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身世之謎如何揭開?

周總理指示,尋找英雄

1969年某日晚,在北京中南海禮堂,大型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與周總理一起看戲的美國客人大衛說,戲中的楊子榮很像他們西方的英雄佐羅,仰慕英雄的大衛向周總理提出要到楊子榮家中看看的請求。

看完戲之後的第二天中午,一向沉穩的周恩來氣憤地把秘書給他的一份電報摔在桌上。解放軍總參、總政聯合發來的近千字調查報告複述了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的回電內容:楊子榮的原籍在山東膠東一帶,至於詳細地址無人知道。僅憑這些,無疑難以找到烈士的家人,也就是說烈士的身世成了未解之謎。

周總理心裡清楚,對美國客人來說,這絕不只是在尋找一個烈士的原籍,更重要的是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聲譽和我們這個執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一個在全國家喻戶曉的特級偵察英雄,犧牲得那麼輝煌壯烈,對黨那麼赤膽忠心,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我們竟不知他從何處來。這怎能對得起烈士的在天之靈?別說無法回答美國客人,就是中國一名普通老百姓問起來,我們也難以交代。

周總理轉向秘書,嚴肅地說:“你通知總參、總政兩部,和國家民政部一起,務必在一個月之內尋找到楊子榮的家鄉地址和家中的親人,美國客人在等著我的回話,全中國人民都在看著我們。”

揭秘: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身世之謎如何揭開?

尋找英雄一波三折

楊子榮於1945年9月參加膠東軍區海軍支隊,10月隨軍挺進東北。部隊到東北後進行了整編,楊子榮被編到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牡丹江地區匪患猖獗,楊子榮所在部隊擔負剿匪、保衛土改的任務。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在黑龍江海林縣追剿悍匪鄭三炮、劉維章等人的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海林縣上萬軍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57年9月,楊子榮的戰友——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曲波同志飽含深情,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的《林海雪原》一書問世,立即引起巨大反響。1964年6月,毛主席在觀看了京劇《智取威虎山》後不斷拍手叫好。英雄的事蹟越傳越廣。尋找英雄家鄉,讓英雄魂歸故里的任務越來越緊迫。

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由於戰事的需要,加之化裝剿匪工作的特殊性和隱蔽性,致使楊子榮沒有給家人寫過信,再加上當時部隊的人事檔案也不甚健全,所以,東北烈士紀念館和海林縣烈士展覽館在介紹楊子榮情況時,不得不籠統地說他是“膠東人”。

1964年春,濟南軍區、山東省軍區、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和海林縣民政部門組成調查組赴膠東調查一個多月,也毫無收穫。

周總理的指示堅定了調查組解開楊子榮身世之謎的決心。調查組根據所掌握的情況,確定以榮成、牟平、海陽、文登為重點,走訪了兩個多月,仍然沒有找到一點有價值的線索。後來調查組集中到牟平縣研究對策,決定在上述四縣進行廣播和張貼尋人啟事,廣泛發動群眾,提供知情線索。

楊子榮犧牲後,有關他的身世一直都是個謎。戰友曲波在《林海雪原》書中,也只交代了楊子榮的老家在膠東半島的一個農村,至於具體是哪裡也沒有記載,甚至連楊子榮的照片也沒有一張。中共海林縣委每年都接到從全國各地寄來的信,來信都熱切地詢問有關楊子榮烈士的情況,社會上也出現了許多關於楊子榮身世的不同說法。這引起了牡丹江市委和黑龍江省委的重視。據此,中共海林縣委做出決定:把尋訪楊子榮身世,當成全縣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限期完成。於是,以時任海林縣民政局副局長、海林縣烈士陵園管理站站長關會元為首的調查小組成立了。1966年9月,關會元帶隊南下,第一站便是前往楊子榮生前戰友較為集中的北京。
  他們首先找到《林海雪原》的作者、也是當年楊子榮的團首長、時任一機部辦公廳副主任的曲波。當時的曲波,因《林海雪原》一書而成為“文藝黑線人物”,一夜之間成了“牛鬼蛇神”,名在“橫掃”之列。當關會元見到曲波時,他正在遭批鬥。在這種不便深入交談的情況下,曲波只能簡單地告訴關會元,他們的戰友孫大德也在北京,可以去找孫大德問一問。關會元找到了孫大德。但是孫大德也僅僅知道楊子榮是膠東人,這與曲波在《林海雪原》裡的描述大體相同。關會元帶領調查組一行人馬不停蹄地趕赴膠東半島的榮城、牟平、文登、乳山等4個縣。在這幾個縣數百個村屯裡,哪一個是楊子榮的家鄉?調查組查閱了1000多位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戰場犧牲的烈士資料,但是沒有一個與楊子榮情況相近、相符的。調查組只得無功而返。

揭秘: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身世之謎如何揭開?


  1968年5月,關會元率調查組再次到北京,通過孫大德找到了楊子榮生前所在的團部。該團副政委姜國政也是楊子榮生前的老戰友之一。1947年,他擔任牡丹江軍分區二團一營的幹事,是林海雪原剿匪戰鬥的參加者之一。聽到海林縣派人查尋楊子榮生平情況,姜國政非常激動,他說:“楊子榮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我們作為他的戰友和同志,如果連烈士的身世都說不明白,就太對不起先烈和後人了。”姜國政親自出面,在“文革”期間極複雜的政治環境下,以部隊回憶軍史為由,衝破了個別單位“造反派”的種種阻撓,把楊子榮在北京的老戰友曲波、孫大德、劉崇禮、魏成友等人召集到一起,召開了“老戰友追憶楊子榮座談會”。座談會使得二十多年未見面的老戰友們得以重逢。大家百感交集,發言十分熱烈。老戰友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楊子榮的家鄉在文登,有的說是榮城,有的說可能是牟平,眾說不一。談及楊子榮相貌時,由於誰都沒有楊子榮生前照片,就用語言回憶、描述楊子榮:長臉、顴骨略高、濃眉大眼,有少許絡腮鬍子,身高在1.70米左右,性格爽朗、健談……為了保證調查工作深入開展,姜國政親自安排抽調了兩名部隊人員與海林調查組一起前往膠東,開展查找工作。在那個年代,有軍代表參加,辦起事來就順利得多了。


  調查組冒著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度的大暑天第二次來到煙臺。煙臺地區革命委員會得知調查組的來意,非常重視,特地召開了電話會議,要求各縣區成立“尋找楊子榮辦公室”,各縣、區公安、民政、武裝部通力配合,支持海林調查組開展調查。根據這個要求,各縣區打印了相關文件,下發到數百個大小村屯,並張貼了數千份尋查廣告。許多公社還利用大喇叭,一天廣播三遍,要求群眾緊急行動起來,協助海林縣查找楊子榮身世。兩個月後,關會元率領的調查組把重點移至牟平。僅三天,調查組就掌握了與楊子榮有關的線索127個,對其中有價值的線索,經過近三個月的調查核實,發現有三個基本情況與楊子榮較為相近的線索。調查組與幾位相關人員又進行十幾天核查,排除兩個不確定因素甚多的線索,把目標集中在嵎峽河村一戶楊姓人家。
  據牟平縣一位老民政幹部反映說:在嵎峽河村有一位叫宋學芝的老太太,她的兒子叫楊宗貴,1945年秋天參加八路軍後開往東北,一去就杳無音信。1950年,在東北打工的本村村民順子回鄉後,向鄉政府反映,他在東北親眼看見楊宗貴當了土匪,搶奪老百姓家的東西。根據順子的反映,鄉政府作出決定,不再承認她家是軍屬。還把她家當成階級敵人進行鬥爭。楊宗貴的妻子許萬亮背上了個“土匪家屬”的黑鍋感到沒臉見人,憂思成疾,鬱鬱而終。老太太宋學芝不服,她根本不相信兒子楊宗貴會從隊伍上開小差去當土匪。於是她揹著乾糧,到縣裡、專區上訪,多年來一直未停。後來,縣委認為:村裡和鄉里依據傳言證據不足,在1957年給楊家定了個“失蹤軍人家屬”。1958年冬天,民政部門給楊家送去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證”,確認了她家的烈屬身份。但後來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公社和縣裡又取消了楊家的烈屬待遇。老太太宋學芝又不服了,一直不停上訪。晚年重病臥床的老太太曾唸叨:“電匣子裡說的楊子榮是不是俺兒子宗貴呢?”楊子榮的哥哥楊宗福聽他娘不住地念叨,就勸慰老孃說:“娘啊,天下重姓重名重字的多著呢,要是的話,那部隊上咋沒打信告訴咱家呢?”儘管當時公社、大隊和生產隊都知道中國有個英雄叫楊子榮,但在嵎峽河村誰敢把楊子榮這個英雄與本地的逃兵、土匪楊宗貴聯繫在一起?善良質樸的鄉親們,包括楊宗貴的哥哥楊宗福都不曾這樣想過。

  根據這一重要線索,調查組立即去北京與姜國政、曲波溝通分析。曲波明確地告訴調查組,1947年農曆正月,楊子榮和小分隊的幾個人為了探尋匪蹤,迷惑暗匪,確實佯裝成土匪在夾皮溝一帶“搶”過群眾的東西。這麼說來,村民順子所說的事並非空穴來風。事有湊巧,那天跟楊子榮同住一個村子的叫順子的人闖關東後,正好在楊子榮“搶”東西的那家幹活,楊子榮跟順子照面後雙方都大吃一驚,但順子裝著不認識楊子榮,而楊子榮又不好向順子作解釋。楊子榮這次與順子在千里之外的相遇,竟改變了烈士在家鄉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改變了烈士家人的命運。
  為了核實有關嵎峽河村的情況,調查組從已經掌握的線索中挑選出當年當兵去東北而後復員回鄉的六七個老兵,請牟平縣革委會把老兵召集到縣招待所開座談會,請他們回憶,當年哪幾個跟他們同時參軍又一起去東北而犧牲在東北戰場上的?有幾個二團的老兵異口同聲地說:“楊子榮是我們部隊的戰鬥模範呀,他是我們二團剿匪時犧牲的。”因為他們沒有和楊子榮編在一個連和一個營裡面,沒有直接接觸過楊子榮,所以對楊子榮的一些具體情況也不清楚,但他們能肯定楊子榮百分之百是膠東人。

與楊子榮同在一個鄉的老兵韓克利回憶說:那一年,他和楊宗貴前後腳到鄉公所報的名,楊宗貴問韓:“你報的是真名嗎?”韓回答:“是”。楊說:“俺沒用真名,俺用的是字。俺老家這兒有一大家子人呢,還有俺媳婦。”三天後,他們鄉的新兵被送到縣裡集中時,不知何故,縣裡竟將他們鄉的新兵劃開來跟別的區的新兵編在一個大隊,他和楊宗貴不在一個大隊,楊宗貴曾告訴過他,他那個大隊的人一個全認不得。調查組據韓克利的回憶分析:當時,膠東地區是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地帶,拉鋸戰很兇。一個小村莊經常今天是共產黨管,明天又來了國民黨,當地一些青年參加革命時,為了不給家中親人造成麻煩,所以隱姓埋名從軍者很多。楊宗貴沒有用眾所皆知的真名而報自己的字去投軍,是完全符合當時情況的。


  韓克利的回憶提供了楊宗貴參軍時不是用真名而是用自己的字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極為重要,只要能查到楊宗貴的字,那就真相大白了。還有一個姓姜的老兵回憶道:“記得那年新兵在牟平集中時,有一個年近三十、好像叫楊什麼貴的人,跟我臨時編在一個班,俺倆拉家常時,他說他一個人有兩個名字,現在報了個新名字,他家好像是在什麼河村。三天後人員調整,我就和那個姓楊的新兵分開了,以後一直就未見過面。”關會元聽姜老兵說出“什麼河村”,心裡像劃過一道閃電,聯想起那位老民政幹部反映過嵎峽河村宋老太太為兒子上訪的事兒,他按捺住心中激動,把姜老兵請到另一個房間讓他仔細地回憶。兩個小時後,關會元見他還沒有想起來,便問是不是叫嵎峽河村?姜老兵拍著大腿說:“對!對!就是嵎峽河村,一點不錯!”

揭秘: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身世之謎如何揭開?

嵎峽河村位於牟平縣寧海鎮正南,地處偏遠,居住著百餘戶人家。調查組找到了村裡的楊宗福老人,可老人回答得很乾脆,自己的親弟弟不會是楊子榮。
  關會元追問楊宗福:“楊宗貴的字叫什麼?”
  楊答:“俺叫‘子祿’,他叫‘子榮’,他還有這個印章,在東北扛活時,用這個印章領工錢。”
  關問:“楊宗貴的相貌、身材啥樣?是哈時候參軍的,性格怎麼樣?”
  楊答:“他長得濃眉大眼、長方臉、高顴骨,還有點連鬢鬍子。鬼子投降那年秋天參軍走的,能說會嘮,跟人處得來。”
  這與曲波、孫大德、魏成友和諸多老兵的回憶吻合。
  關會元又問:“楊宗貴是不是結過婚?媳婦叫什麼名?”
  楊答:“結過婚,媳婦叫許萬亮,1952年秋天就死了。”
  綜合以上情況,調查組確認:楊宗貴與楊子榮同為一人,英雄的籍貫、身世、社會關係等基本情況業已搞清。但是直到此時,調查組還未能蒐集到一張楊子榮的生前照片。1974年的春天,一張照片郵到了關會元手中。這是當年一位畫家為英雄楊子榮創作肖像時團政治處宣傳股長提供的楊子榮在慶功會上披紅戴花的一張照片。

揭秘: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身世之謎如何揭開?

聽說海林縣正在向各方面徵集楊子榮的照片,於是老畫家便用掛號信將照片寄給關會元。關會元激動萬分,當即請人將照片翻拍放大,然後專程去北京找了曲波和姜國政等人確認。楊子榮的戰友們驚呼:“是從哪兒找來的,這就是楊排長呀!”照片又被送到牟平縣嵎峽河村,楊宗福老人見到照片,老淚橫流、泣而無語。村上的老人們異口同聲地指著照片說:“這是宗貴呀!”至此,尋找英雄出身地的工作進行了8年,其中經歷“文革”等困難,終於將英雄的身世調查清楚,告慰英雄英靈。偵察英雄楊子榮的身世之謎也終被破解。(來源於公開權威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