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池香尖,安慶市懷寧縣的好茶

龍池香尖,產於安徽省懷寧縣清河鄉龍池古庵一帶,201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龍池香尖"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生產茶園坐落在植被繁茂,土壤肥沃,溪泉縱橫,終年雲霧籠罩,海拔400米以上的遊覽勝地,龍池庵附近的雙尖山周圍。

龍池香尖,安慶市懷寧縣的好茶


生態環境優越,且又採取傳統的管理方式,以施農家肥、漚肥為主,茶葉生長健壯,病蟲害受天敵和環境制約,從未使用過農藥,茶葉潔淨,無汙染,具有高山茶特有香氣,色澤翠綠,故取茶名“龍池香尖”。該茶被皖西南民間廣泛讚譽為不可多得的“仙茶”,該茶屬懷寧縣綠茶中之珍品。據民國四年(1915年)《懷寧縣誌》記載:“……龍池尖,所產品絕勝,清明前後採之製出如新蠶,泡以山泉味不在蒙頂下。”古往今來流傳著“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之說,這足以說明它的品質之優。近兩年來在省市專家多次親臨現場指導、縣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採製工藝均得到進一步改進,新制品投放市場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龍池香尖,安慶市懷寧縣的好茶


龍池香尖茶製作始於宋代,位於皖西南、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大別山南麓前沿的懷寧縣產茶歷史久遠,茶文化底蘊深厚燦爛。據考證,懷寧產茶歷史可追溯到南朝梁天監之際,齊梁名僧、梁武帝“國師”寶誌和尚在懷寧境內擇山建寺,佈道講經,所到之處大授山民種茶製茶之技藝,教導山民以茶修身養性、防病治病。由此懷寧種茶、採茶、飲茶風俗廣為流傳。

龍池香尖,安慶市懷寧縣的好茶


隋開寶年間禪宗三祖僧璨自多智山東行,來至懷寧龍池尖一帶佈道說法,在當地傳授群眾茶技、茶道。禪宗三祖的到來,使懷寧縣域內的製茶工藝又有大的長進,茶葉品質也有了進一步提升。厚重的產茶歷史,造就了懷寧人純熟精湛的製茶技藝,造就了懷寧民間世代傳承的飲茶習俗,澆灌、滋潤了黃梅戲(原名“採茶戲”)在懷寧的發源、發展,也為龍池香尖製作、發展奠定了技藝基礎和人文環境。
龍池香尖的製作始於宋代。據當地族譜等史料考證,元代末期,來自茶鄉廬山的江西富戶陳氏家族為避兵患四處尋找宜居之地,最終尋到今清水河源頭的官山、旨田一帶(兩地現合併為龍池村)。清水河自東向西穿境而過,經珠流河流入皖河,再自西北向東環繞懷寧中部,加之周圍山間的觀音洞、皖埠等水庫和白洋湖、冶塘湖、石門湖調節小氣候。

龍池香尖,安慶市懷寧縣的好茶


每年的冬春季,由長江經皖河吹來的西南風和從嶽西、潛山、太湖南部諸水吹來的東北風在此交匯,盤旋於龍池尖周邊一帶上空,形成了一道道漩渦,成就了龍池尖一帶雲霧籠罩、多漫射光的獨特地理環境,空氣分外清新、潔淨,周圍山蔥蘢,水悠清,鳥語花香,環境醉人。陳氏族人見此處水氣嫋嫋,覺得是個福地,取名“紫煙衝”(紫氣東來之意),遂就地定居,“置田園,築室廬,樂躬耕”,開山闢場,利用本地天然野生茶種,廣植茶樹。陳氏先祖還遣派子孫多人,赴多智山拜師學藝,學習貢茶製作技藝。後又經過陳氏家族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博採眾家之長,廣集各處精華,種茶、製茶技藝相當純熟精湛,於宋初創制了龍池香尖這一地方傳統名茶。因產地內龍池庵、正覺庵、雲隱庵、庫嶺庵等古寺名剎眾多、香火旺盛,創制之初,該茶以優異獨有的清雅高鬱花香味等品質特色被用於禮佛敬佛、招待香客,由此被世人認知、世代流傳。清末民初,懷寧龍池尖及周邊一帶,大多數居民都以種茶、採茶、製茶、販茶為生,所產之龍池香尖送至省城安慶,專供省、府、縣官署之用,餘者則通過茶行、茶號、貨棧行銷安徽省內外,產品歷來供不應求。


龍池香尖,安慶市懷寧縣的好茶


古往今來流傳著“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之說,這足以說明它的品質之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改善龍池香尖品質,推進茶葉產業發展,懷寧縣有關部門先後多次邀請安徽農大茶葉系田興農、童宗壽、舒慶齡教授和安徽茶葉研究所汪春國、唐明熙等知名專家親臨指導,在傳承保留古老精湛核心製茶技藝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以現代化機械加工替代傳統手工製作,並增加了壓扁製作工藝,增強了產品耐泡性,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使龍池香尖整體品質得到了提升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直,色澤翠綠顯毫,湯色綠亮,香氣清香持久有花香,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成朵。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