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雖無中興之主,不乏忠臣良將

回望明末那段歷史,我總是難以釋懷。

以今天的眼光去審視,大明並非無藥可救,反而有很多可以起死回生,實現中興的機會。但全部錯過了。

崇禎十七年:雖無中興之主,不乏忠臣良將


信王爺非帝王之才。

天啟病危時,將要傳位給弟弟信王朱由檢。他對這個弟弟寄予了極大的期望。於是才會說出那句:吾帝當為堯舜。可見期望之殷切。

但信王殿下,雖有這份心,也確實是個正直的人,但並非帝王之才。即位後,崇禎只記住了“吾帝當為堯舜”這句話,卻忘了另外一句話: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崇禎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賢。他成功了。只是,大明離敗亡也不遠了。

歷朝歷代,帝王之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制衡朝堂。崇禎把閹黨連根拔起,東林黨沒了對手,得以一家獨大。東林黨是江南大地主階級的代表,魏忠賢當政時強收的商稅也就沒了。朝廷沒錢,遼東那些將門掌控的邊軍又哪裡肯為朝廷賣命。

崇禎十七年:雖無中興之主,不乏忠臣良將


袁崇煥該不該殺?

說到袁崇煥,不得不提毛文龍。袁崇煥被處死,其源頭也是毛文龍。毛文龍孤懸海上,猶如一顆釘子釘在後金的背上,使得後金不敢隨意入關。

毛文龍是個實用主義者,朝廷有軍餉,但未必充足。於是他才會壟斷走私,自給自足。但他對大明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從他的一系列戰績就可以看出。毛文龍這個人,很容易讓人想到李雲龍。這也是個不守規矩、不按套路出牌的主兒。但他們的忠誠日月可鑑。

在袁崇煥眼裡,毛文龍桀驁不馴,難以駕馭,他要拿毛文龍祭旗。於是他斬了毛文龍。袁崇煥的這一舉動堪稱災難性。東江鎮沒了主心骨,毛文龍部將心灰意冷,大批投降,後金從此沒了心腹大患。沒了毛文龍的東江鎮,猶如探囊取物。所以當袁崇煥在北京城下擊退後金大軍時,反間計輕易奏效。戰場上得不到的,朝堂上可以。袁崇煥的結局,在東江鎮已經註定。

崇禎十七年:雖無中興之主,不乏忠臣良將


盧象升之死。

崇禎一朝,雖然有錢謙益、魏藻德這樣的混賬,但不乏忠臣良將。即便是楊嗣昌,你也不能說他是混賬,他只是一個忠於皇帝,但為了推行自己的戰略而有些不擇手段的人。

在孫傳庭之前,還有一個盧象升,這位也是明末的一個柱石。盧象升麾下的天雄軍打得反賊哭爹喊娘。楊嗣昌反對兩面開戰,力主對清廷議和。理性分析,這並沒有什麼錯。強如二戰的德國,也架不住兩線開戰,結果只能是敗亡。何況是風雨飄搖的大明。而在盧象升眼裡,這就是賣國。

既然無法說服你,那就只能讓你消失。於是,在抵達鉅鹿賈莊的戰場前,盧象升麾下只有五千老弱殘兵。他的精銳以及配屬給他的兵力,都被調走了。與其說這是戰場,不如說這是楊嗣昌給他預設的墳墓。高起潛這個閹人,坐擁數萬關寧鐵騎,自始至終當個看客。看著大明兵部尚書血染疆場。誰不心寒呢?

崇禎十七年:雖無中興之主,不乏忠臣良將


傳庭死,大明亡。

孫傳庭是大明最後的希望。他麾下的秦軍曾經打得李自成潰不成軍。如果崇禎可以善用,大明還有最後一次機會。但很可惜。

孫傳庭尚在訓練新兵,就被崇禎要求出兵。皇帝的聖旨他是拗不過的。於是,大明最後一支野戰機動大軍,踏上了不歸路。孫傳庭固然可以預料到他的前途,但他別無選擇。汝州之戰,孫傳庭麾下的秦軍遭遇慘敗,戰死四萬人。李自成一鼓作氣拿下關中。自此奠定了勝勢。

孫傳庭死後第二年,李自成渡過黃河,自山西進入京師地界。一路上,除了一個寧武關的周遇吉死戰殉國,各地守軍望風而降。崇禎也在隆隆炮聲中和漫天火光中,自縊於煤山。他在位的這十七年裡,毛文龍、滿桂、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孫元化、周遇吉......這些人為大明盡忠至死,也沒能挽救大明。坐在龍椅上的崇禎,雖然勤政、儉樸,但當皇帝並非和尚參禪,只要心誠則靈。沒有足夠的才智,那就當不了中興之主,只能做亡國之君。

崇禎十七年:雖無中興之主,不乏忠臣良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