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四)

4. 國破家亡

4.1李牧卻秦

破燕之後,趙孝成王已至遲暮之年。在此時,他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召李牧回朝。


李牧,趙國柏仁人,早年曾長期駐守在趙國北部邊境——雁門郡,以抵禦匈奴。因匈奴善機動,常分散出擊,劫掠趙國邊境。而待趙軍集結,他們又作鳥獸散,難以徹底消滅。若要主動出擊,則茫茫戈壁、大漠,難以尋人;若固守城池,則只能任匈奴剽掠。為此,趙軍的歷任統帥都非常頭疼。


及李牧任郡守時,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在軍中立下規章:“匈奴入侵之際,各營士兵都要退入營壘固守,有擅出殺敵者,斬。”於是,往後每逢匈奴入侵,李牧都收攏士兵退入營壘,不予應戰。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後,匈奴皆認為李牧膽怯,就連趙國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怯戰。趙王也有責備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


又過了數年,匈奴從趙軍手中得到的物資越來越少,而趙軍邊境士兵按時拿著軍餉卻無用武之地,多次請命出戰。李牧見時機已到,便精選戰車一千三百輛,良駒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人,以伺出戰,同時組織弓箭手十萬人,伏於兩側。待一切準備停當之後,李牧令兵士漫山遍野地放出大批牲畜。匈奴見狀後十分眼饞,但出於謹慎,只是派出小隊人馬前往劫掠。李牧佯敗,匈奴僅一小隊便俘獲上千畜生。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大喜過望,親率主力入侵。是時,李牧揮軍反擊,大破匈奴,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殲敵十餘萬,單于領殘部遠遁,十數年內,不敢接近趙國邊境。李牧也因此而聲名大震。


公元前246年,李牧被趙孝成王召回,孝成王派他出使秦國,定立盟約。而此時,秦國的昭襄王已經去世,在經歷過兩任短命皇帝(秦孝文王:三天;秦莊襄王:三年)後,嬴政於前247年即位,是年13歲,即秦始皇。嬴政見趙國已恢復元氣,難以迅速擊破,便與其暫立盟約,歸還趙國質子。


公元前245年,也即在召回李牧的第二年,趙孝成王逝世。遍觀趙孝成王這一世,雖有長平大敗,令趙國損失慘重,但其後知恥而後勇,拒絕向秦服軟,遍使五國合縱抗秦,並重用虞卿、趙勝、廉頗等名臣名將,拒邯鄲而破秦軍,收復失地。又令廉頗、樂乘等屢敗燕軍,戍衛北部邊境。總體而言,仍不失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


後,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公元前244年,廉頗率軍攻取魏國的繁陽,趙悼襄王受近臣郭開蠱惑,派武襄君樂乘代替廉頗的大將軍之職位,廉頗盛怒,領軍擊走樂乘。隨後,廉頗也帶領部下投奔魏國。如此,趙國一次就損失了廉頗、樂承兩位大將。而田單、趙奢、藺相如等早已去世,李牧因持有戰功,便成為朝中重臣。


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克武遂、方城;前242年,趙悼襄王派將軍龐煖再次進攻燕國,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41年,趙悼襄王與楚、魏、燕合縱,命龐煖率四國精兵,進攻秦國蕞地,不克。轉而攻齊(秦燕齊連橫),奪取齊國的饒安。


同年,趙、韓、魏、衛、楚五國結成合縱聯盟,共同討伐秦國。楚考烈王任縱約長,春申君黃歇執掌軍務,聯軍擊敗秦軍,奪取壽陵,直逼函谷關。嬴政令秦軍出關迎戰,五國聯軍兵敗,再無力兵臨函谷關。


公元前236年,秦將王翦趁趙國兵出燕代之際,襲擊趙國鄴地,得鄴地九城。


公元前235年,趙悼襄王逝世。


縱觀趙悼襄王執政,棄廉頗,走樂乘,五國合縱敗於強秦,兵敗王翦失之九城。雖重用李牧、龐煖等悍將,但所敗者,無非弱燕。點滴之功,難改頹勢。嬴政之統一,幾乎已不可阻擋。


後,趙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


公元前234年,趁趙幽繆王新立,嬴政遣桓齮領軍攻打趙國,取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滅趙軍十萬。


公元前233年,桓齮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而上,深入趙國後方,攻佔赤麗、宜安,邯鄲告急。趙幽繆王急調李牧回都,任為大將軍,令其阻擊秦軍。


李牧率邊軍主力與邯鄲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築壘固守,拒不出戰。


桓齮自思,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令秦不能勝,今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自當尋求與趙軍的決戰。於是,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救援,待李牧兵出營壘之後,在野外將其殲滅。此即圍點打援之戰法。


然李牧洞悉敵情,他沒有去救援肥下,而是待秦軍主力去肥下後,趁秦軍大營空虛,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隨後,李牧判斷,桓齮失去輜重,必將回援,遂部署少量兵力正面阻擊敵人,而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桓齮撤軍回攻時,李牧指揮兩翼主力對其實施鉗攻。秦軍失去輜重,本就軍心不穩,又為趙軍所伏,大敗退走。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攻伐趙國。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偏師由鄴地北上,渡漳水向邯鄲進迫;另一路為主力,由嬴政親率,由上黨出井陘,欲將將趙國攔腰截斷。


趙幽繆王聞訊後,使李牧率軍抗擊。因趙都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加之秦南路軍強,北路軍弱,李牧便決定採取南守北攻的趙略,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於是,他令司馬尚引軍於邯鄲南側死守長城一線,自率趙軍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偏師。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以趙軍主力對秦軍偏師,在局部形成巨大優勢,趙軍在國內作戰,又佔據地利。因此,在李牧的猛攻之下,秦北路軍大敗。李牧得勝後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共擊秦南路軍。嬴政知北路軍已退,側翼暴露,便也撤軍退走。


李牧兩卻秦軍,聲威大震。


4.2邯鄲失守,代郡歸夢


公元前229年,趙國北部的代地發生地震,由此引發大面積饑荒。又因趙連年作戰,國力已相當衰弱。嬴政乘機使王翦率秦軍主力攻打邯鄲。趙幽繆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國之力抵抗秦軍。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便不能速勝,於是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再次收買了趙王的近臣郭開,並讓郭開散佈流言,說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趙幽繆王面對秦大軍壓境,早已是驚弓之鳥,聽到這些傳言,不加證實便信以為真。他派趙蔥和顏聚前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幽繆王於是暗中下套捕獲了並將其斬殺,司馬尚也因此被罷官。


趙幽繆王臨戰親佞,誅殺無辜良將,無異於自毀長城。李牧被殺後,僅過了三個月,即前228年,王翦引軍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王翦破邯鄲,俘趙王,威震中原。


邯鄲城破之際,趙幽繆王的兄長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至代地,被眾大夫共立為王,是為代王。代王嘉即位後,遣使與燕國聯合,並屯軍於上谷,繼續抵抗秦軍。


公元前227年,嬴政收韓趙之地,將兵東進,直指燕代。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便發生在此間,具體事由不再詳述。蘇洵在《六國論》中所說“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後者惋嘆李牧,前者即意指荊軻。


荊軻失敗後,嬴政盛怒,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燕太子丹統領燕代聯軍與秦軍對抗,最後在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莫過於此了。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前222年,秦亡楚。同年,嬴政遣王賁攻遼東,亡燕。後,王賁回師攻代,虜代王嘉,趙國正式滅亡。


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四)



5.結語


趙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經歷了崛起、巔峰、衰落、滅亡四個過程。其中以惠文王在位時期國力達到巔峰,期間,廉頗、藺相如、趙奢、趙勝等名臣名相輩出,趙兵四方略地,故有秦趙爭霸一說。趙孝成王在位初期打輸了長平之戰,損失了趙國大量的有生力量,但其後期重用虞卿、廉頗、樂乘等大臣,屢敗秦燕連橫,使趙國國力又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趙悼襄王與趙幽繆王是邯鄲趙國的最後兩位國君,前者輕信佞臣郭開,使趙失廉頗、樂乘,自絕一臂;後者亦輕信郭開,殺李牧、罷司馬尚,自毀長城。及公子嘉赴代為王,大勢已不可逆轉,國破,也只在須臾之間。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