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二十岁掌兵,中年掌握唐朝边疆半数兵力,四十五岁暴毙

说起汉唐对中国的影响那是相当深远的,他们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达到了生产能力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唐代。直到现在,海外华人生存的地方仍然叫唐人街,可见唐朝也是被外国家喻户晓的。我们今天不谈论唐代的影响,只说说唐朝的的名将。唐朝的名将是不少,可是如果按照战功卓越来说,能提到的无非就是李靖、李绩、苏定方等。但今天要说的这位身份有点特殊,他是唐玄宗的假子,幼年的时候就被玄宗收养到宫中,他就是王忠嗣。如果你看过《长安十二时辰》估计也听过,他就是那个刁蛮任性的王韫秀的父亲。

他二十岁掌兵,中年掌握唐朝边疆半数兵力,四十五岁暴毙

其实王忠嗣祖上发家很早了,他的父亲王海滨就是唐朝的一员大将,他曾经在开元二年时与吐蕃的战争中,一天之内强行军六百里突袭敌军,使敌军溃散,大胜敌军。后来因为功劳大众将嫉妒,按兵观望不去救援,致使王海滨战死。唐玄宗怜悯他的功劳,追封他为金吾卫大将军。并把当时只有九岁的儿子王忠嗣接到宫中与未来太子李亨共同成长学习。可就是这段经历却成为他后来坎坷的命运根源。

成年后王忠嗣脑中有谋略,手中舞得了刀枪,但是为人却是沉默寡言。玄宗那时候估计也是为了考验他,经常和王忠嗣讨论兵法,王忠嗣每次也都是对答如流,说的玄宗是非常高兴,当即就说你日后必成良才。可是军事不是纸上谈兵,紧接着玄宗对他开始了实际考验,让他做代州别驾。代州是当时对抗匈奴的前线,所以也是相当危险。可是王忠嗣继承了他父亲的勇猛,经常轻骑出关。太子李亨怕他有个好歹,就跟玄宗说,这样下去怕损失了王忠嗣,玄宗也是担心,毕竟他是自己的义子,于是就把他召回了长安。

他二十岁掌兵,中年掌握唐朝边疆半数兵力,四十五岁暴毙

可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终于在开元十四年,20岁的王忠嗣,回到了当时父亲战死之地河西。李隆基有开始担心他报仇心切而葬送了自己的小命,就特地下诏书,千万别让别让王忠嗣担任危险重要的职务。可是他却跟当时的最高将领萧嵩说,我跟随您已经有三年了,没有什么报答天子的,于是提刀带上数百人杀入敌军,这一战斩杀敌军数千,缴获羊马不计其数。玄宗听说后非常高兴,很快就升了他的官。

当时河西节度使想要工区吐蕃新城,他听说了王忠嗣的勇猛,于是奏请朝廷,一起攻取新城,朝廷同意。不久新城攻下,他又升为左威卫郎将。吐蕃失去新城很快率大军来报复,唐军人少,全军开始恐慌,这是王忠嗣又一个人冲入敌军,一连斩杀数百人,这下吐蕃大军慌乱,互相践踏。人少的唐军抓住机会从侧翼袭击,吐蕃大败。短短两年王忠嗣的军功卓越。此后他名声越来越大,最后担任了朔方节度使,这时候他只有36岁而已。他比同时期大自己九岁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爬得要快太多了。特别是李光弼这时候只是他的一个中级将领。

他二十岁掌兵,中年掌握唐朝边疆半数兵力,四十五岁暴毙

可是别以为壮年得志的王忠嗣很骄傲,相反他摒除自身的勇敢自负,变成了一个相当稳重的边关将领。他不在轻易的发动战争,因为战争会带来生灵涂炭,他把眼光投向了战略布局,他沿着朔方到云中修要塞,创军镇,就这样有把边境向北开拓了数百里。他还朔方屯兵养马,时不常抓住敌人大意的时候搞个突然袭击。就这样在他的治理下边关地区变得安定下来。
接下来他的仕途越来越顺,天宝4年时候他又兼任了河东的节度使。天宝五年皇甫惟明在河西与陇右战败,朝廷又让他接替了河西与陇右的节度使职位。这一下王忠嗣身挂四方节度使印,掌握着万里土地,手下兵卒27万,可能我们对这个没有概念,当时唐朝总共有十个节度使,位于边防的士卒总共才四十七万,他一人独自站了一半以上,这可是唐朝自建立以来从没有发生过事。如果当时他有异心,唐朝后果不可预知啊。不过他是个识时务的人,于天宝五年四月交出朔方、河东节度使,玄宗很快也就答应了,估计当时玄宗也有点害怕了。

他二十岁掌兵,中年掌握唐朝边疆半数兵力,四十五岁暴毙

可是再好的朋友也会有产生分歧的时候,李隆基和王忠嗣也一样。这一年糖醋安总想要拿下石堡城,可是王忠嗣不同意这么做。他说过石堡城地形险要,吐蕃要是全力防守我们会损失很大。可是玄宗坚持要他出兵,王忠嗣没办法只能消极出兵,后来石堡城没有拿下,又有人参了他一本,这让李隆基开始对他有了意见。

他二十岁掌兵,中年掌握唐朝边疆半数兵力,四十五岁暴毙

恰巧之前王忠嗣提醒过唐玄宗说,安禄山有了异心。可安禄山与朝中宰相李林甫有干系。于是李林甫借着这次机会找人诬告,说他准备有立太子之心。李隆基一下就把他吓下了大狱,差点结果了他,幸亏当时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力保,才保住性命。只把他变为了汉阳太守。自此王忠嗣开始沉寂下来。天宝八年时候,王忠嗣暴毙而死终年只有四十五岁,可怜这样一位名将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