析,不同於西方的“文學”,日本的文學作品大多屬於“傷痕文學”,這傷痕更多是來自於無力改變的歷史洪流,日本人的傷痕,好像更多是來自於自我。日本人的基因,大概是鐫刻著極度的敏感,所以他們描寫一些類似於絕望和徘徊的情感,經常讓人覺得恐怖又讓人顫慄。可以說西方文學注重哲思和人性,而亞洲文學則注重責任和人倫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阿爾貝加繆曾經說過:“偉大的作家都是哲學家。”尼采說過:“沒有經過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西方文學的現代主義思潮張力有度,就是西方的種族個性和天賦特長一樣,張揚外放,自由民主。他們探索人性而不汙化人性,他們發現悲劇而不倡導悲觀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電影中,愛美麗雖然度過了孤僻的童年,但父母在通過自己的方式愛著她,所以她並不缺愛,她從小就知道,愛不是別人施捨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因此長大後,雖然她也迷茫,也費解,也對世界發生的一切感到無力,但她仍然沒有放棄希望,放棄幫助別人,放棄探索與發現,放棄快樂。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松子不同的點在於她和日本的文學作品一樣,陰鬱,沉悶而沒有生氣。她就像本書攤開了擺在那裡,你讀了就只能把她看完,否則她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一樣,但順應所有人的作品能夠稱之為表達嗎?

鈴木光司說;

說花美就會有人說“也有不美的花”

預想到會有這種抱怨,

於是寫到:既有美麗的花也有不美的花

這基本是廢話

讓所有人都認同的文字當然稱不上表達

讓所有人都相處舒服的人也稱不上變態。

可以說,單從日本的喪來講,松子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從包庇學生楊龍一開始,松子就已經將人生逼入絕境,一條線的她,早已經沒有回頭路。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我覺得松子像極了因寫《人間失格》而自殺的太宰治,內心敏感多疑,用情太深而沒有節制。其實電影中松子有很多種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辦法,有很多種逃離這種生活的理由,但她自己全部拒絕了。她無法和自己和解,無法拒絕一點點愛的萌芽,即使這份愛的給予需要自己付出更大的代價也再所不惜,她對於一丁點愛的變化都膽顫心驚,於是只能強迫自己忍耐,以為熬過去就是春天,可惜,她永遠的死在了寒冷的沒有生氣的冬季。那雪地上的一擊,任誰都會被打垮吧,所以她不再反抗了,對人生逆來順受的她,終於把僅有的支持生命的善良揮霍完畢了。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我無法評判這種憂鬱究竟是好是壞,因為覺得這倒像極了我。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但我們從宏觀來講,人類對於自己的生命,對於世界的認知仍然屬於嬰兒階段,關於如何去思考究竟是鮑德里亞的虛無主義好,還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好,這是哲學家們應該考慮的事情,還是請各位觀看者們抱有觀賞的角度去看視頻,儘量不代入生活中,然後積極樂觀的態度度過每一天,認真且簡單。

從兩部電影判斷日本“喪文化”和西方“論自由”的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