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有個“風火輪” “風火輪”有個日記本

記萊蕪區高莊街道辦事處趙家峪村第一書記 王本堂

大山裡有個“風火輪”  “風火輪”有個日記本

一提趙家峪,人們總是會聯想到李雲龍和《亮劍》這部電視劇。雖然兩者都是隱藏在深山裡的石頭村落,但這個趙家峪卻不是亮劍裡的那個。不過說起高莊街道辦事處趙家峪村,在當地也是很有名氣,但帶來名氣的因素,主要是因為一個“窮”字。

“莊稼收成靠老天,運輸工具是扁擔”。趙家峪地處萊蕪南部山區的大山褶皺裡,村東沿著山溝的一條簡易路是與外界溝通的主幹道。“石頭院落靠山建,出門三步又是山”,無論上山勞作還是莊稼收穫,村民們只能依靠身背肩扛。而青石山脈註定了水資源的貧瘠,靠天吃飯的日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山裡的出產運不出,外面的物品進不來,各類信息的閉塞,趙家峪似乎成為了一處被時光遺忘得村落。“與世隔絕”的趙家峪人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並默認了這種“天命”,一頂省級貧困村的帽子牢牢地套了好幾年。而這一切卻在2019年被打破,一個叫王本堂的人的出現,使這潭死水突然攪動,讓趙家峪村民的心裡蕩起了漣漪。

八十二歲趙大爺,是村裡有名的火爆脾氣,更是有名的“槓精”。但說起王本堂來,確實自愧不如,用他的話說:“我性子急,王書記性子比我還急;我好較真,王書記那可真是一個認真!那小夥子,簡直就是一個風火輪啊,一條到晚風風火火,這人,我服氣!”

王本堂何許人也?其實,他也不是什麼會念經的大佛,只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包村幹部。2019年10月,作為萊蕪區稅務局副局長的他被組織部指派為趙家峪村第一書記,從此與趙家峪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到趙家峪村報到的第一天,王本堂就被趙家峪村的現狀驚呆了,本來農村工作經驗缺乏,之前還覺得工作開展無從下手的他,一下子竟然覺得有那麼多的活需要幹。報到的第二天,他就帶了來了鋪蓋卷,住進了村委辦公室。連續幾天的連軸轉,終於將村裡的情況略微理出了頭緒。

村民的窮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村民的心首先要“活”過來。一顆沉寂的心可能會失去靈魂,而一群沒有了進取的人往往會迷失方向。

“黨建帶動村建,黨旗引領戰旗”!王本堂在自己的扶貧日記的扉頁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心有千千結,萬事開頭難!如何打開工作局面,是擺在他面前的頭等大事。只有進的了門、說的上話,才能交的了心、辦的成事。

俗話說:千招萬招,不去開展就是花招,千條萬條,不去落實只是白條!打定了主意的他,開始了他的上門之旅。山裡人樸實,那咱就比他們更樸實。王本堂上門的第一件事選擇為“蹭飯”。不過他這個蹭飯,確是有目標的,留守老人、貧困戶是他的首選。86歲的郭大娘,是趙家峪有名的困難戶,常年吃藥,生活處於半自理狀態,用本村人的話說,家裡亂的插不進腳。王本堂蹭飯的第一家就是從他家開始的,原本想看這個城裡小夥、國家幹部出洋相的人們,發現他蹲在老人門口,一手煎餅一手鹹菜,津津有味還和老人有說有笑,似乎覺得這個小夥子有點不大一樣。午飯後,王本堂召開了到村後的第一次支委會,會議的議題是“扶貧路上不能有一人掉隊”,組織村兩委對老人居所進行了大掃除,對老人居住環境進行了改善,並自費給老人重新整理電路,買來了電器和營養品。老人擺手說使不得的時候,他卻說:“大娘,我到你家來吃飯,你可沒把我當外人,老人常說有來有往,你可不能和我生分!”老人嘴角蠕動,只是喃喃自語,除了“你這孩子!你這孩子!……”再也說不出話來,只是淚水悄悄滑落,一直流淌到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到趙家峪半個多月,王本堂成功“認領”了十幾家“窮親戚”,人們也默認了這個外來戶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吃完飯去村委和王書記拉呱成為趙家峪村很多人的一種消遣方式。而王本堂這段時間裡也將趙家峪村的情況有了一個全面地、直觀地認識。水、路、收成、收入、發展……日記本上記滿了他的扶貧經。

要致富先修路,如何修?如何利用?都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用他的話說:授人以魚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出成績,但絕對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個扶貧幹部的初心和使命。

趙家峪村地處南部山區,原始的石頭建築,獨特的地理環境,發展旅遊是一個功在千秋的利好。他這個想法與皇龍冠景區黨總支書記曹常青不謀而合。將趙家峪沿西側山崖與旅遊路打通,借南部山區開發的東風,成功的將趙家峪納入南部山區旅遊開發的“朋友圈”。說幹就幹,兩人立即爭取政策,籌措資金,帶領一班人邁出了“長征”第一步……

“農民脫貧,增收是根本,豐富精神生活是途徑,提高生活質量是目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用黨建+N模式,多條腿走路,齊頭並進。”落實好路的事情後,王本堂的日記本上又有了新的“備忘錄”。

大山裡有個“風火輪”  “風火輪”有個日記本

2019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並沒有打亂他對自己制定的“績效目標考核”。為確保村莊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進行,他成了趙家峪村最忙的“常住”居民。進出山採購生活物資,多方籌集防疫裝備,安裝淨水設備解決吃水問題,跑農科所爭取白菜種培育基地……

2019年的大年三十,王本堂在趙家峪村的吃年夜飯,八十多歲的父母想念20多天沒有回家的獨子,竟然買了智能手機,學會了用微信。視頻通話中,王本堂笑著對父母對家人說:“你們放心,保重身體,我這裡人這麼多熱鬧著呢!”年邁的父母,一對孩子,所有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柔弱的妻子的肩頭,那種滋味,作為家中的頂樑柱,他只能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躺在村委辦公室的床上,靜靜的聽窗外山風的呼嘯,手機上給妻子撰寫的微信,寫了又刪,萬般滋味甘苦自知。

“我是一名黨員,我是一名扶貧幹部,我是第一書記,我更是趙家峪村的一份子,危難顯擔當,盡責譜忠誠,我有必要在陣地上堅守”。王本堂在日記上寫下如此文字,及時紀念,更是激勵。

一直到疫情防控告一段落,趙家峪村的村民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吃上了城裡人羨慕的深井淨化水,走上了旅遊觀光路,白菜種試驗田豐收,畝產值竟然翻了七八倍達到了3000多元,而村委大院、黨員活動室也換了新顏,就連那民宿的打造也初具規模。到這個小山村來的人越來越多,這似乎是一夜間帶來的變化,又或是早就存在那裡,一切都水到渠成、一切都潤物無聲……

大山裡有個“風火輪”  “風火輪”有個日記本

王本堂似乎也有了變化,不只是瘦了、黑了,村民對他的稱謂也從王局長、王書記,變成了小(老)王。他每天彷彿風輕雲淡,也沒見忙到哪裡,還是和以前一樣,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趙家峪的村民每當提起王本堂都會情不自禁的豎起大拇指,每當見到城裡前來遊玩的遊客總是忍不住問一句:你認識王本堂嗎?

但趙家峪的幾個老人卻都是對他持批評態度:“這個小王,太胡鬧了!整天不住工,他一身是鐵才打幾根釘!風風火火的,簡直就是個風火輪啊!”

估計用不了幾天,王局長、王書記,小王(老王)的稱呼又得改一改了,我分明聽到好幾個村民喊他這個“風火輪”的外號了。(作者:呂學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