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生活中很多的投資人依靠非標固收產品賺錢,而且收益理想,所以目前有大量的資金逐漸面臨到期,接下來資金該往哪裡去?

從2016年的四季度開始談金融監管和去槓桿以來,P2P爆雷、大量的信託違約、大量的私募契約型固收基金無法兌付和大量的自融財富公司倒臺等新聞屢屢見不鮮。

作為高收益類固收產品的投資人,完全不知道風險是不真實的。

既然購買高收益類固收產品有這麼多的負面案例,為什麼依然吸引人?

投資高收益類固收產品,像置身於雷區,在雷區摸索安全的地方,但就不願意離開這個雷區,因為高收益。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投資人希望拿到8%到10%之間的高收益,但投資人看不見其他地方有比非標固收相比並不差,安全性更高的優良收益產品。

接下來分析一下高收益的產品,以及多種標的選擇性的風險。

高收益類固收產品有三種形態,分別是信託,私募基金和金交所,收益區間到底是在哪裡?

如果是購買信託產品的話,最優秀的信託公司(中信信託等等)的產品年化收益不到7%。

假如到銀行購買收益不超過5%的產品,基本是可以放心的。以利息5%作為標準,如果願意在銀行老實存錢是百分百可以達到的。

如果投資高收益類固收產品去博超額收益,我們來衡量超額收益與消耗成本的關係。

頭部信託最典型的例子(華寶信託,中信信託等),它們的公司產品都是300萬起,以後幾乎就不會出現一百萬以下。

中信信託和華寶信託在外面沒有代銷,也就是買不到的,因為從合規上來講,信託公司是不能夠把這個產品放出去,需要通過銀行渠道去進行銷售的。

從優良的產品質量上講,由於好項目太少,所以頭部信託的好產品也越來越少。能夠通過它們嚴格的風控發行的產品本身就攻擊量不足,更不可能將產品給第三方財富公司做銷售,所以這也是非銀行渠道之外買不到中信信託、華寶信託的房地產基金的原因。

尾部信託(比較差一點的信託公司),也就是安信信託出事了,基本上都是公開信息。早在一兩年前,都在找中信信託買中信的產品,在18年和19年安信信託大賣自家基金的時候,安信的部門級領導已經跑到中信信託去買產品,非常耐人尋味。

頭部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在7%以下,尾部信託甚至可以達到8%到9%之間,與銀行的安全收益相比,投資100萬信託產品比存銀行可以多賺4到5萬塊。

撇開信託,買私募地產基金或者其他契約型基金。私募契約型基金的收益在9%到10%之間,但私募契約型基金越來越少,因為融資類的私募基金基本上受限於基金業協會,導致備案失敗,不再審批,所以市面上產品越來越少。

假如投資100萬私募契約型產品,博一個比存銀行多賺5萬塊錢的機會,風險在於如果踩雷,那就炸掉100萬。

撇開信託和私募契約型基金後,大多數的非標固收產品以金交所產品為主,金交所的產品收益在10%左右。幾十萬資金購買一定期限的產品,無論資管人跟你講對應的是什麼資產都不要信,但凡能夠保持一定期限準時對你進行兌付,就一定是資金池。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認清了這個金交所的產品是資金池以外,還要認清大多數金交所歸地方的金融辦管。監管相對比較嚴的信託和私募契約基金已經遍地是雷,監管最弱的金交所的產品能安全嗎?

從專業的資深行業內人士來講,邏輯是說不通的,跑到監管最弱的地方投資,僅僅只是出於高收益。

假設金交所產品給到10%的收益,如果不暴雷,比存銀行收益多5萬左右,如果暴雷就100萬打水漂。

無論是信託、還是私募基金,還是金交所,都在不斷的暴雷。投資人在過去幾年賺了錢還想繼續投,放眼望去對其他產品也不熟悉,就依著舒適區繼續往下走。

哪怕是雷聲轟轟,總覺得自己不會踩雷,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要弄明白高收益是靠什麼東西保障和支撐。

底層資產無外乎是借錢出去,債權融資通俗一點講就是資金投到產品之後,產品的發行方把資金借給願意出利息的融資主體。如果認清產品的本質,就要做好長期持續的做借錢生意出現有壞賬的準備。

如果一家公司從創立之初至今,一直靠外借獲取利息,然後給你收益,不要相信這是它的能力,這一定是一個謊言,時間一定會戳破它。

當買固收的時候,要關注固收產品的管理人是否具備做借錢生意的能力。

哪家機構在中國對借錢這門生意管得最嚴?

即使你不知道的話,我們就換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一個企業要借錢也從銀行借,因為跟銀行借錢的成本是最低的。銀行是最好的企業,標準也是最高的。即使這樣,銀行壞賬率也一直在持續的升高。

銀行都有壞賬率,何況長期出售非標固收產品的公司,值得思考一下。

企業借錢最便宜就找銀行,如果銀行不借給它,就退而求其次去交易所發債,發債的成本比銀行的貸款利息略微高一些。如果它不符合交易所發債的要求,也就過不了政府非常嚴格的各種規定,就又借不了錢。

只能找信託發產品去融資,付出的成本相對要低一點,如果是尾部信託,付出的成本就高一點。

有私募牌照的公司在過往幾年管的非常松,成立一家投資公司然後申請牌照,只需要付出兩個月的時間成本。在基金業協會不監管時,發行私募證券基金(融資類基金)的備案相當容易。

在17年之後,除信託之外,大量私募契約型基金滿天飛,產品利息特別高。目前明顯減少,由於有大量的暴雷,基金業協會不再批准融資類基金的備案。

收錢是非法集資,可以定嚴重的罪,前面4條路都走不通了,只能往金交所走,這就是大家能聽到滿天飛的金交所,因為金交所是監管最弱的地方。

購買類固收的高收益產品時,對於產品能夠把本金和利息給到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什麼地方,金交所只是經銷產品的渠道之一。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有時候最大的信心來自曾經看似“安全”的交易,但市場形勢隨時都在變化。中信信託的老總上週在探普分享了關於非標債權的融資市場極大的變化,強烈建議大家回聽上週二關於的分享。

信託公司的融資類產品餘額要被監管持續下降的,要求是去年的12月份的存量餘額要比去年6月的存量餘額低,今年6月份的存量餘額要比今年年初的存量餘額低。

部分信託公司在近半年來大肆擴張直銷團隊和擴張產品銷售的信託機構,要特別的小心和防範,因為從監管政策來講,餘額和存量需要不斷下降,所以不應該是大肆的擴張,而是應該收縮。

如果機構能夠持續拿到新錢,我們也要思考下這筆錢有沒有可能是最後一筆新錢?

整個的監管在不斷壓縮融資的量。如果這筆錢進去之後,再也融不到新錢,那我們的最後一筆新錢就沒有資金可以補上,所以很多東西是在變化的。

用100萬的本金去賺4萬到7萬不等的超額收益,但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是100萬的本金,這是對自己財產的極其不負責任。

2、高收益類固收產品的吸引力與淨值化產品的對比‍

普及高收益類固收產品的吸引力與目前監管引導投向的淨值化產品。


淨值化產品最有代表性的是公募基金和私募證券基金,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私募證券基金包括股票債券,以及其他策略的基金。王亞偉,陳光明等人從公奔私後就在做私募證券基金,公募和私募在一起就成為淨值化產品的主流。


高收益類固收產品與淨值化產品對比,各有什麼樣子的吸引力和利弊?為什麼很多人甘願冒著本金損失的風險去追求它?


第一是收益。


產品描述收益在8%到10%之間是穩定可期的,真的是穩定可期嗎?


上週已經有好幾起因產品暴雷,許多苦主舉牌維權的鏡頭屢出不鮮,這麼多的負面新聞了,還覺得收益是穩定可期嗎!


從專業的層面購買固收產品,即使到期安全兌付,拿回100萬本金加8萬利息。固收產品並不是沒有波動,只是因為它不是一個淨值化的產品,於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波動。


如果對底層資產標價,就必須公佈底層資產的估值產品,一旦有波動可參考,它的波動可能遠遠大過股票型基金。


很多地產基金因為持有時間長(三個月、六個月、一年),獲得8%左右的收益,也許中間客戶覺得沒有什麼波動,但事實上不是。


四月份海航多個主體出現了債券的違約和延期,對整個信用債市場形成了衝擊,所以四月份各個企業的債券價格普遍走低,其中包括抗跌的頭部地產公司債券。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現在價格又回來了,但是四月份的時候都出現很大的下行。如果拿的是標準化債券,就會看到淨值下跌帶來的波動,如果拿的是碧桂園的房地產基金,或者12個月到期的基金,就感覺不到它的波動,因為不公佈淨值。


舉個例子想告訴大家,固收產品收益穩定的假象背後的信用風險可能導致違約,許多維權畫面已經屢見不鮮,更有不進行估值,所以你感受不到的波動,這就是類固收產品的特性,除了收益比較有吸引力,沒有其他優勢。


固收產品是沒有流動性的,當市場出現大跌的時候,需要手上有資金來接受這個機會,所以流動性它是值錢的,它為很多的機會而準備。


除了收益和期限以外,投資人持有的心情也非常重要。投資人將大量的資金放到信託公司,或者私募的管理人,讓他們去借出參與融資,是否禁得起這產品無法兌付的風險?產品未到期時,是否能夠篤定的面對?


從上述三個維度對比淨值化產品,類固收產品的年化收益在8%-10%,而大多數淨值化產品的年化收益就在8%到15%,它們的收益率一點都不輸習以為常的高收益類固收。


優秀的非標替代產品的一些風險和收益的特徵是什麼?


第一點是大量非標固收基金的年化收益是超越高收益類固收產品。


第二點是淨值化產品往往有非常好的流動性,很多推薦的產品買進去之後只有3到6個月的封閉期,封閉期結束之後允許每個月都能夠去贖回資金。所以它的流動性是非常好的。


第三個是談心情。很多人覺得淨值化產品上躥下跳,其實那是一種誤解。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並不是所有的淨值化產品都會上躥下跳,大部分產品的波動率是可控的,可以控制在非常狹窄的區間。換句話說一些產品以量化的特徵有效的將損失控制在5%以內,所以有了可計算的風控能力會更省心。


每一位買高收益固收產品的客戶應該問問自己:應該用100萬去博多賺5萬的機會,還是用最多虧損5萬去博多賺10萬的機會?


用100萬的本金冒著本金損失的風險去投高收益的產品,比存銀行僅僅多賺了5萬塊錢。


優秀的淨值化產品可以有效的將損失控制在5%以內,意味著用100萬資金投資淨值化產品,最多損失5萬塊錢,但是收益預期在8%到15%,所以相當於比存在銀行多賺十萬塊錢。


相信每個人看懂了之後都會立刻選擇後者。


現實中大量的投資人還是選擇冒著損失100萬的風險,去博多賺5萬塊錢的機會,這就是事實。


有一位60多歲的客人,是一個公司即將要上市的實控人,計劃公司去港股上市。自己的錢和公司的錢都在信託和非標固收類型的產品中。


據我知道的信息,他在p2p上已經虧損2000萬,在2018年的上海易融財富虧損600萬,在另外一家財富公司也損失了500萬,總共損失3000多萬。他在的銀行和信託還有4000多萬到6000多萬的資金即將到期,這會仍然問我有什麼更安全的非標固收產品。


我嘗試問他,為什麼已經損失3000多萬還要往同一個方向投資而不換一個思路?


客戶回答,不投資,財富會縮水。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人的認知如果不到達一個境界,很容易去犯非常愚蠢和非常淺顯的錯誤,所以希望客戶在購買產品時,要反覆問自己以大博小還是穩中求勝。


3、從高收益的固收產品安全退出之後有哪些選擇?


首先恭喜每一位能夠從非標固收產品裡面安全退出的客戶。你們是相當的幸運,但一定要珍惜運氣,如果不珍惜就會被用完的啊,這句話經常用來提醒長期做非標固收產品的夥伴。

高收益的固收產品在海外是非主流產品,在美國和歐美成熟的市場裡,主體的投資產品是淨值化產品,最安全的選擇就是存銀行。

特訓營的一位精英理財師拿著探普給客戶做的基金組合診斷,從廣東飛到哈爾濱,希望說服客戶來投組合裡的基金,讓客戶從非標固收產品向專業化產品轉型,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客戶最終選擇投100萬到原來的產品,另外400萬到銀行存大額存單。

客戶的選擇是對的,如果客戶不具備專業的認知,又沒有承受風險的能力,選擇銀行總比在外面亂買產品好。所以對於風險忍受程度為零,知識老舊,無法更新迭代的客戶來說,將資金迴歸銀行存大額存單,接受5%左右的收益,拒絕風險是明智的。

友情提醒,理財師或者投資人一定要去存大銀行,大銀行相對利息高於小銀行且更加安全。

極少數頭部的信託還是值得信賴,因為風控越來越嚴謹,而且起步金額300萬起,收益率7%都不到。

這一類產品的風控能力是相當優秀的,所以買非標固收產品一定要選擇頭部的信託公司,但壞消息是頭部信託公司內部排隊已經非常長,額度稀缺,外部的人基本購買不到。

頭部的信託公司在選擇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中融信託從資產規模上一定排在最前面,但我不認為中融信託從質量上來講是頭部信託哈,所以投資者要學會判斷。

第三類是類固收淨值化替代產品,用可計算的風險,將損失控制在3%以內,獲取6%到15%的收益。

通俗一點講,假設投資100萬,一年之內可能面臨的最大損失只有3%,合理的預期收益在6%-15%之間,這種產品很多,而且有非常嚴謹的歷史數據。

4、類固收替代的優秀產品的舉例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第一個案例:針對極度風險厭惡者——用最大虧損1.5萬元的可能性(記住,是可能性),去賺取一年8%的回報(費後)


什麼叫極度風險厭惡者?


一點點風險都不願意承擔在理論上不成立的。如果對風險的承擔是零,任何波動超過零以上的波動無法接受,即使是千分之三都覺得是損失的話,就老老實實在銀行存定期,這是最安全的方式。


但凡比銀行的定期理財產品收益高。一定超過零風險。所以對於這種極度風險厭惡者,可以去選擇歷史上最安全的銀行。


假如能夠接受100元錢最多能兩塊錢,也就是虧損2%的話,申毅的量化中性策略基金非常適合。 如果理財師想了解這些產品,可以聯繫財小秘申請加入產品細分的課程群。


人的視野要打開,首先認知要到位,基礎知識要紮實。如果長期拒絕一些事實上的新信息,就會變得特別傻。所以大部分客戶在固收產品屢屢爆雷之後,依然在雷區裡尋找所謂的好產品。這就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原因是因為拒絕學習,導致沒有能力進步。


為什麼向極度風險厭惡者展示這一類產品?


這家公司叫申毅投資,從第三個紅框可以看到,它是中國最早的量化基金公司。作為最早的公司來講,產品的歷史業績長達十年之久,它用10年的真實歷史數據來向你證明前兩個紅框的數據。


第一個紅框是產品從成立至今,每年的年化收益能夠給到客戶10%,與非標固收不相上下,而最大回撤僅有1.52%。


最大回撤就是在選定週期內任一歷史時點往後推,產品淨值走到最低點時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即使運氣特別差,在淨值最高點買進去,最低點走出來,最大損失也只有資金的1.52%。


申毅這支產品的歷史業績給了我們十年業績的信心,所以厭惡風險投資人可以使用這隻產品,因為它有一個合理的預期,買進去最多虧2萬塊錢,但正常情況下持續持有,收益絕對不輸信託產品。


關於產品背後的賺錢邏輯,需要詳細課程的夥伴請聯繫財小秘。


這種產品既能夠有效地控制風險,同時又能賺取不錯的收益,可以說是非標固收的良好替代品,不用擔心公司暴雷導致本金付諸東流。


第二個案例:可以接受適度風險並追求超越10%的收益的投資人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適度的風險指的是,一百塊可以虧損五塊錢或者七塊錢,也就是虧損5%到7%,面臨更高虧損率的同時,也追求更高的收益率。


很多客戶希望承受一定的風險之後,獲得10%-15%的收益,這樣的產品也很豐富,這裡舉兩個策略的產品。


量化阿爾法1號是市場中性策略,最大回撤只有1.70%,也就是最高點買進去,最低點賣出來,投入100萬本金也就虧損1.7萬,這就是最差的情況。


正常情況是這支基金的年化收益能夠接近20%。


為什麼不推薦量化阿爾法1號給極度風險厭惡者?


時間是非常有利的證據,量化阿爾法1號品比上述申毅產品的風險大,因為申毅產品最大的亮點是有十年可靠業績。


經過十年曆史的檢驗,所以我們對申毅產品更有信心。量化阿爾法1號的實盤業績只有兩年,雖然團隊的可考業績遠有四年以上,但是由於時間沒有達到十年之多,從某種意義上量化阿爾法1號的風險會更大一點。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第三個例子仍然針對案例二的客戶。 遠瀾CTA是以電腦程序化交易和商品投資品種為主的基金。紅框的位置是過去三年的年化收益率,都是相當優秀。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遠瀾CTA基金的年化收益是12%,最大回撤是7.89%,它是以商品為主要的交易對象,與前面產品以股票為交易對象的是不一樣的。


假設投資100萬資金,產生最大回撤的時候會虧損8萬左右,但能夠合理地為客戶賺取每年10%-15%之間的年化收益,與傳統炒股票為主的股票基金相比,開拓了許多見識。


舉例的三隻產品與熟悉的炒股票方式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用模型和可計算的方式來控制風險,把風險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區間之內,從而完成自己的合理預期收益。


從單隻產品走向組合產品,是很大的一步。將三個案例中的產品合在一起,並且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配比,可以看到組合後的業績是多麼有吸引力。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我們將申毅產品,雲南CTA基金和厚生量化分別按55%,21%和24%進行配比,組合之後可以看到年化收益達到15%左右,最大回測降到了1.03%。


如果按照該基金組合購買的話,最大回撤在1.03%,合理的預期達到15%左右的收益,這就是組合的力量。


習慣於買高收益固收產品的客戶,如果覺得走投無路,只有固收產品可買的話,希望今天能夠打開您的認知。優秀的淨值化基金世界裡,很多的產品是在可計算的風險之內並且獲得合理的預期收益。


最後,作兩點總結。


一、做不好投資的人的特徵:


1、缺乏獨立思考

2、基礎知識薄弱

3、輕視投資風險


第一,缺乏獨立思考。他們的特點是典型的從眾心理、遵循現有的原則、不願意打破陳規和路徑依賴,往往這些人會把龐氏騙局的最後一棒接在自己手裡。


上週海銀財富有客戶鬧事的錄像,有人詢問我的看法,其實我不願意去評價這種東西,其實客戶和理財師雖然在維權,但他們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受害者。


理財師和客戶對產品背後的問題一點都不知道是不現實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存在僥倖心理。今天最後一棒在你手裡,只能說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基礎知識薄弱。很多客戶缺乏常識,以一百萬的風險去博五萬的收益是不划算的,簡單的道理很少客戶明白,當我們介紹專業化定製產品時,總以搞不懂的理由推辭,呆在原有的雷區中,背後的邏輯就是拒絕學習,拒絕成長造成路徑依賴。


第三,輕視投資風險。很多客戶在固收產品中以100萬本金博多5萬收益的機會中,並沒有意識到冒太大的風險去博很小收益是不對的。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忽視了背後隱藏的風險。


有個股票型基金在去年一個月內翻番,客戶一看拉昇就馬上投進去,卻看不見歷史業績的回撤甚至高達50%以上,從來不去思考用多大的風險去換取所謂收益翻番的機會。


當你忽視風險的時候,風險往往會把你的收益榨乾,風險來臨時,再做準備已經太晚了,所以這就是回撤控制的重要性。


二、如果你的理財師勸你買淨值化資產,你應該至少感謝並珍惜這個人,因為:如果賣固收產品,他賺的至少比淨值化產品多賣淨值化產品,他沒啥佣金,還不受公司待見,他真的只是為你好


從類固收產品安全退出後的資金何處去?

探普致力於成為中國財富管理的實戰課堂,我們只講授最乾貨,最有價值的專業知識給大家,為大家提供對於最專業,最優秀淨值化私募證券基金的研究,篩選和評價。

想要提供研究服務和資產的篩選服務,就必須要有對於投資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支撐,目前來講非常欠缺,所以我們給自己身上加了個擔子,努力成為領域中的佼佼者。

作者:探普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