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作者 | 二次元猫小姐 (皓然文化主笔)


1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里最可怕的人是谁?


陈婷。


身为母亲,她在儿子年幼时弃他而去,又在自己需要时跟儿子强行捆绑。


为了把儿子凌霄留在自己身边,她卖过惨,藏过证件,还曾以死相威胁。


在最近的剧集里,她为了阻止凌霄回国,扔掉了尖尖送给凌霄的球鞋,剪掉了凌霄和尖尖一家人拍过的所有照片。


阻拦无果,凌霄回国后,她居然从新加坡追过来,准备回老家生活,与凌霄比邻而居。


对抚养凌霄成人的前夫和李家人,她满怀敌意,并在小橙子劝解她的时候摆出一幅委屈的状态:妈妈能害你们吗?


来,品品剧照:

卖惨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威胁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为你好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在他们家,陈婷才是那个予取予求的孩子。无论是儿子凌霄还是女儿小橙子,都是她索取的对象。


作为母亲,她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没有能力给予孩子正常的爱与自由,即使是对孩子表达关心,也是为了找他们索取更多的依恋。


这类父母其实在生活里并不少见,在他们的逻辑里: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听我的;你不服从,就是背叛我。


他们养育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他们会不断从孩子身上索取自己缺失的东西,比如梦想,尊严,安全感,金钱。


他们依赖孩子而生,一辈子都无法区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边界。


索取型父母,是孩子的噩梦。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2


小龙女吴卓林曾在一档采访节目中,被主持人评价“薄情寡义”。


吴卓林与母亲吴绮莉的关系一向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母女关系的危机决不是成年之后才开始的。


吴卓林幼时调皮不睡觉,曾被母亲罚写字一整晚不睡觉;调皮的时候,头顶着字典罚站三个小时;只要有认父的想法都会惹母亲大发雷霆。


有一次,吴绮莉甚至报警称女儿把自己反锁了,原因就是近半个月没有联络,想借助警方找到女儿。


你很难认可这些吴绮莉的这种育儿方式是出于“爱”。


于吴卓林而言,幼年时,她就是母亲意志下的傀儡,成人之后,依然无法从母体分离出去,她自己的需求是被长期忽视的。


当她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必然会努力从这种关系中挣脱出来,就会出现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薄情寡义”。


往上追溯,吴绮莉出身在单亲家庭,母亲郑黎明因感情挫折无法善待她,她自己也是在打骂羞辱中长大的。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儿时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只好从下一代身上继续索取。所以,在吴卓林面前,吴绮莉反倒像是一个哭着闹着求关注的婴儿。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中国家庭惯有的情感模式是:婴幼儿时期不亲密,长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对于索取型父母而言,这种行为更甚。他们喜欢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意志,并企图控制孩子的一生。他们爱那个符合自己标准的“完美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


这样的父母,一生都看不见孩子的存在,孩子也很难感受到他们的爱。


3


对于依赖孩子生存的父母而言,一旦与孩子的共生关系被破坏,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危机感。


河南曾发生过一个新闻事件: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因为女儿异地恋而跳楼自杀。


老人一直视女儿为珍宝,得知女儿在外地工作时交了男朋友,怕女儿不能留在自己身边,便与女儿闹了矛盾。


事发时,老人情绪很激动,不停地哭泣,邻居一直劝说“你女儿下午就回来了”,但他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从7楼跳下,不治身亡。


很难想象,他刚踏入社会的女儿将会背负怎样的精神压力度过这一生,这种沉重的“爱”,让人窒息。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许多插手孩子感情的父母,出发点并不一定是为孩子。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接受不了自己从孩子的生活里退出来,变成一个没有寄托的“孤家寡人”。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喜欢上了一个有才华的男孩,俩人恋爱了,感情很好,但父母一直不同意。


因为男孩的手略带残疾,父母便说了很多难听的话,逼女儿做出选择:要么分手,要么别回家。


女孩对恋情很笃定,不愿分手,父母便道德绑架,说自己被女儿抛弃了。


这样的父母很善于对儿女进行情感勒索:你要什么,我说了算。如果儿女的生活偏离了自己预设的轨道,他们会像孩子一样撒泼打滚。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儿女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父母的附属品:你是我的,所以必须满足我。


4


编剧是仁慈的,给凌霄安排了尖尖这一味心药。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但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索取中成长的孩子,不一定有这么幸运。


有一部分人,他们会通过不停的探索和成长来完成自我疗愈,经历一个从破碎到重建的艰难过程。


另外一部分人,则会带着自己曾经的伤口,以同样的模式去索取或控制他人。


他们会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理你了。


他们会对伴侣说:你如果再不听我的,我就跟你离婚。


他们不敢得罪朋友,不敢得罪同事,却对身边的亲人毫不客气。


其实他们心底的声音是:我渴望被人看见,我需要得到重视。


他们始终是那个童年心愿未能得到满足的“孩子”。


而他们命运的最终承受者,是他们的下一代:那些无法从他们身边逃离的孩子。


教育学家尹建莉曾说:

家族中的教育模式是通过代代模仿和传染得以传承和延续,经常看到几代人都在重复相似的恶劣教育方式,每代人都在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和磨难,直到有一个人醒悟过来,从此斩断了这根链条。

伤害的承受者,也可以是伤害的终结者。


高晓松曾坦言,父亲控制欲极强,恨不得将自己一生都安排妥当。


他自己当了父亲后,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爱与自由有多重要。所以,他从不逼女儿成为功成名就的样子,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她最大的支持,让她自由地长大。


自己受过的劫,何必让孩子再来一遍?


别当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们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成全,而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有他们自己的使命。


好的父母,会引导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向,在孩子渐行渐远的岁月里,底气十足地喊上一句:我会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你的人生,你说了算!

《以家人之名》里的畸形亲子关系:多少父母,活成了儿女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